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湛江市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0-07-21 00:5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概况

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处粤桂琼三省()结合部。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现辖三市、两县和四区,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先后荣获“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城市” 和“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具有的优势

   (一)港口优势。

港口资源是最重要的优势资源,港湾众多,建港条件优越。全市现有交通运输港口码头16个,大小泊位165个,2008年,年吞吐能力超亿吨,形成了以港为中心、环雷州半岛中小港口相互配套的港口群。港是国家级主枢纽港,为粤西、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有万吨级以至5万吨级泊位20多个,拥有全国第一座30万吨级油码头、30万吨级现代化铁矿石码头和华南沿海最深的航道,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目前港已建成30万吨级航道,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已初具国际一流深水大港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大港。

(二)交通区位优势。

联“三南”、外连“五洲”,为大西南、华南、的交通枢纽。海上,是全国主枢纽港;铁路,与、、并列,为四大铁路枢纽;公路,是全国45个枢纽之一;还有粤西唯一的民航机场。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和管道运输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和大西南的铁路干线在交汇,黎湛线、三茂线及粤海铁路与国家铁路干线对接,洛()()铁路段和黎湛铁路复线段基本建成;国道207线、325线纵横贯通,广湛、渝湛两条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底建成;民航机场已开通至、、、、等地航线30多条。是连接中国西南与东部地区的结合部,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也是我国大陆沿海通往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外的重要战略位置,是中国加入世贸扩大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省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的理想立足点和结合点,是我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

()资源优势。

具有丰富的农业、海产、矿产及油气、旅游、科技人才资源。全市已建成热作、水果、水产、畜牧、林业等5大类21个农业商品基地,是全国四大糖蔗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桉树、剑麻、红树林基地和著名的菠萝、芒果、红橙之乡,外运菜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五大南菜北运基地之首。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占省海岸线的46%,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省之首,海养珍珠产量占全国的2/3,对虾产量约占省的40%。矿产资源主要有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和泥炭土,储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年产油气当量350万立方米,向中华电力供气的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总部设在。蓝色滨海与海洋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与农业旅游资源,红土风情与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蓝、绿、红”三大特色,编织成彩色的。拥有海洋大学、医学院、师学院等多所全日制本科高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万多人、科研开发机构48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技术中试基地2个和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产业优势。

依托海洋、港口和丰富的农海产品等资源优势,市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九大支柱产业和四大基地,即钢铁、重化、近海油气开发、电力、造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电器机械九大支柱产业和钢铁重化、农海产品加工出口、高级纸业、小家电制造业四大基地。海洋产业规模初具,总产值仅次于、,居省第三位。目前,正在建设千万吨级钢铁、千万吨中科炼化一体化、燃煤电厂和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大型项目,临港重化、钢铁、电力、造纸将成为工业化的领航产业。

()环境优势。

是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全国基础设施40优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城市,在最近国家环保局公布的100个城市优良环境综合质量考评中列第三位,具备最佳的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初现南国热带园林城市的风貌,是国家园林城市。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优化发展软环境。一是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设立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坚持市长、局长进驻中心办公日制度和重点项目现场办公会制度。实行重要投资项目代理制,政府部门为其代办全部行政许可手续;实行办事工作日制度,对投资者的行政许可事项限期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定期与投资者座谈,听取意见,对重点客商进行回访,搞好跟踪服务。二是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凡投资亿元以上、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的企业,一律享受国民待遇,获得政府给予的同等优惠。

三、经济增长情况:

10多年来外贸经济发展落后珠三角沿海城市,其出口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呈"三低"状态,出口企业弱小,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结构多元化程度低,各企业出口不均衡等方面。市应着重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科技创新,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同时还应加快政策法规的制定,多渠道筹集科技项目资金,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制度、政策、产业环境;大力吸引和培养外贸科技人才,加强各大学的外贸方面的建设和外贸方面的研究经费的投入

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省西南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与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全市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人口754万人。现辖雷州、廉江、吴川3市,徐闻、遂溪2县,霞山、赤坎、坡头、麻章4区,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区)。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城乡建设例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等荣誉称号。

当前,市正在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粤西两会”精神,奋力争当粤区振兴发展的龙头,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 国家级大型企业陆续在投资大型项目,千万吨级的钢铁厂、炼油厂和百万吨级纸浆厂均已启动。将坚持“深水良港—重化工业—现代物流—海湾城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区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

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156.2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比重为20.743.136.2。主导产业为农海产品加工、石油化工、家电家具、设备制造、现代农业、养殖捕捞、造纸采矿、烟草饮料、纺织医药等。

十二五期间省钢铁产业集中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在基础建设、现代产业建设、宜居城乡建设、绿色生态、民生保障、文化强省等六方面投资2.38万亿元建设一批重大工程。这是笔者13日从大运会赛时省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获悉的。   

