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8-10-13 16:32: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些小: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

3.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2

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西南。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诗中的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小题1

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或: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2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     点绛唇
                                                      北宋.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
                                                                                     ——选自《宋词》

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故称芜城。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2

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6.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第一句话中,酒尽风生       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1)鼓喧   帆乱

2)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喧 ”“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迷蒙、凄婉苍凉。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7.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小题1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小题2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这首曲中写了这些秋景: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阅读文本可知,作者描写这些秋景是为了渲染出萧瑟的气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回的思想感情。


8.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
2)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两句诗的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反衬或衬托.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答案:
1)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一、二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空气清新,色泽鲜明亮丽的景象.
2)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翻译: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三、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9.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分析秋风起兮木叶飞的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等。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10. 赏析古诗《晚春》,完成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出。
2)诗人借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便展示出浑身解数,来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1)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解析】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11.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因进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贬为黄州刺史。
1)该诗结尾句表达诗人______   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赏析。

【答案】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抒发.
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指代酒,暗点诗题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故此诗句表达出作者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手法的理解.结合全诗内容来看,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一类的史实或语言文字,用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并能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的作品,即称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也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写出思乡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懑.最后还有借景抒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在诗中写到茫茫的白雪,烘托了前路茫然之感.
答案:
1)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
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就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茫之感.
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译文: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全诗格调忧伤凄婉,深沉感人,体现了杜牧的悲惨生活命运.
回答诗歌鉴赏手法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另外,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只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分析即可.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浑是:全是。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B

【小题2

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即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及其技巧和感情的理解能力。仔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内容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然后分析每个选项内容是否符合诗歌内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B项分析有误,本词运用对比手法,是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词人通过对眼前凄凉景物的描写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13.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不分:嫌恶的意思;也作忿;生憎:最憎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抒发的丰富情感。

【答案】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可知,这两句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4.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世人称这首诗结尾句可谓妙绝,请简单赏析妙在何处?

【答案】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心: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如: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心: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5.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斫:zhuò(被)砍

前六句表现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作者借助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小题2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仔细揣摩前六句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分析。由森森、几百寻、凌霄、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来看,前六句诗表现了孤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不难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借孤桐以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6. (一)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或者字的妙处。(二字选一赏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或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小题2

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或字化静为动,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这首诗中,逐胜即追寻胜景的意思;忘寒即不觉春寒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忘我的境界;小立春风体现了诗人心境悠闲;只爱体现出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赏析重要词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二字用得极妙。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7.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诗歌中____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______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的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郊送别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小题2

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品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18.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本诗歌的\'\'\'不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一点)

(三)(1)用典。分别是望帝啼鹃精卫填海

2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一)(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诗歌主题及作者情感,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四月、雨乍睛、葵花向日倾来看,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体会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三(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最后两句中望帝啼鹃精卫填海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全诗,可知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9.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
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______
1)诗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诗句是______
A.踏遍梅花带月归           B 山城斜路杏花香
C 绿影扶疏意味长          D 带叶梨花独送春
2)理解诗句内涵。繁花似锦容易凋谢,绿叶盎然活力长存,诗歌借景寓理,告诉我们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而______这一道理。

【答案】绿影扶疏意味长;C;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解析】1)本题是对诗歌记诵能力的考查.诗意是先写花与叶,再写影.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根据全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答案:
1C
2)示例1: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示例2:充满活力的事物更加长久.(意思相近即可,不拘泥句式语言)
译文:
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20. 出塞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试赏析军歌应唱大刀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

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军歌应唱大刀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准确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可知诗句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21.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陂(bēi)塘:池塘。飏(yáng):飞扬,飘扬。

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词的写法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小题2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示例二: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

示例三:结构方面上节片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示例四:情景交融,全词通过描绘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兴味盎然,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词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诗人情感,提炼与归纳形象。综合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本题示例: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2.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__________,墨梅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洗砚池是化用 _____________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题画诗   水墨画的梅花  王羲之

【小题2

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重点字词含义和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3.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的君山。

赏析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小题2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24.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碧毯线头抽早稻: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

《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所作,本诗中         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案】【小题1

勾留

【小题2

示例: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③“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然后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字词即可。《春题湖上》这首诗中的勾留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诗中的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5. 题春晚
(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                               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小题1

昏鸦绕林  樵渔归家

【小题2

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象。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昏鸦绕林、樵渔归家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探究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歌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26.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案】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针对此类题目要关注诗词每句所阐述的内容,所用手法、蕴涵情感、诗词表达的主题及相关拓展。阅读诗歌,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以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背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要从题目看题材,看诗歌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的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把握表达技巧。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并及时做好归类整理。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针对此类题目要关注诗词每句所阐述的内容,所用手法、蕴涵情感、诗词表达的主题及相关拓展。阅读诗歌,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以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背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本题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27. 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剪却,挂斜阳 ?

