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发布时间:2018-10-11 12:4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答谢中书书

2、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欲界之仙都

4、简答。(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描写了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总分总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赏析“猿鸟乱鸣”一句中的“”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二)回答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1)译文(略)(2)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备注:段意第一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第二段:"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详细叙述了山川之美的具体内容。第三段:"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1.【答谢中书书】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三峡】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三峡】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三、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月色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_,“藻、荇”、是指__竹柏影,此句运用了_比喻 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12.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与朱元思书》《答谢》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fa074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9.html

《答谢中书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