13日上午10时在市民中心召开的大运会赛时省系列发布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王亚明介绍了省“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情况。   

“十二五”期间将把全省钢铁整合起来,全部集中到,建设省钢铁基地,钢铁厂也要环保搬迁至该基地。   

因为靠近海边,环境容量比较大,从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生态结构角度出发,将会把全省钢铁整合起来,全部集中到,建设省钢铁基地,钢铁厂也将整体搬迁至。   

为落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省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导,加快谋划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   

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总投资3.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2.38万亿元,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方面,“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重点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供给体系、水利保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至铁路、至乐昌高速公路、岭澳核电二期、华润海丰“上大压小”、沿海LNG接收站以及水利和信息网络等项目,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到2015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5000公里,其中,城际轨道交通达到约7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500公里;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13亿吨以上;民用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1.2亿人次。   在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方面,“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007年是新一届市政府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92.6亿元,增长13%,增速创12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7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23.1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292.8亿元,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13217元,增长12%,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2亿元,增长25.8%,增长率高于全省东西两翼平均增长水平1.23个百分点;来源于的财政总收入190亿元,增长28.8%。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9.847.432.8,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首次降到20%以下;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2.567.5,重工业比重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产业适度重型化趋势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出2.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跨上新台阶。

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21.3亿元,增长17.1%,标志着我市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0%,居全省前列。工业产品新增"中国名牌"8个,新获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0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1%,在三次产业中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成功抗御两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293.5亿元,增长5%。粮食生产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水产品产量97万吨,居全省首位;产糖量13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产业规模化水平超过30%。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和大宗农产品减免收费,整顿农产品市场价格秩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市投入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农村居住环境建设改造等资金41.7亿元,增长21%31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有28项动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44亿元。新建农村硬底化公路1300公里。动工建设硇洲国家级中心渔港。完成造林24.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4%。农业产业化取得新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31个农海产品获国家、省名牌称号或质量认证。新农村建设呈现以创建生态文明区(片、带)为载体、连点成片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完成1125条村庄规划编制,建成生态文明村300条,其中11条受省表彰。

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新亮点。

县域完成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12.6%。县(市)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20.6亿元,增长26.2%廉江市成为我市第一个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双超百亿元的县(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9%,其中吴川、雷州、廉江三市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各县(市)财政

综合增长率都超过省财政激励机制奖的指标。

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8亿元,增长17.4%,相当于2003年投资额的两倍;其中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8.5亿元。中石油98万立方米燃料油库扩建、发电厂脱硫、霞山污水处理厂首期等7个项目建成;黎湛铁路复线河唇至段即将竣工;龙腾物流500万吨球团、港30万吨级航道疏浚等16个项目动工建设。编制完成东海岛、开发区东海岛新区等2个分区规划和5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完成19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全市土地入库3237.5亩。完成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建设,改造城区70条小街小巷。动工建设赤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合理调整市区公交线路,新建一批市区公交候车亭,首批油改气环保型出租车投入营运。建成绿塘河湿地公园、中澳友谊花园、万象棕榈园和一批小游园、小绿地,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6.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5.7%,居全国重点城市第四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四年排名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前五位。被评为全国10大休闲城市之一。省级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申报获得批准。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和雷州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麻章区被评为全省林业生态县。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整治"脏、乱、差"现象,城乡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良好。

港口物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重点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2亿元,增长19.5%,创12年来新高。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165万吨,增长12.1%,为奋进亿吨港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家高星级酒店动工,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30亿元,创历史新高。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增长12.6%;旅游业总收入41.3亿元,增长11.4%。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对虾节。

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全年外贸进出口25.75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外贸出口14.6亿美元,增长19.2%。水产业顺利通过美国、俄罗斯、国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查,国联水产成为我国首家获美国解除自动扣检限制的水产出口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实际吸收外资1.5亿美元,增长1.86倍,扭转了多年来低位徘徊的被动局面。