【注释】雪坞:背阳处没有消融的雪坡。金丝:喻指柳条

词的上阕,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阕,一个____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

【答案】【小题1

【小题2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可从问句的角度答题。如运用了问句的形式,写出了词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重点词语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首词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词的上阕,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阕,一个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示例:这句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8.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指出划线句描绘浓艳秋色的感觉角度。

                                                                  

结合作品内容,概括这首小令蕴含的主要情感。

【答案】【小题1

听觉、视觉  

【小题2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的暌隔,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题目中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感觉角度,所以此题只需要了解诗歌大意,结合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析即可。从雁啼”“红叶”“黄花分析就可得出答案:视觉和听觉。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道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答题时要注意审题: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归期”“雁啼”“芭蕉雨声”“秋梦等任一情感落脚点略作分析才能完整。


29.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江楼感旧(1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2),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3)。
【注释】(1)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江楼感旧》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遐想和隽永的韵味。(2)思渺然:思绪怅惘。渺然:悠远的样子。(3)依稀:好像。
1)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
2)诗歌中一、三句中哪两个词相照应?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适当的联想和想像,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第三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所以同来与独上相照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孤独寂寞的情怀.
答案:
1)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光熠熠闪动,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想像合理即可 2分)
2同来独上2分),
3)表达了诗人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孤独(寂寞)和惆怅(怅惘)的情怀(2分).
译文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解析】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促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三衢道中
曾几(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梅子黄时:黄梅季节,通常是阴雨绵绵。却山行:改走山路。
1)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字,____________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喜出望外之情。
2)联系全诗,赏析第一句的妙处。
3)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减;添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诗人泛舟小溪,溪尽登山,却没有想到,这山路与来时并无不同,树阴同样浓密,还填了几只黄鹂在鸣叫,怎么不让诗人感到惊喜呢?所以不减添得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诵读可知,第一句交待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此时本应是家家雨,但今年却是天气晴朗,于是诗人不由得心生愉悦,才乘兴而游。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明确本诗怎样借景抒情,把写出的景和抒发的情表述出来即可。诗人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借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的景写出诗人的喜出望外;绿阴不减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得可喜;借黄鹂四五声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答案:
1)(2分)不减 添得
2)(3分)交代了作诗人行路的季节和时间(1分),而这一年的黄梅季节很特殊,不是阴雨绵绵,而是天气晴好,这为下文诗人充满惊喜的行程做铺垫(1分),也烘托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1分)。
3)(3分)诗人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的景写出诗人的喜出望外;绿阴不减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得可喜;借黄鹂四五声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2分),答出两点即可)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记游诗。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诗人乘兴而来,泛舟小溪,溪尽而登山,树阴与来时同样的浓密,还有几只黄鹂在欢愉的明快,这怎么不叫诗人心生喜悦呢?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1.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注】堪:可以,能够。纵然:即使。

1)请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人钓罢归来不系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的纵然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诗人连船也懒得系。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

2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内容,后三句是第一句的原因,如: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诗人连船也懒得系。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纵然即使的意思,结合全诗分析,表现了诗人当时的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


32.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别院:是休闲的居所。明:石榴花开得火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本诗描写了院深席清、____________、树荫满地、____________等四幅夏日画面。(每空四个字)

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

【答案】【小题1

石榴开遍、梦觉流莺

【小题2

【小题3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如答出表现诗人悠闲、旷达、恬淡、闲适的心境也可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从诗中所用字词上摘选表现夏季特点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概括一下即可。本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荫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中的词语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石榴开遍透帘明分析可知: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字而不觉得刺眼。因为诗人在隔帘而望榴花。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时,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原句的意思,再结合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以夏意为主题的这类诗歌大都写盛夏的炎热,而本首诗从别院深深夏席清可以看出盛夏的凉爽,从梦觉流莺时一声可以看出盛夏的清幽、宁谧。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33.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

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午盏:午茶。蓼(liǎo)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字的妙处。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小题2

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也是对宁静无忧(或:平静简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了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作者用一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能力。体验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分析:(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此诗的感情基调。(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会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4抓住景物形象的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分别表现乐情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可以注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等等。就本诗而言,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的背景,抓住关键词有味”“清欢,会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34.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             是中秋,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秋三五  蟾盘

【小题2

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信息提取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结合诗歌内容及题目,可知诗中秋三五指的是中秋;蟾盘指的是月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悟能力。把握诗人情感,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形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后两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不曾私照一家人写月亮公平公正地将月光洒下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诗句赞颂了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35.  

