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

发布时间:2020-05-19 10:13: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说明】

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说明】

这篇文言文揭露了黑暗的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农夫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说明】教学和学习是可以互补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选自《齐民要术》序)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说明】人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记个人得失的胸怀。像这样心胸宽广的人是一个可塑之才,不会因为与别人斤斤计较而得罪别人,使人厌恶。

吕蒙正的品质: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选自《百喻经》)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说明】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愚蠢的人,也讽刺了只注重过程的人。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启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大家不能背道而驰,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否则最终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启示】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的人,只能用虚伪来概括。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选自《说苑·政理13》)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20.★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21.★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译文】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发觉相差了三十里。”

22.★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译文】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个不停,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启示1、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2、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23.★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选自林逋《健余劄记》)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4.★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

启发与借鉴

侧面描写 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介绍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即使介绍或描绘了,也很有可能是平庸之笔,因为难于写的形神兼备。作者巧妙避开难点,大写其猫。

25.★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译文】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26.★★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译文】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认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

27.★★勾践困于会稽

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里了结一生吗?” ……吴王夫差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

【启示】常用来激励人们忍辱负重,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28.★★孔子过而不式

荆①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选自《韩诗外传》)

【译文】

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派投降的陈国百姓去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扶着车前横木对这些人表示敬意。子贡手里拿着缰绳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扶着车前横木对人们表示敬意。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诗》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小人成群,凭什么受我的行礼呢!”

29.★★汗不敢出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óu)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②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30.★★吴郡陈遗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陈遗把焦饭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31.★★仲尼相鲁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32.★★饶州神童

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译文】

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33.★★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非常生气,命令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之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们的君主掌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我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

【启示】不能以小失大,说话要注意语言意求。

34.★★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①,左右旋中规②。庄公以为文③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hé)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④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译文】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笔直的墨绳,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圆。庄公觉得造父都不会超过他的技艺,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说道:“东野稷的马将会翻倒的。”庄公沉默,没有回答。不久,东野稷果然翻车了。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尽了,却还强迫它奔跑,所以说会翻车的。”

寓意:凡事都要有个度,物极必反

35.★★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道理: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

36.★★校人欺子产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译文】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寓意:善良的人们常常被小人欺骗,而这些小人却总是因此沾沾自喜。

37.★★陈述古辨盗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

启示:陈述古智辨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贼(做贼心虚)的心理。

38.★★更渡一遭①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横筱④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⑤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一只甲鱼,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用计谋来夺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过一次。主人说:“你能渡过桥,太好了!再为(我)渡过一次,我想要观赏它。”

寓意: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39.★★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⑤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译文】

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启示: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0.★★李陵答苏武书

自从初降①,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②以御风雨,羶肉酪浆③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④,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茄⑤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呼子卿⑥!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⑦;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⑧;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于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译文】

自从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穷困之中,独自坐着忧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么,只见到外族的人。他们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毡帐,来抵御风雨,吃著带臊味的肉、喝着乳浆,来充饥解渴。抬眼想说说笑笑,谁能和我共同欢乐?边地冰层发黑,土地冻裂得十分厉害,只听见使人悲哀的北风发出萧条的声响。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着觉,侧耳远听,胡笳相互响着,牧马悲叫,长吟悲啸,野兽成群,边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早晨坐着听到这些声音,不知不觉眼泪都流出来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心,我能不伤心吗?

我和你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想到上有我的母亲,到了老年却被杀;妻子儿女没有罪过,也都被杀了。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怜。你回国得到荣耀,我留在匈奴遭受耻辱,这是命呀,叫人怎么办啊!我生于奉行礼义的国家,而来到愚味无知的地方,背弃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长期生活在蛮夷国内,真叫人伤心啊!

41.★★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意义: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2.★★王旦与寇准

王太尉①荐寇莱公②为相,莱公数短③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一日上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④太尉。

【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担任宰相之职,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说您的缺点。”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加显示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明。

说明王旦宽厚,以国事为重 忠诚正直,不徇私情

43.★★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等品质。

2、寇准宽厚

3、张咏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说话注意方式,委婉得体。

44.★★★金壶丹书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⑤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译文】

景公在纪国游历时,发现一个金壶,就打开看,里面有一幅用红笔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好啊,像你这么说真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讨厌它的鱼腥味;不要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面,是让国君不要用尽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让国君不要把没有才能的人放在身边使用啊!”景公说:“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它又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治国箴言还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良策,却把它悬挂在大街上让人人都知道;纪国有这样的箴言,装进壶里,不亡国还等什么呢?