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港集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招商局集团,成功改制为股份,新体制为港集团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市直14家国有企业平稳退出市场,盘活了存量资产;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粮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策性关闭企业123家,新组建企业运转良好;全面完成县(市)供电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群众和企业减轻电费负担3.2亿元。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证券、保险业务稳健快速发展,银行业机构实现税前利润9.4亿元,增长113%,市商业银行税前利润首次突破2亿元,增长66.7%;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5家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如期进入撤销程序,获得省奖励;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步伐加快,确定5家拟上市公司和5家上市后备企业。财政支出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直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集中支付管理并扩展到县(市、区),对145个市级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民营企业8705户,增长25%,个体工商户11.6万户,增长21%;民营企业增加值386.3亿元,增长15.5%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建立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1个、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3个;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3项、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63.8亿元,增长20%;组建省级工程中心2家、市级工程中心和农业技术创新中心3家、技术研发机构12家,取得科研成果66项,专利申请量642项、授权量482项,分别增长10.1%44.3%;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47%。投资3.69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CD级危房改造任务,拆除危房54平方米,新建校舍47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9万平方米;免收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书杂费,直接减轻群众负担4.8亿元;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取得新成效,有2所中学通过国家级示性高中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技术和技工学校招生增长15%。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全国第14届艺术"群星奖"创作奖;建成市广播电视中心。完善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个,扩大平价医疗服务,调整3900多个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综合下降5.3%,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100%,有效预防禽流感等疫情;10条村被评为"省卫生村"。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市运动员荣获世界大赛金牌3枚、亚洲比赛金牌2枚、全国比赛金牌15枚;参加第六届全国城运会赛事项目和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圆满完成人口与计生各项目标任务,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1.2点。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城称号。建立健全全市公共应急处置机构和雷州半岛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率先在全省完成小城镇档案工作。统计、城调、供销社、侨务、外事、港澳、对台、人防、气象、地震、民族、、地方志、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9元,增长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增长7.8%。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3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0%,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900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5%60%的社区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组织农村青年和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7万人。安置残疾人就业3000名,残疾人就业85%以上。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15.2万生活困难群众列入最低生活保障,3.37万低收入群众获得物价补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增加6万人、失业保险增加2万人、工伤保险增加3.5万人。启动职工生育保险。开展孤儿关爱行动,全市8611名社会散居孤儿得到结对帮扶。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国家试点城市工作,首批参保22.2万人,参保率达68.5%;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参合人数399万人,参合率达77.4%。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成廉租房26474平方米,部分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投入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资金9.82亿元,开工建房25980户,已竣工20362户,在建5618户,解决了6.87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难;扶持在去年特大洪灾中房屋全倒的3671户村民兴建新房,今年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新建村级敬老院125间,解决2500名五保老人住房困难。

政治和文明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年办理省市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208件、满意率95.7%;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93件、满意率96.9%。全面开展以"四服务两促进"为主题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建成电子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496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监管,项目报建累计审批时限从229个工作日缩减到63个,平均每项审批事项的办结时限由21个工作日压减到7.5个。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扩大和规,市直部门全部公开作出服务承诺,麻章区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和示点。开展对执行"十项纪律"的督查,首次在媒体公开审计结果。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调控结构性价格上涨,物价指数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1.62万人次得到法律援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和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整治目标任务。实施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和包案制度,市、县两级政府处理信访大要案1340多宗,全市信访总量下降38.6%。推进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和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促进治安管理和防社会化,继续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严重犯罪和城乡黑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城乡平安和谐,社会保持稳定,刑事案件立案率下降8.3%,连续四年被省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深入开展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在全省考核中取得满分的好成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6036个、平安示村10个、省和市安全文明校园40所;全市11个文明单位、4个文明社区、4个文明镇受省表彰;32个城市社区被评为全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2008年,受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罕见低温冰冻灾害的不利影响,我市经历了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在省海洋与渔业局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主要海洋经济仍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经核算,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现价,下同)73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称同比)增长29.28%,比上年提高25.32个百分点;海洋经济生产总值347.37亿元,同比增长32.44%,比上年提高17.9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0.59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18.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8.5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国生产总值33.13%,主要海洋产业第一、二、三结构为12.7171.6815.61 (详见附表)

一、 市现状:

经济总量首次登上千亿元台阶。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48.66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6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97.0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320.93亿元,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15297元,增长8.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5%,降幅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7亿元,增长19.5%,人均财政收入666元,增长18%;来源于的财政总收入292亿元,增长57.84%

工业经济增势喜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1.65亿元,增长13.5%;增加值393.45亿元,增长11.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8.5%,居全省第二位。钢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配套设施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

农村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实现农业总产值376.03亿元,同比增长4.36%。年末常住人口690.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8.78万人,同比分别增加1.39%0.56%;社会从业人口312.49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39.41万人,同比分别持平和增加3.79%

二、 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 海洋渔业

今年我市渔业连续遭受三次自然灾害重创,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救灾,力争将渔业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我市渔业在大灾后仍能保持平稳发展。全市海洋渔业总产值150.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占海洋经济总产值20.4%,其中:海洋水产品产值93.79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产值54.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9%和减少27.17%;海洋渔业生产总值97.24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27.99%;海水产品产量87.47万吨,同比增加8.6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7.01万吨,同比增加9.24%,占水产品总产量57.65%,海洋捕捞产量30.46万吨,同比增加7.5%;海水养殖面积87.14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5.01%;渔民人均纯收入9392.24/人。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单位从业人员508人,固定资产原值0.49亿元。目前全市海洋机动渔船20912艘,同比增加1742艘。其中生产渔船18086艘,同比减少38艘。

