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作文热点素材:校园现象

发布时间:2019-06-20 17:01: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高中作文热点素材:校园现象

斩断伸进校园的伪科学黑手

319日,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小学部某班班主任在家校沟通群内发布通知称,日前给学生进行了 “大脑综合素质测试”。校方称,该检测能够了解学生的个人潜能、性格特质、优弱势,从而进行针对性培养。通知显示,如果家长想看到更多的内容,需要进行付费,价格为198元。家长表示,检测时学生只需将十根手指按在一个仪器上,他们怀疑该检测的科学性。(327 《新京报》)

将十根手指压在一个“大脑综合素质测试”仪器上,就能检测智商,这样神奇的仪器对于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荒诞不经,是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而需要付费查看则是明目张胆的敛财。有关部门当严肃查出,果断斩断这样伸进校园的伪科学黑手。

生命体是很复杂的机体,人的智商绝不可能在十根手指中就能反映出来。这样的智商检测仪器明显是忽悠人的玩意,只不过用高科技的幌子进行了包装。这样的伪科学仪器之所以有市场,就是抓住了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不惜省吃俭用将巨额费用花在孩子身上。要知道设置这样检测仪器的人可谓煞费苦心,可以形成连带的敛财陷阱。收集孩子信息,再择机出售信息,成为第一道陷阱;家长想看更多内容,请先交钱后来,构成第二道陷阱;与各类培训机构联手,蛊惑家长花巨资送孩子参加培训,创造第三道陷阱。依靠这些陷阱,巧取豪夺钱财,还让家长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骗术超高至巧,让人瞠目结舌。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检测结果很可能会给学生与家长带来沉重心理压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后天的发展,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胡言乱语一旦与具体的孩子联系起来,就成为孩子特征,尤其是智商特征。一旦一个人贴上这些胡言乱语标签,要么沾沾自喜,陶醉其中;要么胡乱挖掘潜力,加重学业负担;要么黯然神伤,自卑不已。无论哪一种状态,都会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人品人性,最终影响人生。对于人的智商固然有先天因素,但对于大多数而言,智商更在乎后天的培养,用所谓的高科技 “大脑综合素质测试”检测仪按压手指就可检测智商,只会增加众多学生与家长的恐慌情绪,带来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

应该说,忽悠人们旨在敛财的检测仪,尽管商家说得天花乱坠,如果没有学校的配合是很难有市场的。但是通过学校宣传发动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家长对学校始终怀有高度信任感,既然学校发出通知,自然会消除家长不少困惑,即使将信将疑碍于学校面子也会让孩子参与检测。按压手指可以检测智商之所以会有市场,学校起到了关键作用。完全可以这样说,学校在这个荒诞游戏中是重要推手,是不是巨大利益关联想必学校一定心知肚明。学校沦为不良商家的帮凶,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虽然这次按压手指检测智商因为曝光而暂时消停了,但会不会继续到其他地方祸害学生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有关部门绝不能掉以轻心,在严肃处理当事学校与商家同时,也要广而告之,斩断这只黑手,让这样伪科学检测智商行为无处可遁。

校园小卖部“退学”,好事要办好

对不少人来说,学校的小卖部是学生时代最初的“江湖”,也是学生向往的地方。不过,学校的小卖部要说再见了!近日,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公布,明确指出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该规定将于41日起正式施行。(314日《长沙晚报》)

校园小卖部“退学”,无疑给校园食品安全筑了一道防火墙,此举很有必要。校园内不允许开设小卖部、小超市,有利于孩子远离“三无产品”“五毛食品”等垃圾食品。毋庸讳言,由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校园小卖部里很难避免垃圾食品的出现,为了让孩子感觉“好吃”“上瘾”,一些生产厂家在食品里大量添加化学物质。比如市面上销售的一些不正规辣条,滥用着色剂,甜蜜素、糖精钠、山梨酸及钾盐等添加剂也严重超标,之所以“好吃”,是味精、色素和食品添加剂在起作用。媒体曾报道,武汉一名小伙子因吃了一包半“网红辣条”,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孩子们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一旦中毒,受损程度会更重。