[]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一个词是                 ,理由是:                      

诗歌中两个词用得很生动。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理由: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中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小题2

”“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枕边流淌着潺潺溪水声的画面,表达作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内容来分析理解。《夏日》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一个词是清,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中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中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枕边流淌着潺潺溪水声的画面,表达作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


36.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的什么特点。
2一雁度南楼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本题是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早上起来,照着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看到树叶渐渐黄而落,秋天来了.突出了秋水的清、寒(冷、凉).
2)本题考查学生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首先理解诗句意思,明确思想感情.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一雁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用景物衬托(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答案:
1)清、寒(冷、凉)
2)通过字写出了雁的孤单,而雁度南楼又是写孤雁向南方飞去,使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译文:
早上起来,照着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看到树叶渐渐黄而落,秋天来了.想念着家人,一片思乡之心如偏偏黄叶飘落,一只孤雁,飞过楼顶,向南而去.

【解析】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一雁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见秋乡心,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揭示手法;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7.                                         如梦令上晚步

[]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汉:汉水   霁():雪后转晴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_____的特点。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宁静

【小题2

且住,且住表达了词人无限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远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的意思是: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写出了环境宁静的特点。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思,且住,且住表达了词人无限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远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38.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在什么季节?请你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最后一句中的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春季。东风习惯上指春风,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小题2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烂醉二字,描绘出蝴蝶为和煦的春风和野草花的芬芳所陶醉,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与陶醉。

既形象地写出了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从侧面突出野草花的迷人,也写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可抓住麦陇翠浪”“噪新蛙”“双蝴蝶”“东风分析,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分析该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谁烂醉,从诗中可见指的是蝴蝶,蝴蝶在花草丛中流连不去,可见它也被春光陶醉了,侧面突出野草花的迷人,也写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之情。


39.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回答要说到三点,一是突出出景物(春水)什么特点,二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三是在语言朗读上有什么特点.
2)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答案:
1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
2A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B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
译文: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宴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40.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凉月:新月。

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答案】1)比喻,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

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景物特点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分析景物特点,要读懂诗句内容,结合重点句子(词语)答题即可。通过对诗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的分析可知,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1.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水起兮木叶一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关键词简要回答。

【答案】【小题1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小题2

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从家未归”“仰天悲中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4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中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2)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用衬忙,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答案:
1)幽深、宁静的特点(或偏远、幽静)(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翻译: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解析】这首山水田园诗,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在庭院里.一个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2、词语鉴赏.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43.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霁():雨止天晴。

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

                松径(或松林)                      

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溪上或船上  柏林寺

【小题2

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熟读原诗,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可从溪上”“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本诗中诗人的行踪:溪上或船上松径(或松林)柏林寺。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44.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风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zhàn [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的特点(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小题2

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即惊喜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首诗,字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的特点(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诗中通过写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来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写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5.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前两句诗写出了”“                       的特点。

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空阔(宽阔、高远)  澄澈(明净)

【小题2

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示例二: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读前两句,理解句意,体会意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写出了”“ 的宽阔无边和天的澄澈明净。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找出关键词语,领会其中意思,然后归纳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可结合诗句任选一句来分析。如镜天飞雪一双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又如摩挲数尺沙边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46. 阅读李白的《谢公亭》,完成小题。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1)(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B 诗中青天月碧水流照应首联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渲染了氛围。
C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D 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其中也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
2)本诗的诗眼,作者生出了哪些愁思呢?诗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本诗围绕来落笔,为什么颈联却写美景?

【答案】A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及内容的赏析,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不是送别诗.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首联写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所以愁思有:视谢公为知交,心向往之而不得见的遗憾;观照自身孤独落寞而不得志的惆怅;对朋友离散、盛会难再的惋惜;受谗遭妒而内心抑郁.
3)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明确手法及效果.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
答案:
1A 2分)
2)视谢公为知交,心向往之而不得见的遗憾;观照自身孤独落寞而不得志的惆怅;对朋友离散、盛会难再的惋惜;受谗遭妒而内心抑郁.(一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2分)
3)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2分).
参考译文:
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
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谢眺、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47.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小题1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2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在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再结合诗词的内容与主题进行作用分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句的画面,其实就是意境的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48.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   刘眘(shèn):唐代诗人。少时即善作文。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每:每当。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的景象。

【答案】示例:弯弯曲曲的山路从白云的尽头一直延伸,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山路、白云、小溪。然后加上修饰语,连词成句。

49. 欣赏小诗《赠荷花》,回答下面的问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赠荷花》中吟咏荷花、荷叶真诚天然,相映相配美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此诗借荷花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渴望知己、寻觅心灵依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此翠减红衰愁杀人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同中取异,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两句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3)本题考查诗歌手法赏析.开头这四句,诗人是别具匠心的:前两句字面上这是一种对比,即拿荷花与其他花卉对比,荷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花移栽金盆,备受殷勤,叶受到遗弃,化作泥土.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荷叶伸张卷曲,荷花开合闭放,率性而为.
答案:
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2)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3)对比,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花移栽金盆,备受殷勤,叶受到遗弃,化作泥土.拿荷花和其他的花对比.拟人,三四两句写荷叶伸张卷曲,荷花开合闭放,率性而为.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赠荷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此诗展现出摘花的人们常常取其花而抛其叶,看似爱花,却不懂得花需绿叶衬的道理.对待荷花时,只有花叶兼顾,才能两两相互映衬.荷花的生长写出诗人对照着自己的身世,感慨际遇也投射在荷花的荣枯之中.表达了诗人渴求知己,寻求政治依托的心声.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50. 送友人