主旨1.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将一事无成。

2.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3.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4.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5.★★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③史,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⑥尔。”

【译文】

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时读经书、史书,睡着时读儒家经典著作,上厕所时就读小词。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背诵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好学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46.★★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为人纤瘦,通眉①,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②,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③者。及暮归,足④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选自《新唐书·李贺传》)

【译文】

李贺字长吉……长得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出来时,他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驴子,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丝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丝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别人按题目牵强附会写作那样。等到晚上回来,就补充写成一首诗。如果不是大醉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醒悟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嗔怪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来才算完啊!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47.★★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②。使国工③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④,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⑥,不知其所终。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一段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鉴定,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请刻篆字的工匠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识,然后把琴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稀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世上的事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进入到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本文采用托物讽喻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生机的道理。

48.★★曾子不受邑

曾子衣敝衣①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纵子有赐,不我骄③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赠给他一座城,说:“请用这座城的收入,改善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派来的人说:“这又不是先生向国君要的,是国君自己赠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东西就害怕别人;给别人东西的人就骄横地看待别人。’纵然鲁君赠给我一座城,没有骄横地对待我,我就能不害怕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了。”

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49.★★★吕僧珍无私

吕僧珍为官,不私亲戚。其侄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①,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任,无以报效;汝自有常分②,岂可妄求,但当速返葱肆③。”僧珍住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④,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选自《梁书》)

【译文】

吕僧珍当官,不徇私情。他的侄子把贩卖葱当作谋生的手段,在吕僧珍回到故乡做官时,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吕僧珍说:“我承受国家重大的任务,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正当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请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呢?你只应当赶快回到葱店里。”吕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府的房子,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大我私人的住宅呢?

严以律己,不谋私利

50.★★刘行本进谏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51.★★★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王生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

52.★★★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①有疾。谓子太叔②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③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④。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⑤,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⑥,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译文】

郑国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执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它并和它嬉戏,就会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很难实施。”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去了。太叔执政,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用宽厚的政策。郑国于是出现很多盗寇,他们在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夫子的话,不会到这种地步。”于是发步兵去攻击萑苻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盗寇才稍微被遏止。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严厉民众就会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厚的政策来调和严厉的政策,又用严厉的政策来补充宽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调和。

53.★★★刘崇龟换刀

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遗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①,阖②境屠者皆集毬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译文】

唐朝刘崇龟镇守南海。有个富商子停船在江岸边,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一点也不回避人,于是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到了夜里,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强盗闯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随即来到,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径直跑回船上,连夜解开缆绳逃去。女子之家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招认了全部经过情况,只是不承认杀过人。刘崇龟查看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于是下令说:“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场,等候分配宰杀任务。”集合起来不久,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第二天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问他是谁的刀,回答说:“是某人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于是便用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返回家中,当即被捕获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仅被判处杖刑罢了。

做任何事要做好充分调查才可以去做。

54.★★★苻融验走

前秦①苻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于路遇劫,喝贼④,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⑤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译文】

前秦的苻融担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过了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冤枉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这个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骗迷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55.★★★申包胥如秦乞师

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②楚国。”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③;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④长蛇,以荐食⑤上国,虐⑥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⑦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⑧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⑨?”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⑩。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译文】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56.★★★臣闻地广者粟多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①,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③而赍④盗粮者也。

【译文】

我听说土地广粮食就充足,国家大人口就多,军队强盛兵士就勇猛。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臣民,所以能显示他的德行。因此,地域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本邦,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也来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竟然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成就其他诸侯的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避而不敢往西来,停住脚步不敢入秦,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57.★★★悬赏纳谏