校园里开设小卖部、小超市,容易培养孩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也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攀比行为,同时,因为心中记挂着书桌洞中的零食,也会干扰学习,影响注意力的集中。教室里有零食,还会制造异味,不利于营造优良的教室环境。此外,个别校园里的小卖部、小超市还会偷偷地向学生售卖烟酒,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校园小卖部“退学”确实是好事,应该按规定的期限真正落实到位。不过,要彻底解决校园小卖部问题,还有许多事情去做。首先是要正视阻力,不能退缩。要知道,一般人不会在校园里开设小卖部,小卖部店主或者是领导的关系户,或者是教师家属,有此背景,要让小卖部“退学”或许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的家长也曾呼吁关闭校园小卖部,但是因为有阻力,最后都不了了之。当然,之所以有阻力,原因之一是因为上级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现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出台并要求41日起正式施行,相信涉及领导与老师一定会从全局出发,自觉关闭小卖部。

其次,在关闭校园内小卖部、小超市的同时,要充分保障食堂饭食的质量与数量,让孩子们吃好吃饱。一些学生之所以到校园小卖部去买零食,原因之一是为了“解馋”,原因之二则是因为“饿”。在没有小卖部的学校,一些同学一放学就匆匆奔向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真的饿了。也因此,学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学生餐营养指南》,保证一日三餐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种类及配餐都要符合标准。在校内小卖部取消之后,学校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增餐。

再次,相关部门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尤其是100米之内)小卖部的饮食环境,坚决杜绝“三无产品”“五毛食品”的出现。要知道,校园内没了小卖部、小超市,孩子们会将购买的脚步转移到学校周边的小商店、小卖部。倘若这些小商店小卖部监管不好,同样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那么,校园小卖部“退学”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大学校园APP乱象:安全问题谁来买单?

3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通知,宣布将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并推动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重点加强学习类APP的规范管理。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者低龄化,网络应用技术门槛下沉,市面上五花八门的APP铺天盖地“砸”向学生群体,而中小学生在辨别力和自制力方面显然不够成熟,理应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是,大学校园也并非一片净土,APP乱象已然成“疯”。

相比中小学,大学生的时间更自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更高,使得大量APP开发者瞄准这块市场。而“强制使用”,无疑是条捷径。因此,APP方与校方合作,捆绑学生的做法屡见不鲜。可是,暂且不提学生的权利与诉求,仅从安全方面来看,部分APP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以某款运动打卡APP为例,学校规定学生每学期课外体育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将拉低体育成绩,由此要求学生下载这款APP。学生开启定位并点击“开始跑步”后,界面地图里就会出现一些点位,每到达一处都能自动识别,经过至少3个才能计入成绩。

于是在很多高校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一边跑步一边低头看手机,另一种是学生一边单手骑自行车一边低头看手机。

更严重的是,这些点位分布非常分散,并不仅仅在操场上,从学校的主干道到犄角旮旯都有。也就是说,无论是低头跑步的学生还是单手骑车的学生,都需要来回穿梭在机动车和人群中,但他们大部分注意力却集中到手机上。

那么,学生长期采用不良姿势跑步带来的身体损伤由谁负责?学生骑车撞到行人、或者骑车被机动车撞到,又由谁来买单?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同时,原本热爱各种各样运动的学生,为了“刷公里数”,纷纷从篮球场、游泳馆、足球场等地方出来,加入了“看着手机运动打卡”的行列。

试问,这种APP 的推广,到底是为了鼓励学生课外锻炼还是为了捆绑学生消费?APP方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尚且情有可原,那么校方对学生负责的边界是否过于模糊?

学生们为了学分、成绩,无可奈何,但在手机APP STORE中搜索,会发现诸如此类的APP大多都伴随着差评、低分。

仅是运动类APP的“硬伤”,尚且如此令人心惊,遑论“下载APP才能接热水”被烫伤、APP中虚假招聘信息、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等等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无论哪种APP,都应该以“让人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为出发点,不能成为负担。而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大学也应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不能一边呼吁学生减少手机依赖,一边又变相强制其下载各种APP。在某些蝇头小利面前,学校应摆正位置,做出真正有利于学生的选择。

校园不该是“商业广告”逐鹿的地方

教育部去年10月部署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工作。228日,教育部通报了近期发生的三起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事件。(228日《北京青年报》)