薛涛(唐)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赏析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的妙处。

【答案】【小题1

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小题2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诗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通常的格式是: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离梦杳如关塞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可怜:可爱

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1)清澈的泉水旁,有一块可爱的石头,清风徐来,婀娜的柳条轻轻拂拭着我手中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怡人的画面:清澈的泉水旁,有一块可爱的石头,清风徐来,婀娜的柳条轻轻拂拭着我手中的酒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52.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熏风: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诗人描绘了怎样的初夏之景?

简析划线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案】【小题1

诗人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小题2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即可。本题抓住本诗的关键语句分析可知,诗人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出女主人公的心情即可。本题抓住本诗的关键语句分析可知,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


53.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或: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小题2

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理解诗句意思,这一动词,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娇美。学生任选其一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如本诗最后一句)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本首词以写景为主,词的上片写对春光的总的印象,下片则写特定环境的春景。天初暖、日初长时,大好春光即已遍布锦江,各种竹木花草竞斗芬芳。一场春雨之后,苔钱嫩绿,新笋初绽,雪坞花盛,浓香四溢……处处皆显出热闹的春意。结尾处,词人忽发奇想,要剪下金丝般的柳条,去挂住快要落山的夕阳,以便更久地欣赏这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写到这里,词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已全部呈现出来。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4.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如本诗最后一句)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词的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轻舟短棹即驾着轻舟划着短桨。轻舟短棹表现出了轻松、悠然、自得的愉快感觉。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55.   (一)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读完全词,你觉得千里梦是什么梦?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小题1

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保家卫国之梦。

【小题2

抒发作者满怀抗金的热情,却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情。结尾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无奈何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古诗,把握诗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可以结合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开和议,和金国谈判议和。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结合此背景就可以理解千里梦是指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保家卫国之梦。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解答此类习题时,首先要理解诗词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如果能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则能更好理解诗人的情感。由这首词结尾诗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知,这一诗句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满怀抗金的热情,却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情。


56.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注】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酒。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一句中字包含了哪些含义?

                                                                  

2)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诗人因喝酒而醉了,因花的美丽而陶醉。

2)抒发了诗人对花的喜爱,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注释内容理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结合诗的内容,第一句中字包含的含义有:诗人因喝酒而醉了,因花的美丽而陶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花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


57.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秋江写望

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沙咀:沙滩突出的一角。

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答案】【小题1

,这里是映照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小题2

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安详打盹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阅读文本可知,,这里是映照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文本可知,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安详打盹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


58.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宋代】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与黄昏近

【答案】1)词的上片重在伤春,以飞絮落花等晚春景象,触发伤春情怀。下片重在怀人,以蝶去莺飞抒孤独之感望断极写倚楼盼望来信而终归失望之情。

2)借景抒情。眼见日光西斜,黄昏将至,满腹的愁绪至夜深人静之时愈加深重。抒写了因伤春怀人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上片写暮春景色。落红成阵,柳絮纷飞。春色恼人,杯酒难解。新酒残酒,也难消新愁与旧愁。下片抒写怀人的情思。蝶去莺飞,江水隔阻,秋波望断,全无消息。而时近黄昏,更觉心绪烦乱。因此,词的上片重在伤春,以飞絮落花等晚春景象,触发伤春情怀。下片重在怀人,以蝶去莺飞抒孤独之感,望断极写倚楼盼望来信而终归失望之情。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这里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示例:斜阳只与黄昏近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眼见日光西斜,黄昏将至,满腹的愁绪至夜深人静之时愈加深重。抒写了因伤春怀人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5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梅子黄时:黄梅季节,通常是阴雨绵绵。却山行:改走山路。
1)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字, ______ ______ 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这种喜出望外之情。
2)联系全诗,赏析第一句的妙处。
3)最后一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不减;添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诗人泛舟小溪,溪尽登山,却没有想到,这山路与来时并无不同,树阴同样浓密,还填了几只黄鹂在鸣叫,怎么不让诗人感到惊喜呢?所以不减添得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诵读可知,第一句交待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此时本应是家家雨,但今年却是天气晴朗,于是诗人不由得心生愉悦,才乘兴而游.据此可作答.
3)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答案:
1)(2分)不减    添得(若有错字不得分)
2)(2分)交代了诗人行路的时间(天气):这一年的黄梅季节很特殊,不是阴雨绵绵,而是天气晴好,为下文诗人充满惊喜的行程作铺垫,也烘托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答出一点得1分,满2分为止)
3)(2分)衬托(1分)(或以声衬静,意思对即可).以听到的黄鹂的几声啼叫,来衬托山路的寂静,表现内心的喜悦之情(1分).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记游诗.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诗人乘兴而来,泛舟小溪,溪尽而登山,树阴与来时同样的浓密,还有几只黄鹂在欢愉的明快,这怎么不叫诗人心生喜悦呢?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0. 论诗  (南宋)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忧国伤时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判断.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如杜甫、陈子昂那样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的前两句表达对杜甫”“陈子昂的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坚忧国伤时诗的推崇.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结合对前两句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后两句用鹤鸣暗喻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用蝉鸣来暗喻那些流连光景之作,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与赞美,又表现诗人对后类诗的厌恶.
答案:
1)忧国伤时.(2分)
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2分)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2分)
用诗品评诗歌,即所谓论诗诗,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特有的形式.它可以用古体写,但更多的是用今体中七言绝句写.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61.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诗歌首句 _______ 字写出晚日沉沉,次句 _______字传神,绘出山之秀丽。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小题2

