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发布时间:2011-05-21 21:14: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别诗

一、送别诗及其产生原因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文人墨客或依依不舍,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从“送别”的角度来说,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无论哪一件,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例12008重庆卷)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从题目及下阕的“送”字可以看出。词的上阕写人,把自然景物中的山水拟作人的眼波和眉峰,赋予山水以深厚的感情,含蓄地表达了惜别的深情。下阕直抒胸臆:才送春天离去,又要送友人离开,良辰美景与佳友知音都要舍我而去,两个“送”字将离愁别绪表达得尤为深切。但与其他送别诗不同,该诗一改送别诗凄婉哀伤的格调,在结尾处强忍悲痛,对远去的友人叮咛嘱咐: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在此,“春”是一语双关,既指季节之春,又指家庭团聚的人事之春,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二、送别诗的常用技巧

送别诗建立在诗人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围绕“离情别绪”展开。但只有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正是由于他们会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使情付之于笔端而愈发浓烈,产生震撼人心,甚至感动历史的艺术效果。因此,鉴赏送别诗要特别注意把握其常用的技巧,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以此作为鉴赏、答题的工具。

1、寓情于景

“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如高适《别董大》:“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或直接借景言情,情从景出,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看出景物在送别诗中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是主观情感的写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

【例2】(2006 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作。首联记事,表明了地点与事件,一个“送”字凸现题材。颔联交代时间,“秋”字一语双关,既是季节之秋,亦是心情之秋。实际上,秋景与愁情的结合本身就是文人主观的作用,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字也暗含了“愁”字,惜别之情,溢于言表。颈联与尾联写景,“日晚”、“寒鸦”、“水悠悠”等景物中暗含了作者孤独之感与思念之情,将质朴真挚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中,以“我”哀伤之情观物,物皆着“我”哀伤之色彩。与此同时,诗人又在情中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可谓情景高度和谐,余韵无穷。

在送别诗中,景有时是情的载体,有时是触发情的媒介。可以说,没有一位诗人写景的目的是单纯的,有些诗句看似写景,实则情在景中,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构成深婉含蓄,意境悠远的送别佳作。

2、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借冰心、玉壶比拟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以此告慰亲友。

【例3】(2010 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这是陈与义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其中的核心意象为“子规”,即杜鹃。子规常在夜晚鸣叫,叫声凄切,故文人常以此抒发悲苦哀怨之情。诗人在此写“子规”,一是点明时间——夜色实已深,因愁难入眠,照应颔联的“梦悠悠”;二是将情感寄托在子规之上,诗人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生出一段忧国之愁。子规叫声类似“不如归去”,仿佛是在呼唤诗人回归故国。送别之情,爱国之情都寄托在“物”,即子规鸟上,托物寄情的手法显而易见。

3、虚实结合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例4】(2010 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本诗前两句实写眼前之景:首联交代了时间和时间,从橘柚飘香可以看出送别魏二是在秋天,使人联想起“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醉别”饱含深情,暗含诗人与友人情谊之深厚,分别之不舍。颔联一个“凉”字,表明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到的凉意,更是心里所感到的凄凉,一语双关,巧妙含蓄。后两句由“忆”字转入虚写,对面着笔,勾勒了一个“未来境界”:诗人仿佛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却久久不能入睡。想到这里,诗人更加难舍友人,送别之悲又添一层!这两句并非发生在眼前,而是诗人的主观虚拟想象。但这一实一虚的结合,却将离愁别绪推向了更加动人之境。

4、比喻

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也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送别诗里,甲事物就是送别之情,诗人用乙事物来比喻送别之情,更添思念之切。如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中写道:“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就用“水悠悠”来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例5】(2006 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题材的词作,运用了比喻与虚实结合的手法,词的上阕实写眼前之景:前三句忆往事,少年同伴,交游畅怀,一个“深”字,既是酒深,亦是情深。后三句记如今,聚少离多,饯行惜别,在这里,“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运用了两个比喻,孤雁离群,失侣为苦,浮萍无依,漂泊为愁,既是写远去的友人,也是写留下的自己,深切地表现了离别之苦。词的下阕虚写别后之境:“伤情”二字明点离别之思,甚至失魂落魄,六神无主,难以入眠。后三句再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心像飞尘一样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紧随在友人的舟旁,步步追随,将相思之苦与无限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韵味深长。

三、送别诗的类别混合

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

1、羁旅行役诗

“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例6】(2007 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准确地说,这首诗是离别诗与羁旅行役诗的合璧,因为它不是送别人离开,而是自己即将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首联写少年时候久经离别,想念的情意原是不轻的,如今老了,就是相逢,也免不了有些悲伤。颔联记叙了自己与妹妹闲话家常的情景,平凡无奇却情真意切。颈联是体现题材的关键,“湖海三年隔”表明本就是羁旅漂泊之人,却又要踏上远行的征程,一个“又”字表现了羁旅之人再作送别的伤感,情更深,意更浓。再者,就连寄信回来也要到鸿雁南飞的秋天,送别之悲与羁旅行役之苦双重叠加,使哀伤更为浓烈动人。

2、爱国遗民诗

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例7】(2006 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历来送别诗抒发的多是凄婉动人的离愁别绪,但此诗不同,它抓住了古今情、爱国心展开,使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诗的首联运用“暗”、“稀”两个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隐衬送别失意,一个“出”字暗含了依依惜别之情。颔联“暮云楼阁”使诗人想起李杜深情,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多种情感聚集心头,更添别意之深。颈联劝告离别之人不要听“宫前水”,因为这条水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这里,词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与送别情融为一体,一层抒发心怀,一层劝告行人,一层引借历史,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3、咏怀诗

