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17 20:38: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翻译古诗文的能力。

2、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课堂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课堂过程

(一)我们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两首诗歌,想必大家对《诗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 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 “诗经六义)。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的( 重章叠句 )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二)一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1)琅琅的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诵读正是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下面就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声音洪亮,并准确把握字音与断句。

2)找学生朗读课文,下面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做出点评。

氓之 匪我

子无怒 乘彼

嗟鸠兮 无食桑

犹可 自我

淇水 渐车

士也 室劳矣

兴夜 其笑矣

则有

(三)二读:读出诗意,体会情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早读的时候已经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与手中的工具书翻译全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共同解决。

检查词义:

PPT展示要检查的词意

匪我 子无怒 不见 体无 鸠兮 犹可

(四)品读,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找出每一章男子对女子的不同称呼

会读书的人只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包含的意思。

称呼,文雅一些的说法叫称谓,是交往中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由于交往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所处有不同的环境,所怀有不同的心理,因而便有了各种不同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中常常透露出许多隐蔽的信息,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议思议”。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本篇课文中每节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并通过这些称呼的变化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氓:古称民。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复关:地点,代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

尔:你

士:男子的统称。

其:第三人称代词。

氓——不熟悉;子——爱慕

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士——男子统称,伤心、倾诉、指责

无——抱怨

尔、其:绝望、彻底放弃

(5)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诗》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当代学者鲍鹏山曾经这样评价:“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可以与《诗经.郑风.遵大路》中的女主人公与西方文学史上的著名弃妇“美狄亚”做一个对比。

《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拓展:《诗经氓》中的卫女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弃妇形象,几百年后,西方文学史上也出现一位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世界之宝金羊毛的伊阿宋,美狄亚真心去爱伊阿宋,并竭尽全力帮助他,后来伊阿宋自私自利,喜新厌旧遗弃美狄亚,这与《氓》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只有怨恨,没有任何报复行为,而美狄亚得知伊阿宋变心后,烧毁了新娘,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

女子形象:热情温柔、痴情坦率、勤劳善良、忠贞不二、清醒冷静、将强刚烈

小结: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什么叫做“中和”,《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乎情,止乎礼。”反映在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塑造出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

(六)研读,自由诵读,并分组讨论,想一想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哪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卫国国风反映了当时卫国的社会道德风气。这种整体不好的道德风气必然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1、氓之变心说。(“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伦理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社会制度说。(“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到“三岁食贫”。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

4、年老色衰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女子奉献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七)感受体悟: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给了你什么感悟和启发,谈谈你的关于爱情或者婚姻想法。

感悟:1、如果学生提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教师要补充“婚姻的真谛是两个人牵手共同走向同样的目标”,引导学生对婚姻形成正确是认识

2、如果学生提出,女人不要沉溺于爱情,教师可以补充“对于男人来说,婚姻和爱情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对于女人来说,却往往是全部

3、如果学生提出女性在婚姻中要独立,教师可以补充舒婷的《致橡树》

4、如果学生提出男人不可靠,教师可以引导“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塞缪尔”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张爱玲

启发:1、婚姻中的女子应当保持独立的经济状态和人格尊严。

2、婚姻必须用爱情维系,且女子应当保持自已的个人魅力。

3、作为男子,应该有守护爱情的终生理念。

总之一句话:独立的人格与个性魅力是我们应该一生保持的。

(八)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劳善良、敢爱敢恨的一个卫国女子形象,她既有恋爱时低到尘埃里去的痴情,也有失去爱情时勇敢的决绝,下面我们就伴着舒婷的《致橡树》结束这篇课文。

PPT展示舒婷《致橡树》,全体学生齐读。

(9)作业布置:

我们初中学过的《秦风·蒹葭》也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反映的是男主人公“求之而不可得”的特殊心理。试把《氓》与《蒹葭》相比较,探讨一下《诗经》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男子与女子的爱情观。

3、板书设计

《氓》学情分析

《氓》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 在初中时学生就有关于《关雎》、《蒹葭》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因此,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解决了诗歌的词语障碍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学生在学过必修一、必修二以后,对常见的文言现象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都达到了的同时,要让学生领悟到《氓》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学思路就要简洁而生动,明了而深刻。所以本节课课前给了学生一定时间来预习,让学生自主掌握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大意。

高中生的心智与情商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对诗歌的理解存在不全面或者偏差的情况,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这是本课培养的重点。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荷尔蒙萌动的时期,故此,对于这样的爱情诗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之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萌动的情愫。

《氓》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氓》的基础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很到位了。爱情话题是高中生很喜欢的话题,但是对古代人们的爱情观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拓展了《诗经.郑风.遵大路》以及西方文学史上典型的弃妇美狄亚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古代人们与的感情状态以及西方女性与东方女性明显的不同点,同时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诵读上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所要求的那样,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更好的感知文本内容。原本是想要安排学生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却忽略了分析前的感知齐读和最后的深入分析后的齐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上是一定要注意的。

《氓》教材分析

《氓》选自《诗经》,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第三单元的主题为“观照女性命运”,女性命运总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观照女性命运便是观照人类发展的历史。本单元所选课文,从历史的角度再现了女性在社会层面、生活层面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学生可以走进她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倾听她们真实的心声。

本课也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且高一学生已在初中时学习过《诗经》,可以说学习本课既承接初中知识,又拉开了高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序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源流。为后面的唐、宋诗词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体裁上,《氓》是一首著名的感伤叙事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按照时间回忆了她由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不求回报,被抛弃后清醒坚强的弃妇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诗,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氓》评测练习20190426

一、给加点字注音(共23分,每空一分)

蚩( )  来贸丝( 乘彼 )  