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必须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到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的首句中的字写出晚日沉沉,次句中的字传神,绘出山之秀丽。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根据诗歌题目晚春江晴寄友人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这两句诗,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怀乡、思友之情。


62. (一)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分析作答.中间四句诗的意思是: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其中有三处对比,一是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二是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三是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突出景色的层次分明.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是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由野兴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即所谓兴长.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因为思乡而带来的忧愁.即所谓惆怅
答案:
1)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共 3
2)兴长   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解析】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诗歌的前六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味,写出了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最后两句,诗意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言简而情深.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本诗中的村桥原树似吾乡集中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63. 春寒 5分)【北宋】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青帘指酒旗。

本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通读全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蝴蝶因寒收敛双翅,花蕾因冷无力绽放;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因风翻动,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冷雨。

【小题2

诗歌描绘了早春寒冷的特点,借景抒情,一语双关,流露出诗人因郁郁不得志而凄苦、悲凉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蝴蝶因寒收敛双翅,花蕾因冷无力绽放;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因风翻动,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冷雨。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因此,诗歌描绘了早春寒冷的特点,借景抒情,一语双关,流露出诗人因郁郁不得志而凄苦、悲凉的情感。


6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棹(zhào):船桨。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1)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______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______

【答案】月落、残星、露湿、天光;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比较简单.直接从诗句中摘取出写景的词语即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月落”“残星”“露湿”“天光即可理解诗所描绘的景色特点.要用词语,不要用句子.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依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的自来理解.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答案: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译文: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船行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对诗歌意象的把握;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65.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即事
徐侨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______

【答案】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1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答案: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译文:在家里贫穷也好,做官贫穷更不错.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客人到了简单的菜肴就可酣畅举杯,无事悠闲时可以作诗赋词.外界对我没有任何干扰,只因为淡然心情也平静.
这是一首体现作者安贫乐道情操的诗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好本题要结合诗人简介及背景,全面了解诗歌内容,深刻体会作者心境及借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注释】: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即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诗歌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题时,应反复诵读.诗中出现的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都是秋天所特有的景物,这些景物在一起就组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2)赏析一句诗的妙处,可以从诗人的炼字入手.在这两句中,并刀是比喻,把诗情比作并刀.诗人说自己的才情就好像并刀一样锋利,要把这大好的景色剪入到自己的诗作中来.以便自己可时时赏玩,可见作者对大好秋光的喜爱之情.据此可作答.
答案:(1)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2)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一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作.可当作思考或思绪讲.前两句,诗人以富有代表性的景物: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写出天高气爽的金秋美景.三四句则是诗人议论或是感悟.用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复诵读诗作或词作,充分体会其中的画面和事件,深入领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背景.

6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注释】赛田神:是指古代农村以祈盼丰收为内容的一种祭祀活动。鸠:一种小鸟。  初日:雨后刚出的太阳。
1)诗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杏花怒放等景物来表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桑映平川;鸠鸟鸣叫

【解析】1)通读全诗可知,在这首诗中春天的景物有:桑树,斑鸠和杏花.据此可作答.答案的格式要与杏花怒放相同.
2)诗人在诗中描写的田园生活有碧绿的桑树,有高声鸣叫的斑鸠,还有怒放的杏花,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答案为:
1)桑映平川、鸠鸟鸣叫.
2)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题目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田园人家的生活.在诗中有碧绿的桑树,有高声鸣叫的斑鸠,还有怒放的杏花,处处都可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即可作答.