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送别诗与咏怀诗的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送别之际想到一别再难相见,前程迷茫,离别也许就是永诀的伤感之意;一是离别之人遭到贬谪,前途黯淡,借送别抒发仕途不顺,才华未施的郁闷之情。

【例8】(2008 浙江卷)

日暮倚仗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四、送别诗的人物表现

在送别诗中,人物常常有特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两方面:

1、人物形象

送别诗中的人物形象以伫立凝望为特色。由于古代的交通限制,被送之人的远行方式无非

徒步、骑马、行舟,无论哪种方式,离开的速度总是较为缓慢,因此被送之人总是频频回头,不忍离去,送别之人也久久伫立凝望,希望多看几眼。如“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当然,这样伫立凝望的形象不一定直接出现在诗句中,有时通过写景状物暗含伫立的形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舟已远去,消失在天水一涯,但诗人仍然伫立江畔,望着滔滔江水久久沉思。

【例9】(2006 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写出诗人伫立凝望的形象,但却将此形象蕴含在末尾的写景之中。送友人离开之后,诗人看到江畔天色向暮,寒鸦归巢,自己却久久不愿离去,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结句的景物描写,皆出自伫立者的观望。江南江北相隔,友人相见无期,寒鸦无踪可觅,天地空阔寂寥,只留下无言的江水与落寞的诗人,为“生别离”而黯然销魂。

2、人物心理

送别诗中的人物心理一般以依依不舍、悲戚伤感为主基调,通过景、物等渲染使送别之境笼罩在凄婉哀伤之中。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之际神魂俱伤是自然的事。但除此以外,有些诗人也一反凄苦之状,在离别之际表现出安慰告诫,甚至乐观激昂的情感,别具一格。

【例10】(2007 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送别词写于作者中年之时,那时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许多挫折,因此,作者借送人之机表达世路艰难之感。“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借景抒情,既写出了作者翘首远望的伫立形象,又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同时,路途艰险,山高水长,也表达了作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但是,作者没有一味地陷入悲苦中,而是安慰友人:不应把离别或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或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这样就使送别诗多了慰藉、劝诫的一层新意。

五、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主观情感一般就是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据此特定情感选择合适的意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形成送别诗的意象系统。

1、四大意象

在送别诗的意象系统中,柳、酒、月、水是最主要的意象,被称为送别诗的“四大意象”。

【例11】(2008 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酒是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古至今,有“酒”流传的著名诗句数不胜数,频繁能见的是用来表达愁绪、思念之情。在本诗中,“离怀消浊酒”意即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更有后面一个“愁”字,再次渲染了哀婉之境。分手在即,友人即将踏上漫漫长途,未来生死未卜,不知何日才能再见,想到这些,诗人郁闷之情难遣,唯有借酒消愁,然而,酒却无法消释离别的痛苦,深情与感伤不减,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了。当然,酒意象在送别诗中不只有表现伤感,有时,也用来表现对朋友的安慰劝诫或表达美好的祝愿。

【例12】(2006 安徽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在古典诗歌中,月亮与送别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与“人有悲欢离合”有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月光普照大地,无所不在,无人不能望及,因此成为了遥寄情怀的媒介。在本诗中,诗人也将“愁心”寄托在明月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伴随友人到他所到达的地方。除此作用之外,月意象还可以用来烘托和渲染离别的怅惘之情,使离别充满了哀情的诗意。

【例13】(2006 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维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水象征着缠绵、悠长、凄切、无边无际,在送别诗中,诗人既可以用水表达思念的悠长,又可以用水渲染环境的哀婉,还可以用水象征离情的无尽。这里两首诗都写到了水,前一首末句“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之情,象征着离别的怅惘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的水具有特殊的含义,“宫前水”流尽了千万有才有志之士的大好年光,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诗人借此送别光景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沧桑之感,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2、其他意象

除了这四大意象之外,诗人还对其他意象赋予了送别之意,如:

长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日暮:“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草:“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大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韦承庆《南行别弟》)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舟:“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刘长卿《七里滩重送》)

孤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例14】(2006 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这首诗用到了“酒”、“孤雁”、“浮萍”、“月”、“舟”等意象。其中,“酒”与“月”是送别诗中常常用到的意象,起到渲染氛围、传达心声的作用。除此以外,其他几个意象在送别诗中也不难见到。大雁本是成群飞翔,孤雁离群,在送别诗中主要用来表现行者的孤独离去,留者的独自伤怀。浮萍是流浪漂泊生活的象征,使人联想起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在渲染无依无靠的悲凉之境。“舟”也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尤其是“孤舟”,孤表孤独,舟表漂泊,所幸这只舟有明月相随,只是这不过是臆想中的罢了,离留二人的悲戚都跃然纸上,沉淀千年。

【例15】(2010 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用到了许多送别诗的典型意象。“醉别”暗含酒意象,在古代,送别设宴,饮酒饯行是一种礼节,但想到分手在即,不禁悲从中来,借酒消释着离别的痛苦。“江风”、“雨”之弥漫,晦蒙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舟”在古代常以孤舟的形象出现,突出旅人孤独之感。“月”出现在诗人想象的别后之境中,烘托友人的孤寂。“猿”鸣本就引人悲思,更何况是“愁听”。在这些意象的构筑和渲染下,送别的悲凉之境便也笼罩在读者周围,使人心有所触,感人至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a4366b25c52cc58bd6bed9.html

《送别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