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

发布时间:2019-08-08 14:0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
作者:伍珺 王艳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4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无论是议论政事,还是个人抒怀,都显得生动活泼、行云流水、姿态万千。其实,苏轼的散文,除了自然流畅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文体和艺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融入了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手法,使人读后如临其境,有一种诗情画意的体验。本文从诗意美和绘画美两个角度,分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歌是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要大胆表现自己的主观精神,展示个人的人生体验。由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苏轼的散文在文以载道以外,带有了他主观心灵的真情流露。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章在叙述、写景中融入情感的抒写,由景生情,当月色入户,即使要解衣欲睡,心情却欣然起来,并希望找到同乐者,表现了作者在贬谪中不以人生失意为患的特殊心境。苏轼的散文在叙述、写景中,力求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感受。《记游庐山》中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一句,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庐山的总体特点和庐山的美妙。此处无具体细腻的描写,全力表现的是畅游庐山的主观感受。

        他的赋也同样如此,如《前赤壁赋》,与汉代时兴盛的赋体文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尽管仍然有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开头的一段,明显是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以简洁的笔墨交代完时、地、人、事后,便转入到对江面景色的描绘: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面对这优美宁静的江面之景,人物开始活跃起来,举酒属客;心情也随之畅快起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加上月出后,江面之景随之变幻得更加美妙无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整个世界都在一片明净之中,是那么空旷、清幽。在这样的景致下,没有人不为之动情。所以,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顿时心旷神怡,超然于世外一般。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即通过主客问答表现作者感受到的人生短暂、好景不常,最终归于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归于内心的淡泊,故结尾处写道: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恢复到开头的情绪中,一切显得那样平静。整篇作品中,作者将内心的情感波澜与大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f62fe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3b.html

《论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