6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
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答案:
1)根深叶茂,高大粗壮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正值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解析】王安石在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诗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

6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文中有那两处景物描写可以体现送君不觉有离伤
2)王勃的《秋江送别》中有诗云: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你认为哪首诗更能让你感受到离别的情绪?为什么?

【答案】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阅读此诗,从第一句可总结出通波,三句则可得出青山一道同云雨
2)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围绕王昌龄诗使两乡一乡,化,抒发别后思念之情;王勃诗:化,使得依依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回答即可.两诗各有千秋,但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选什么都可以,不给分.
答案:
1通波青山一道同云雨两处景物可以体现送君不觉有离伤
2)王昌龄诗:青山相连,风雨共沐,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使两乡一乡,化,抒发别后思念之情.
王勃诗:友人所要去的地方只隔一条江,但已觉得山川迥异,好像远去异域他乡似的,化,使得依依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选什么都可以,不给分)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后两句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70.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第二句中                     词语表现作者对菊花的痴迷、留连忘返。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

遍绕  日渐

【小题2

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读懂诗歌,理解遍绕是描写作者的行为,日渐说明时间的推移,围着菊花丛不愿离去。即可理解诗人痴迷的状态。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对古人爱菊的理解,抓住遍绕篱边日渐斜一句,分析诗人对菊人格化形象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借写菊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寄予是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清新高雅的品格的赞叹。


71.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诗中的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

【答案】【小题1

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小题2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诗句所写内容和炼字的能力。读懂诗歌内容,思考重点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想像,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出来。炼字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可知,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的最后两句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也是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72.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席:竹席。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体裁),诗中描绘出夏日_________的特点。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夏日正午图,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

七言绝句  幽静或者寂静

【小题2

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厅堂。

【小题3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恬静闲适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及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这首诗一共有四句诗,每句诗有七个字,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认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根据题目要求,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第四句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夏日当午时分的清幽。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夏日正午图: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厅堂。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诗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恬静闲适的心情。


73.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上阙中写到 "水光山色与人亲",下阕又说"似也恨、人归早",一""""矛盾吗?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不矛盾。与人亲是领略到景物美,恨人是恨人离去太早,都表现了对景色的喜爱留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其实都表达了对秋景的喜爱留恋之情。

74. 1)诗歌鉴赏。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送别歌。

i)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默写。

i)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高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ii)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iii)《与朱元思书》中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答案】1)(i红叶”“青山”“碧水相映,色彩鲜艳,以明丽之景反衬离别之忧。(或:静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ii)写了风雨迷蒙的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后的伤感、惆怅。(或:以风雨迷蒙的凄清之景,正衬别离之情。)

2)(i)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ii)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iii)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解析】1)(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这首诗中,红叶”“青山”“碧水相映,色彩鲜艳,以明丽之景反衬离别之忧。

i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结合本诗可知,最后两句写了风雨迷蒙的凄黯之景,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后的伤感、惆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此题中需注意”“”“”“经纶”“世务的书写。


75.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欲去表现了诗人寻友人不遇的惆怅以及迫切想知道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或和惆怅、关切两点意思相近)。

【小题2

主人是一个远离尘俗、寄情自然的隐士(或和避世隐居、亲近自然意思相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本诗中的欲去想去的意思,询问之意,这里两个词语就把诗人寻访友人不遇的惆怅以及迫切想知道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表现出来了。

此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做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原诗,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分析推敲,并结合主题,进行概括判断。比如此题: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从他幽僻、高雅的居室环境可见其高洁不俗;从他整天流连山水,可见其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76.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山人: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杜鹃,又名子规。

终日:整天 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小题2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首诗首句中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77.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小题2

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诗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诗歌,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概括。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歌的艺术技巧的理解能力。这道题就是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一定要在通读整首诗、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再精读涉及到的诗句及诗歌内容,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及对诗歌的理解去衡量。 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不同,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78.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回京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本诗正写于此时。

作者看见百花尽榕叶满庭的景色,情绪由         变为           

下面描写鸟的句子与这首诗末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小题1

凄凄  烦乱

【小题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变化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结合诗歌一二两句,可知在看见百花尽榕叶满庭的景色之前,诗人情感是凄凄,而看到百花尽榕叶满庭的景色之后,听到黄莺的叫声感觉此时悦耳动听的鸟叫声是乱啼,所以此时其心情是烦乱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意境鉴赏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本诗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选项中与末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意境相接近的只有恨别鸟惊心,故选D


79.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宴词:宴会上所作。畎(quǎn):田间小沟。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_________的深情。

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惜别(依依不舍)

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重点词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长堤春水绿悠悠的意思是: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解答本题时要说到三点,一是突出出景物(春水)什么特点,二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三是在语言朗读上有什么特点。句中写出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体现的情感是依依惜别之情;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加以分析,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古诗中的表现手法,常见的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后根据诗句内容判断。桃溪浅处不胜舟的意思是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80. 古诗词鉴赏。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这首诗写的是______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感情。
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答案】春末夏初(或暮春);思念家乡