2、海洋工业

市临海、临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市海洋工业总产值523.51亿元,同比增加32.69%,占海洋经济总产值70.95%;生产总值216.52亿元,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62.33%。增长幅度大的主要海洋产业是:

1)海洋油气业: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国家及时对油价进行政策性补贴,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中海油南海西部油田实现油气当量1000万立方。全市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5. 11亿元,同比增加69.43%,占海洋经济总产值29.15%,占海洋工业总产值41.09%;生产总值171.97亿元,同比增加110.08%,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49.51%,占海洋工业总产值79.42%;油田生产井中采油井133个,采气井39个,注水井13个,同比分别增加19个、减少2、增加2个;海洋油气船舶30艘,海洋地质勘探船1艘,同比增加1艘和持平。

2)海洋化工业:受原油价格震荡影响,海洋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局面,但海洋化工业仍保持增长趋势。东兴石油公司和中海油分公司成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东兴炼油500万吨配套完善、龙腾物流500万吨球团等项目顺利推进,70万吨木浆等项目开工;全市海洋化工业总产值222.95亿元,同比增长42.25%,占海洋经济总产值30.21%,占海洋工业总产值42.59%;生产总值3.1亿元,同比减少74.13%,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0.89%,占海洋工业生产总值1.43%,生产总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东兴石油公司没上报生产总值。

3)海洋生物医药业: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0.26亿元,生产总值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2%109.18%

3、海洋运输业

港口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达到1.04亿吨,增长13.5%,迈进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成为我国西南沿海港口群唯一的亿吨大港,进一步确立了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优势和地位。其中,港(集团)股份完成货物吞吐量5956吨,增长11.4%。全市海洋交通运输营运收入22.88亿元,生产总值18.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7%53.89%。客运量221万人,旅客周转量0.72亿人公里,货运量1445万吨,货物周转量25.1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加12.76%13.65%33.55%19.98%;旅客吞吐量771.02万人,国际标准集装箱运量11.87万标准箱,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28.41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加2.07%和减少2.09%和增加4.45%;主要港口生产用码头长度13689米,同比增加18.61%,其中:生产用码头泊位144个,同比增加31个,其中万吨级30个,同比减少1个。

4、滨海旅游业

市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已开辟了东海岛龙海天、吴川吉兆、硇洲岛、南三、徐闻白沙湾、雷州乌石天成台等一批滨海旅游景点,全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国家地质公园一个,建成了东海岛、吉兆湾两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四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市区建成了观海长廊、海上城市等特色滨海旅游景点。全世界两个“玛珥湖”之一的湖光岩、廉江万亩连片红树林、徐闻海底珊瑚礁等已成为游人向往的旅游好去处。全市接待旅客891.41万人次(其中海外旅客2.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03亿元,生产总值24.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5%14.01%14.01%

5、海洋环境保护

我市认真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法规,依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雷州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廉江被评为省林业生态县。目前全市建立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18个,总面积1338.08平方公里,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17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35.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2个,地、县级15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02.79平方公里。全市海水测站28个,海洋清洁海域面积1.3628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面积0.028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0.5007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0.0868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0.0404万平方公里;无超标污染物;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375.95万吨,达标量4378.49万吨,达标率81.49%,同比分别减少8.85%9.68%和增加8.26%

6、海域使用管理情况

我市继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为主线,积极开展海域管理各项工作。全市海域使用面积60266.76公顷,已确权面积24370.35公顷,已确权发证项目1961个,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819.354万元。

7、海洋执法情况

我市渔政执法队伍日益壮大。现有执法大队9个,中队14个,执法人员380人,执法船7艘,执法快艇28艘,全市检查项目2295个,出海检查次数7687次,发现行为360起。行政处罚决定289件,已执行处罚283件,办结案件283件,决定罚款额85.346万元。目前救助船舶4艘,海上救捞人员35人,被救船舶2艘,被救人员17人。

8、海洋工程建筑项目投资情况

由于受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洋工程发展放缓。全市海洋工程产值5.35亿元,生产总值1.76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1.6%6.46%

海洋工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全年计划总投资19.69亿元,自开始建设至本年底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41亿元。港宝满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鹏尊能源开发液化石油气(LPG)配套5万吨及3千吨级码头工程、海安新港(荔枝湾码头)一期工程、东海岛东南码头、海滨码头改扩建工程、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成品油码头、硇洲、乌石中心渔港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中。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做法

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建成海洋经济强市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要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能源四大基地,壮大临港重化工业和农海产品加工两个重点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海水养殖及海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经济、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五大产业优势,进一步开发潜力,拓宽发展空间,着重打好“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海洋科学”等五牌,努力实现海洋经济的新跨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c9dfd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29.html

《论湛江市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