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9-08-18 03:00: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对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白光杨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8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好地方戏。首先分析了地方戏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保护地方戏的对策建议:健全保护机制,大力扶持地方戏;加强经费投入,提高演职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做到后续有人。

        【关键词】地方戏;保护;传承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特别是一些传统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传统戏曲艺术,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繁荣传统戏曲艺术,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流行全国的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是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淮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地方戏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地方戏工作刻不容缓。

        一、地方戏的生存现状

        戏剧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祭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舞,绵延几千年,形成了以方言、地方风俗、民族特色为重要特征的地方戏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地方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措施,使地方剧种和民族艺术在文革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和活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以方言为重要特征的地方剧种在市场竞争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据2011512日《中国文化报》公布,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京、昆剧院团共有16个,而在三百多种地方戏中只保留了13个,显然偏少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制定党的戏曲工作的八字方针时,把百花齐放写在推陈出新之前,可以理解为特别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戏曲的多样性存在,鼓励它们通过推陈出新和自由竞赛达到共同繁荣。只有京剧、昆曲同地方戏都能得到保护,都有机会生存、发展,才是中国戏曲真正的百花齐放。陕西是中国地方戏种繁多的地区之一,除了广为流传的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等主要戏剧种类之外,还有非常原生态的包括同州梆子、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弦板腔、汉调二黄、华县皮影、合阳线戏、新池跳戏、陕北说书和西安鼓乐等原汁原味的陕西地方小戏。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地方戏曲受到影视、流行音乐等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全省近30个地方戏曲剧种,仅有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晋剧等剧种有长期演出,其余地方戏曲随着剧团的纷纷解体或解散,几欲走近消亡的边缘。仅有的演出也只是演员三五成队地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庙会祭祀中的片断表演和戏曲独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秦腔 、汉调桄桄 、合阳跳戏等一批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和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投资经费的逐年加大和增加,几近消亡的地方戏曲逐渐得以存活,且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陕西经济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戏曲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老腔、陕北秧歌剧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迅速崛起、创作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舞台艺术作品,演出也由原来过年过节、敬神祭祀、婚丧嫁娶的演出走向了城市主流演出。比如,成立于2007年的志丹县歌舞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推出了《红都颂》、《红都情》、《挂红灯》、《兰花花》等一批主题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特别是大型陕北信天游歌舞剧《挂红灯》、《兰花花》在志丹、延安、西安、南京、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挂红灯》参加了迎奥运大型文化活动之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的演出,获得文化部参演纪念奖,荣获了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组织奖、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灯光奖、服装奖。《兰花花》在中、省、市、县演出成功后,于今年10月份参加了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等。舞蹈《陕北汉子》获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二等奖。小品《果花飘香》获2008年第二届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及陕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导演奖。红都组合曾获得陕西省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二等奖和延安市陕北民歌大赛一等奖。其次,志丹县歌舞团能每月为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奉献一场晚会,真正成为城市主流演出团体。陕西籍著名作家贾平凹酷爱秦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散文《秦腔》中,描述了陕西人对秦腔的热爱,尤其是农村人对秦腔的痴迷,那一个个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子的形象生动而鲜活,秦风秦韵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八百里秦川的黄天后土演绎着秦人的喜怒哀乐,秦腔就是他们的舞台,只有高喊秦腔,烦恼随之荡涤,心情酣畅淋漓。但是,现在传承下来的确实没有多少。就志丹县人民剧团而言,成立于195112月,曾经风靡50多年,传承几代人培养出国家级演员和省级优秀剧目。比如,《窦娥冤》、《三滴血》、《金钗钿》、《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红帐》、《王家湾人》等都是省级获奖剧目。如今却销声匿迹。剧团也于2007年被迫解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ebcd8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6.html

《关于对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