越王勾践栖①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②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③进对④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⑤皮,冬则资絺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⑦,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于是向全军发布号令说:“不论是我的父辈兄弟或我国君的同姓的人,只要能够帮助我出谋献计击退吴国的人,我就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谏说:“我听说,商人在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旱时就要准备好船只,涝时就准备好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四邻各国进犯的忧虑,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敢的将士不能不培养,以备选择录用。这就像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天一下雨,人们一定要用它。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了会稽山,然后才寻求有谋略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意见,哪有什么迟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58.★★★扁鹊治病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译文】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有病,一起去找名医扁鹊,求他给他们治疗。扁鹊就给他们治疗。两个人的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你们现在有与生俱来的病,它和身体一起长;现在我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希望先听听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你们都能好了。”扁鹊就给他们两个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再给他们对换了过来,并喂给他们奇药,两人就醒了,和从前一样健康,于是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于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并拥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占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他。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

59.★★★狄梁公与娄师德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狄梁公:知错能改;娄师德:胸怀若谷;则天皇帝:懂得用人之术。

60.★★★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节约,不铺张浪费。

61. ★★★窃槽 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用他的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地自认为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善于酿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没有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管理鲁国的酒店,他就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了,听说有本国的酒,就找来喝,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液啊!’现在您是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可以;;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偷窃了他的糟粕罢了。”

62.★★★贾生吊屈原

自屈原沉汨罗①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②,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③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④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⑤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乌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63.★★★韩信忍辱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①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③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觽②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④出跨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又没有善行,不能被推荐做官,他不会靠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向人乞讨食物,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漂丝绵,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那个女人竟然一连几十天都在那里漂丝绵。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个女人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你!”那个女人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那里期望你报答呢!”淮阴屠宰市场中有一个辱骂韩信的年轻屠夫,他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内心是个胆怯的人!”大家都羞辱韩信说:“你确实不怕死,就刺死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来。”当时韩信仔细地看了很久,俯在地上爬过那人的胯下,然后趴在地上。整个集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怯。

韩信:忍辱负重,具有顽强意志。

64.★★★臧僖伯①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②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③、夏苗、秋狝④、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⑤,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⑥之事,官司⑦之守,非君所及也。”

【译文】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戏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理会它。君主,是要把百姓纳入‘轨’、‘物’的人。所以他讲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材料显示器物的文采,叫做‘物’。不合法仪,选用无关宗庙的材料,叫做乱政。乱政的事屡次反复做,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都在农闲时候进行,并用来讲习军事。每三年,就要军事演习,进入国都就要整顿队伍,回到宗庙要告祖先饮酒庆贺,清点军器和战利品。昭彰军列文采,分明军营贵贱,辨清战斗等级,排列少长顺序,演习军队威仪。鸟兽的肉,不装进祭器里,兽的皮革、牙齿、骨角、鸟的毛羽,不能用来制作祭器,那么君主不射猎,古代法规是这样的。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那是仆役们的事情,官吏掌管的事,不是君主所应当涉及的。”

补充:(隐公说:“我将要视察边境。”于是他就前往棠地。让人陈设捕鱼的器具在那观赏。僖伯说自身有病不跟随去。《春秋》上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鱼具。”说他不合礼法,并说是在远离国都的地方啊。)

65.★★★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⑤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非常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好几天,陶侃家已一无所有,可范逵所带的马匹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剪下的头发换回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等到太阳落山,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饮食,就连范逵的仆人们什么都不缺少。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范逵说:“你已送这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忍回身。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要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陶侃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道理:待人要真心实意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

66.★★★王粲强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都要全部送给他。”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不看就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背诵得一字不差。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文中提到的王粲的才能有: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就蔡邕的言行谈谈感受或体会:蔡邕关爱、推崇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67.★★★岑文本官高而忧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

【译文】

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做官。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担任检校中书省的李靖很是称赞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渐渐地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说:“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你就不再担任原职了。”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门参与枢密使的工作。后来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他的母亲感到奇怪并问他,岑文本回答说:“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这是我感到忧虑的原因啊。”有来向他庆贺的人,他就说:“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江东之战,几乎所有辎重运输的筹划,全部都委托岑文本来主持,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唐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

68. ★★★★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①,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②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③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④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一起睡觉,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叫声。”于是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就让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果真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他的私人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回来的话,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9. ★★★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有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的大臣,太宗问上书者:“奸佞小人是谁?”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正用诚信来治理天下,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你所说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啊。”

70. ★★★孟子欲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常识】

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fff99f866fb84ae55c8d17.html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