七律长征组歌

发布时间:2016-09-16 11:12: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山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2.把握文章叙事顺序3能够.赏析精彩片段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浏览、默读、讨论等方法找出文章叙事关键词,感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理解红军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2.感受文章语言的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同学们,谁能背诵一下第一课?

(背诵已学课文,进入长征情境)

2.第一课时长征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写下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开始的第一个难关:老山界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一下作者

(找同学读注释,告知作者是亲历长征的。真情实感)

2,.自由读课文,这是一篇什么文?文体?

(记叙文)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5.文章读来什么感觉:明白晓畅,引人入胜

(三)深入

4.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

6.找出叙事的关键词,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明确:第一天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

5.下面同学们参考你找到的关键词,给文章划分一下部分、层次

文章分层次:第一段点题 第二部分:2~23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呼应开头,小结全文

第一层:2~11

第二层 12~23

第三层 24~31

7..多久?:一天的时间

.30里地,15公里,走得快,10公里两个小时,15公里行军三个小时

8..说明什么?

9.路难走

回到课文第二段。为甚走不动?因为路难走。

10.还有哪些困难?:

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

11.红军的态度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二课时

(四)深入分析课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也能感受到翻越老山界的难,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用哪些词来表现老山界的难?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在本文中,红军是如何面对的呢?具体的行为是什么?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3.反应了怎样的精神?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4. 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景象给人什么感受?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 精彩片段

1.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2.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be45fccc1755270622083f.html

《七律长征组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