这次教育部通报的三起“广告进校园”事件是:20191月,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镇王集小学为表彰优秀学生发放了印有“山东梁堤头眼科”广告字样的奖状;20191月,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小学发放了含有服装广告的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201811月,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中影国际城工作人员,在校(园)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进入城关第二小学、云梦县实验幼儿园进行了商业赠票和宣传。

不知道从何时起,“广告进校园”火热起来,学生成了唐僧肉,都想跟着咬一口。学习APP的宣传走进课堂,学辅书籍的广告贴到了课桌上,就连小饭桌的宣传人员也能走进教室里,还有电影票也通过学校派发。这也难怪,学生是家里的宝贝,孩子需要花钱的时候,家长都是来者不拒的。只要是学校推荐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家长是“敢怒不敢言”。

“广告进校园”,其中是有利益牵绊的,没有利益的存在,学校不会允许“广告进校园”,教师也不会帮着商家派发广告纸。“广告进校园”,商家想走的是一条捷径,而这条捷径也侵犯了孩子和家长的利益,这些商业项目和产品,往往并不是家长需要的,却迫于无奈而不得不“花钱消灾”。不难看出,“广告进校园”危害不小。

鉴于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商业广告进校园”事件进行剖析,不断增强校长教师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应该牢固树起风险防范屏障,要对所有进入中小学校、幼儿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参加的活动,向学校、学生发放的试卷、奖状、校服、文具教具等,以及进入校园的APP进行严格排查,特别要防范外部人员借各类活动制作、夹带、发放带有商业广告的物品。

治理“广告进校园”也不是一件难事,关键问题还在于要斩断“广告进校园”的利益链条。对于学校收取好处费的,对于教师从中拿取提成的,就要严厉打击。师生的关系不能被金钱说污染。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不能让商业广告污染。此外,需要构建学校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制度,没有教育部门允许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应该允许“进校园”。只有从制度层面,从监督层面关死学校的大门,才能不让商业广告进入校园之中。

通报“广告进校园”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一定要提升校园门槛,校园的大门不能向商业广告敞开着。校园不是“商业广告”逐鹿的地方。

校园内的智能手机不能“一禁了事”

近日,一位海南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认为中小学生过早使用智能手机,其危害程度远大于方便性,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普遍难题,应该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建议一经报道,在网上掀起热议,有教师家长认为的确该禁,也有互联网从业者认为不必全盘禁止。(215日《科技日报》)

  诚如这位政协委员所言,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该不该禁,的确早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各的立场:禁了,虽显得有些武断,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不禁,孩子就难免会接触不良信息,但有风险的同时也有收获,各类社交、学习APP毕竟对孩子学习和成长有所助益。

  归根到底,家校双方对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担忧点,无非集中在这两方面:一是担心孩子无法对冗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严重时甚至可能受到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侵蚀;二是担心孩子沉迷某些网游、社交APP、短视频APP,或沉迷于用手机读小说、追剧,以致影响学习生活。再往深究,其实是多数孩子的辨别力、自控力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认可,这才出现了“立法禁止”的呼声。

  这样分析来看,对于这一老大难问题,其实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并不是一刀切式的立法禁止。一方面,既然是辨别力、自控力不足,那么家校双方首要该做的,应当是加强引导和沟通,帮助孩子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不把精力用在引导孩子上,反而直接强行禁止,虽然省时省力了,但实际上完全没有触及问题根源,无法使问题得到长足解决。另一方面,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显然不止智能手机一个。电脑、智能电视,无不能接触网络。即使该项法规能顺利拟定推行,也只能堵住智能手机这一个渠道,其他渠道是堵不住的。转而用电脑、去网吧、借用同学的电子设备,有心想要上网的孩子总能想出应对办法。

  因此,“立法禁止”初衷虽好,但难免有过于严苛之嫌。毕竟,智能手机并不是剧毒无比的毒瘤,网络也绝非全然充斥着不良信息。使用智能手机的确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消极影响,但我们绝不应该只因为消极影响而完全忽略放弃其正面价值。与其直接全盘禁止,不如回归问题本质,大力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开发学生专用智能手机和APP,从源头处阻止不良信息流向孩子,让家校双方对智能手机多份信任;同时,家校双方均不能“一禁了事”,应该多在教育引导方面下工夫,为孩子提供指导的同时给孩子以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明辨是非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93c05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b.html

《2019高中作文热点素材:校园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