【解析】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做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出解答.今春看又过的意思是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所以此诗写的是暮春景色,或春末夏初景色;何日是归年意思是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所以抒发的是思家之情.
2)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出赏析,可从诗句内容、修辞、写作手法、重点字词等角度进行赏析.写作手法方面:运用反衬,即以山青衬花红,更显花的艳丽;修辞方面:字,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赋予花朵人的思想,使花朵摇曳生姿;同时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花比作火焰,写出了花的绮靡与灿烂.
答案:(1)春末夏初(或暮春   思念家乡
2)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于成都草堂,诗一开始,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二首,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2)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81.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释】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愔愔( yīn):寂静无声。刍:喂牲畜的草。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该诗以       为线索,由残日           卧听等词可明。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时间    青灯

【小题2

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82.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中写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红树;青山;日;草;亭;落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诗歌意象的分析能力.这首诗歌这首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日、草、亭、落花,诗中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整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答案:
1)红树 青山 日 草 亭 落花
2)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译文: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阔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这诗.该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三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余音袅袅.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8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小重山1
岳飞
      昨夜寒蛩2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3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作于宋朝南渡之后的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此时词人仍在抗金前线,但宋高宗和秦桧力主议和,坚决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寒蛩2:秋天的蟋蟀。旧山3:家乡的山,当时岳飞的家乡已经落入敌手。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上阕划线句中所呈现的画面。
2)下阕中词人欲将心事付瑶琴,请结合全词,说说词人有哪些心事。

【答案】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想起梦中所见,再无睡意,独自起身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一轮朦胧的月亮散下淡淡的冷光.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的意思是: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心事一是指岳飞抗金卫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二是指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致使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怨愤.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南渡后离开故乡时日已久,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自己的抗金之志无人支持,孤掌难鸣;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答案:
1)回想起梦中所见,再无睡意,独自起身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一轮朦胧的月亮散下淡淡的冷光.
2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南渡后离开故乡时日已久,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自己的抗金之志无人支持,孤掌难鸣;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解析】《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词的上阕写深夜梦回的押郁心情.寒蛩的鸣叫,蒙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时间、景色、环境、行动.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绕阶独行,以及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可以看出他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下阕写壮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旧山松竹老喻故乡中原盼归人老和作者急欲杀回故乡,收复中原的心情.作者用曲折含蓄之笔,顿挫出之.欲将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比喻,抒写抗金主张.曲高和寡的郁闷、忧愤心情.全词沉郁低徊、曲折含婉、抑扬顿挫、比喻蕴蓄、情景交织,有很高的艺术境地.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84. 阅读古诗《野步》,完成下列各题。
野步
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______ ______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羡;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后两句的意思是: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诗中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抒发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或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意对即可.)
答案:
1)羡醉(2分)
2)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译文】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5.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结合全诗,诗人除了写柳条,还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藤蔓、黄莺。

【小题2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翻译诗歌,即可知诗人主要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从内容上来讲,这是一首送别诗,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86.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历乱:烂漫

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

诗歌最后两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中,你从诗中(具体字词)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

【答案】【小题1

草、柳、桃花、李花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小题2

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青青”“”“历乱”“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可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或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87.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所期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前四句,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抓住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关键字词如故关”“衰草”“”“寒云,从景物及其特点上加以描绘,使用生动的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突出画面感.
2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这句话的意思是: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从中可以看出表达了朋友间难舍难分,无限惆怅之情.
答案:(1)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
2)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
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
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
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
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送别的景象.描绘诗中送别的景象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诗歌的内容.第二题是难题,要求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来体会感情.

88.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______

【答案】(久别重逢的)惊喜;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1)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明确是(久别重逢的)惊喜。
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
1)(久别重逢的)惊喜
2)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译文: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前分手,没有想到却在此征途上在相遇。
要问现在又要骑马去哪里,要去的就是夕阳之下的万山丛中。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正确运用。

89. 中秋步月  

                                      翁卷

       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

     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

    注释:翁卷,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

诗歌首联中_______________等短语(或词语),形象描写出诗人受月色吸引,流连月色的情状。

有人认为颈联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的景物描写与作者中秋赏月的愉悦是矛盾的,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答案】【小题1

苦相引  行复行

【小题2

不同意。此联写月光明亮得使萤火虫失去了光彩,夜晚寒冷得连鸟都忍受不住,但即使这样,作者欲归犹未忍,还舍不得离开这片月色,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中秋月色的喜爱和留恋,所以并不矛盾。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题中对后半句的要求,据此来理解诗句意思。苦相引”“行复行都有被吸引舍不得离开的意思。

