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石潭记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15 15:49: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 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

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 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形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散文。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王---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训练(利用多媒体)

1、放声自读课文,5分钟后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看谁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字音、节奏读得准。

2、学生评价(声音、字音、节奏、语速)。

3、师范读(或放录音)。

检测:请为下列的红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参( )差( )披拂 犬牙差(  )互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  寂寥(  )无人

pèi huán cēn cī  cī yí chù xī dǒu qiǎo chuàng  liáo

五、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利用多媒体)

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句,疏通文意。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10分钟后进行抢答竞赛。

六、抢答竞赛

1、重点词语解释(利用多媒体)

水尤清冽 为坻,为屿,为嵁 佁然不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辨别 古今异义。(利用多媒体)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辨别 一词多义(利用多媒体)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 词类活用一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名词作状语)

日光下澈(向下,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下见小潭(在下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好事者载以入(用船)

词类活用二

1)形容词用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形容词作状语)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日光下澈(照射,形容词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神凄,使骨寒(译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透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昔者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 正确翻译下列文句(利用多媒体)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利用多媒体)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七、学生质疑、释疑--------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这篇游记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分别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按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石、水、四周 ----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作者因小石潭的美景而欢快,但欢乐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文章主题探究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写景。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细致,借景抒情。

八、当堂训练:组织竟背。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整理笔记;

3、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景顺序。

2、 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二、赏读课文

1.自学指导(1(利用多媒体)

  放声朗读课文,5分钟后,比谁能富有感情地背诵,同时能正确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这篇游记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按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2)本文写景抓住特征,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1)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2)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3、 自学指导(2(利用多媒体)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都很好,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思考下列三个问题,6分钟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好: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潭的?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用文中句)

(动词:隔、闻、伐、取、见)

2)作者怎样写“石”“水”的特征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正面)“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侧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特写、动静结合)

3 作者是如何描写潭中气氛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突出了环境的幽深冷寂,这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应。游历小石潭,作者一方面乐,一方面又凄凉。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的情感。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背

2)老师范背后,学生齐背

3)课堂练习-----见《新课程

四、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形(正面)

“如鸣佩环 声(侧面)

潭中景物 (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而远逝”(特写) 动静结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幽深冷寂

作者心境: 孤凄悲凉

教学反思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课文的解读应该是个性化解读,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参考答案。确实,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独到的体味中表达的见解。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把书读活,并读出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e9d3a6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6.html

《(完整版)小石潭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