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研究

【摘要】苏联在面对重重困境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出面大力改革,企图挽救危在旦夕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一个玩笑如期到来,苏联成为历史的终结。同样,在面对经济凋敝,社会法制极大破坏,民主政治遭到践踏的危机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对给了世界一个意想不到的飞速发展,虽然这两次改革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是相差仅仅20年,基于相同的改革要求,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本文将通过这两个改革策略的多方面进行比较,对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有所思考和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开放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正文】
众所周知,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上诞生了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代表工农劳动大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苏联从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唯一能够和世界上头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苏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体制存在缺陷和弊病,在斯大林同志逝世后,苏联的后继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未能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及时有效正确的改革,以致这些弊病越来越严重,使得整个国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潜伏着深刻危机,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面临着苏联的客观形势,改革势在必行。短短6年时光,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1949年,十月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的郑重宣布,中国开始了新的一页,中国将和苏联一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49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健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建设处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农工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法制破坏极大,全社会的科教文卫事业处于停滞状态。1978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又面临着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牢牢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让中国在未来的路上越来越强大。
这两次改革的国际环境是处于冷战的两极对抗状态中,不过不同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冷战之中后期,苏联则处于冷战的后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以后,苏联就是解体。从此,冷战也结束了。
一,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5年的3月到1988年的6月期间,在1986年的2月的苏共二十七大和
19871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以及同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为标志,完成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表现在:①提倡无条件的“民主化”他反复强调,民主是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的基础,是改革的主要动力。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是无条件的民主,是无政府的民主,是绝对的民主,致使其越来越走向了极端,走向了邪路。②鼓吹“彻底的公开性”,他强调苏联要实行最大限度的公开性,主张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在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甚至鼓励一些人在“公开性”的旗帜下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一时,社会上鼓励反对社会主义的意见和文章到处泛滥。③倡导历史的虚无主义,戈尔巴乔夫曾今提出过“在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这其实是引导人们去清算历史的旧账,在他的口号的带领下,歪曲捏造的攻击性文章和材料在报纸上大量出现,后,事情发展到要对列宁本人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和原则要重新进行评价。倡导无原则的“多元论”,针对苏联过去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利益一致”“政治上,道义上一致”的传统观念,以及党内外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的实际做法,提出并承认社会主义在“利益多元”和“意见多元”,本来是一种理论进步,但是其片面强调“利益多元”,不讲社会主义各阶层,阶级,社会集团根本利益使的一致,片面强调“意见多元”,而不讲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使苏联社会提倡多党制而放弃共产党领导,从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⑤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戈尔巴乔夫接过赫鲁晓夫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口号,他提出了“人道主义”的制度,完全回避了人的阶级性,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条件,脱离了特定的社会关系,把抽象的“人道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其改革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总之,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多元论”“人道主义”特备强调了“民主”和“人道”这两个主题,实际上是一套违背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社会现状和社会要求的理论。
二, 改革开放的理论准备阶段
19569月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的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制定了正确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以及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是,党的八大正确路线并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认真落实和贯彻,很快被“左”的思想所取代,特别在1957年后,“左”的错误路线日益严重,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陷入全面混乱状态,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市场供应短缺,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政局动荡,冤假错案成堆,思想僵化,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开始泛滥,整个中国处于一种严重危机中,党和国家面临着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顺应党心民心,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伟大的决策,使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质的飞跃。
①邓小平思想的萌芽阶段,19751月邓小平复出到1975年底,为了扭转“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失,邓小平本着一贯敢于负责的态度,提出了在个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进行全面整顿,就这样的大刀阔斧的整顿工作在全党和全国展开,他要求整顿党的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和群众要正确理解和宣传 王正泉的《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切勿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经过长期的整顿,长期处于顿乱和瘫痪的国家终于有了安定和发展的转机。随着整顿的层层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全面整顿实际上就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邓小平也曾表示,拨乱反正早在1975年就开始了,改革曾经在1975年试验过一段时间,只不过那时的改革名称却是整顿,这一切表明,邓小平改革思想开始萌芽了。②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于改革已经论述了所有重大理论问题。首先他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改革的性质,邓小明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科学论断。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首次对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进行了科学划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命题,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是单一的计划经济,表现为排斥市场,排斥价值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了。
通过比较,这两次改革刚刚一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那就是,苏联完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毫不动摇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两国的国情判断,也出现了差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几乎是空想主义,不立足社会现实,致使其改革措施带有太多的空想成分,而邓小平立足中国现实,准确判断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改革奠定了前提。苏联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混乱了全社会人民的思想,而中国在改革之以前,就有一场“真理大讨论”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许多错假冤案的平反,使得人们对这一场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希望和激情。似乎这两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同的命运。
三,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推行和发展 19902月到199112月苏联的解体,这一段时间就是推行和发展,1990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合同年的7月的苏共二十八大,标志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进一步推行和发展,而199112月的苏联解体,则标着这一理论和路线的失败和破灭。