此题考查学生对主题与情感的体会能力。要结合重点诗句和整首诗的内容来分析理解。此联写月光明亮得使萤火虫失去了光彩,夜晚寒冷得连鸟都忍受不住,但即使这样,作者欲归犹未忍,还舍不得离开这片月色,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中秋月色的喜爱和留恋,所以并不矛盾。因此不同意。


90.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从创作风格看,这首词属于____词,上阕中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

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简析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答案】【小题1

婉约   

【小题2

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小题3

这位女主人公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风格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创作风格来分,宋词包括婉约词和豪放词。这首词表现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组成一幅幽美宁静的初夏美人图;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因此,从创作风格看,这首词属于婉约词,上阙中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的词语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技巧的体会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根据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诗歌,从感官角度来分析写作技巧。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两句是写了这位女主人公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


91. 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读了这首诗,你认为作者描绘了女主人翁怎样的形象?
2)颔联一个字,由何引起?
3)尾联并没有铺张的主题,而写女子还寝梦佳期,这反映了她怎样的一种心理?
4)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望月思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生涯共此时之后,有李白的____________那样简洁而含蓄的小诗,也有_____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诚挚而豪迈的长短句。

【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可知这首诗表现了有情人内心的相思与惆怅.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分析.情人怨遥夜的意思是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可知这种怨恨是由于漫漫长夜引起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可见反映了她希望相思能变成现实.
4)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李白望月怀人的小诗是《静夜思》,其中的名句是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名句.
答案:
1)相思与惆怅 
2)夜的漫长 
3)希望相思变成现实.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
参考译文: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92.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注:征虏亭:地名;绣颊: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

1)三、四两句想象丰富,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人所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山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

2)体现出诗人出游的喜悦和热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三、四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山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


93. 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字来写的。

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小题1

首联用早露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小题2

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诵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扣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本诗首联用早露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用雾浓突出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技巧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能立足全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词句,探究揣摩,从而把握诗歌的手法技巧以及作者蕴含其中情感。这首诗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94. 阅读下面的唐诗《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完成问题。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谷口,山谷的入口。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一、一、一,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
1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世的节操的礼赞.
参考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解析】《暮春归故山草堂》是由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记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暮春大好时光即将逝去所引起的愁绪.全诗前二句写景,诗中有画;后二句抒情,意在言外.诗风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沉.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并分析情感.

山居杂颂

饶节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释】饶节(1065-1120):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2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立听溪声,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表明作者很有闲情,悠然自得,心情闲适,沉迷于美好的山景。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渡水,溪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面,映衬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写法技巧的分析理解能力。做这类题时,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原句的意思,再结合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通读全诗,可以看出本首诗运用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句子意义和作用的分析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通读全诗,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立听溪声,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表明作者很有闲情,悠然自得,心情闲适,沉迷于美好的山景。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渡水,溪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面,映衬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95. 诗歌赏析
       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歌一二两句,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展现景物的?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此题考查诗句观察角度的分析.前两句的意思: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感官,描绘了田野生机和美好.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情感的抒发.无事双蝴蝶运用人格化的词语,写出了蝴蝶的无忧快乐,拟人的修辞,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出自己悠闲的心境,及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视觉和听觉.
2)拟人手法.表达出诗人悠闲自得,被大自然美丽春景所陶醉的心情.
译文: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解析】《野步》是宋末文学家周密的一首七绝.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的感受.体现了一个闲来无事,悠游草野的隐士形象.
回答诗歌鉴赏手法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说明怎样具体运用,及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96.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诗句所写内容和炼字的能力。读懂诗歌内容,思考重点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想像,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出来。炼字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

97.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纶,钓丝,垂纶即垂钓。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描绘一二句的画面,展示垂钓小儿的形象。

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答案】【小题1

头发蓬乱的小孩在垂钓,他侧着身子,随意坐在草丛中,贴着地面生长的莓苔湿润而葱绿,辉映着小孩稚嫩而专注的脸庞。

【小题2

遥招手的是小孩。他怕喊声惊散了水中的鱼儿,而以手示意回答路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理解形象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一二句写头发蓬乱的小孩在垂钓,他侧着身子,随意坐在草丛中,贴着地面生长的莓苔湿润而葱绿,辉映着小孩稚嫩而专注的脸庞。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原诗,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回答。本题从原诗的意思可知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他怕喊声惊散了水中的鱼儿,而以手示意回答路人。


9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吴江歌

(西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结合分析可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99.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本曲的作者是______,曲题是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此首小令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
B.作者以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来写。
C杨花雪一词语出苏轼《少年游》。
D人去也一声长叹,包含离别伤痛。

【答案】关汉卿;别情;A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学习时的积累.本曲的作者是关汉卿,曲题是别情.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主要突出写女主人的情怀,不是两人难舍难分之情.故选:A

答案:
1)(2分)关汉卿    别情
2)(2分)A
参考译文: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2da00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c.html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