期( 子无怒( 笑载言(

体无言( 嗟鸠兮( ) 犹可也(

其水汤( ) 有朝矣( ) 士也极( ) 车帷

兴夜寐( 其笑矣( 则有 )(

二、单项选择(共24分)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来即我谋  其黄而   言笑晏晏 B载笑载言  其笑矣   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  匪我   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  于嗟   隰则有泮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3分)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4.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

5.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6.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氓之蚩蚩(mánɡ) 靡室劳矣(mí) 犹可说也(tuō

B.匪来贸丝(fēi 乘彼垝垣(ɡuǐ) 自我徂尔(cú)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无食桑葚(shèn

D.载笑载言(zài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7.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8.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三、默写填空(共8+6=14分)

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4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在婚前对“氓”深深依恋的诗句。

6)《氓》中女主人公直接指责埋怨“氓”的诗句。

7)《氓》里表现女主人公和“氓”童年时关系融洽的诗句。

四、语法知识【共26+8=34分】

1.古今异义(26分)

①氓之蚩蚩 氓:古义: 今义:

②泣涕涟涟 涕:古义: 今义:

③三岁食贫 三岁:古义: 今义:

④以我贿迁 贿: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 宴:古义: 今义:

⑥士也罔极 极:古义: 今义:

另:解释“罔”

2.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8分)

1.匪通( ): 2.于通( ):

3.说通( ): 4.泮通( ):

五、观点题【共5分】任选其一

1.你认为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该如何相处?(备选:《氓》所述故事中爱情的失败责任在谁?)

《氓》课后反思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无邪”有“至诚”之意,即要传达真性情和表达纯正的的思想。每次重读《诗经》,我都会从中汲取人文主义的营养,我的高中的语文老师在高一就向我们极力推荐《诗经》,我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二手《诗经》,回到学校中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也许从那时起,我便悄然地恋上了《诗经》。这次“一师一优课”可以自己选课题,我就毫不犹豫的选了《氓》。

《氓》是一首四言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丈夫变心最后与之决绝的过程。感情真挚炽烈,语言表达淳朴而有韵味。千载以来,《氓》能不断地进入后世之人的视野,皆因文中的这位敢爱敢恨、敢于抗争、勇于追求自我尊严的女子。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敢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每一位聆听到她哀唱的后世之人都应为之心生敬意。

《氓》能从《诗经》数百篇的优秀作品中被遴选出来并作为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我想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一定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我认为《氓》这首诗所承载的教学资源应是多方面的。从工具性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古典诗歌、培养鉴赏古典诗歌能力的一个凭借;从人文性角度来讲,它又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基于我对文本的解读与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我便把这节课定位为鉴赏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授法”与“点拨指导法”、“探讨交流法”相结合,这既是考虑到在学生对文本极不了解的前提下,鉴赏诗歌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与点拨;又考虑到课堂永远是学生绽放思维之花的领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因素。另外,诗歌教学,朗读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法,所以“朗读法”也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完本诗能够感受到女主人公形象的魅力,能够为她的美好人格感动并在学生还在成长的心灵上留下一些影响。

以上是备课中的思考总结。走过了,尚能回望。回望中,才有反思。静下心来思考已结束的这节课,得与失,整理出来以有益于以后的教学。

一、预知学情很重要。由于这首诗距现在时间久远,篇幅较长,学生课前又没做任何预习,正音释义是学习这首诗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环节,这是解读这首诗的难点。在课堂行进中也的确发现,学生在初读全诗时遇到许多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初读全诗理解诗意这一环节的进行,学生们还是解决了这一难点。可见,对学情的预知是一切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问题设置很关键。在“整体感知,赏析人物”这一环节,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而是泛泛而谈,可见教师在问题设置给学生明确的指向是非常关键的。

三、朗读指导很必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悟情,但情感有时又具有能意会但不知怎言传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情感经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传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明了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解读诗句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并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诗中的情感。如这节课中读“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并未让人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忧与喜,在我做以朗读指导后,他主动起来再读,已明显地传达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四、总结提升不可少。课堂中适当的总结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体回顾,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于这节课来说,我做了三次总结,第一次是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完后,总结其形象的代表意义;第二次是体悟完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整个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波澜,进一步认识了这一形象的美好与可敬,这时我运用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做以总结,更加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形象崇敬之情。第三次是整节课结束时,用高屋建瓴的语言概括女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

此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教学机智,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生成的一个亮点。如在这节课上,当我让大家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读第五节时,没有意料到他们会恶作剧推荐了一名极差的学生,结果他不但读的声音很小,而且还读错了字,本来是一段表现女主人公内心极度悲痛的内容,同学们却哄堂大笑,完全没有了悲剧的氛围。这时我就立时用沉重的音调引导说:“同学们,这个时候我们是不应该有笑声的呀,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内心充满痛苦,作为倾听者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她感到伤怀么?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一段,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一下主人公的痛苦之情吧。”接下来从同学们齐声朗读中,明显可以感到他们已进入了状态。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开始溢出丝丝遗憾。按正常的教学,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半到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不作任何预习的情况下一节课之内完成,一定会有涉及不到或者用力不足的地方。再如,由于课前没有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致使课堂气氛不太理想,这些,都将成为我永远无奈的遗憾。此外,在评课时,宋主任指出的课标表述问题也是我必须认真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憧憬与遗憾叠加的艺术。因为憧憬所以每个人都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但不管在之前多么地深入揣摩教材、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上完之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缺憾之美吧。

《氓》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语文课标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新课程标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共305篇(另有6篇有题无诗),其作品的年代涵盖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时间跨越约六百年,是反应当时政治文化风俗以及语言发展的重要材料和语料,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生也应该通过对《诗经》作品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检查预习,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翻译古诗文的能力。2、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48b9f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ed.html

《高中语文 - 《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