19902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发展过程的突变,也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又一次转折。以及随后的苏共中央三月全会,作出了几项关系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定。一是提出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二是准备实行多党制,三是建议实行总统制,就是要给与戈尔巴乔夫义非常的大权力,他认为,美国的制度是世界上做好的制度,建议建立总统制,赋予总统一切必要的权力。总之,这次苏共勾勒出来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面貌,根本否定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
苏共二十八大的转折,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党章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决议,使得“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改变了共产党的性质好,具体表现为:一是指导思想变了,苏共不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了,而是强调“摆脱教条主义”,同时吸收多元的思想和在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中和社会思潮中汲取思想成果。二是奋斗目标变了,把奋斗目标从“共产主义”转向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三是阶级性质变了,从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变成了“按自愿原则联合苏联公民”的政治组织。四是地位和作用变化了,苏共是“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现在取消了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宣布苏共和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他政党、社会团体一样将是平等的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关系。五是组织原则的变化,“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机构和全部生活及活动的指导原则。”改革后,则不在作为根本组织原则。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理论观点和纲领主张: 1 否定现实社会主义,主张进行“更笨改造”
2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 3 强调“彻底改革”苏共,改变党的性质。
4 主张“根本改革”政治体制,引进西方政治制度。 5 否定公有制为主,鼓吹“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6 否定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宣扬“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所引发的一些恶果: 1 引起社会动荡,经济形式日益恶化。 2 反共势力发展壮大,趁机夺取政权。 3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分裂主义猖獗。 4 党内思想混乱,最终走向组织分裂。
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和路线的推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
解放巴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既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又充分休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忍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论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反复论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 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两方面讲全。在这一系列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概括既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很本任务和目的,又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根本的问题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 改革开放是中国建设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 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恩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中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就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恩想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让会充义,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解放忍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通过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使事物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去祖取精,去伪存真,把经验升华为理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再指导实践,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1,改革是一场革命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替3,改革的彻底性和全面性。 (三)改革开放的条件和保证:
1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发展战略目标又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稳定的环 王正泉的《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境,是保证改革开放的首要条件。4,建立改革开放的领导班子,保证全新事业万古长青。
总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解放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改革在质上有所不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修修补补和细枝末叶上的改革,而是体制层次上的变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一切上层建筑。改革开放是全面性的,不是某行业、某制度、某地区的改革开放,而是对经济、政治、文教、科技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总的政策,‘都要实行。但在具体做法上要结合实际,要符合“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步子要大,做法上要稳妥。这些方面都是马克巴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正如邓小平讲的:“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 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种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五,结论
1,中苏的改革比较
宏观而言,对于路线方针的选择,路线和方针决定了未来去哪里,这一路上的旗帜和口号,无疑对于改革的成效和结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关系着一个政党最基本的方向。一旦这方面出了问题,对于一个和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来说则是死亡的预示。苏联的失败,理论根本上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微观而言,改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否实事求是,是否符合社会现实,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心里愿望。改革开放的成功极大地得益于改革开放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真真的激发了全国的劳动激情,使的工商学农等各类型劳动人民心情愉快地工作在各个战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奉献力量。长期而言,一项改革措施是否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和长期的矛盾,邓小平正确的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之间的矛盾,所以,改革中,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国际接轨等!但是戈尔巴乔夫没有认识到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改革力不存心时,就开始转向政治改革,使得改革失去了解决重要矛盾的机会和目标,使其改革遭到国内上下人民的反对,加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不像邓小平那样循序渐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任何政党必须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改革中,务必做到,改革和发展和稳定关系。

2,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思考
文化大革命之后,对于中国来说,全国所有阶层都觉得必须进行改革,文化大革命消灭了中国的利益集团,对于改革来说,缺少了很多障碍力量因素。使得改革能够快速推行和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当年的改革者成为了如今的利益最大的受益者。面对如今的改革,没有正确的决策,后果不堪预想。稳定中求改革,循序善尽。当今社会的改革推动力量可以有:最高领导群体,党、国家、政府最高领导人。中小企业期待着在经济领域有更加的大的作用和地位。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依 薛九林,《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旧期待着改革,希望进一步消除社会差距,改变自己被动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识分子对于改革来说有着重要的宣传和理论论证作用,能够更好地宣传和议论着社会的改革,让整个社会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作用。
进一步改革的时间,我们宏观方面必须坚持四大基本原则,就是整个特色社会主义。微观而言,严惩腐败,加大经济改革,让中小企业发挥更好地作用,加快社会矛盾的消除,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提高全社会人民的幸福感。目前,我国工业的高投入,低红利,导致了企业的收入逐步膨胀,而股民收入却不增加。社会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尤其是美国目前亚太战略的回归,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
总之,对于执政党来说,走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个代表,坚持先进性教育,不断提升党员自身素质。坚持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休活;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的宗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党员作风正派,联系群众,消除官本位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ed3a45e518964bcf847c12.html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