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戏剧专题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语文教材高一下册第二单元 《良知与悲悯》专题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编写排演手记,观后感(剧评),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和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6课时

1-3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阅读节选剧本(有条件的可以安排阅读全剧)把握剧情,分析人物,概括作品主旨。 2.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3.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任务(一)
学习活动一:探究“被毁灭的”
填写表格,领会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的内涵,体会悲
剧的“净化”效果。
人物 窦娥 鲁侍萍 哈姆莱特
性格

遭遇

结局

悲剧效果


此任务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戏剧冲突,体会悲剧内涵。从性格看,窦娥、鲁侍萍、哈姆雷特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从遭遇看,他们都遭到了罪恶的侵袭,受到了罪恶的损害。从结局看,他们都被毁灭了。人物的美好与他们命运的不幸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悲剧的震撼力量正来源于此。
三、任务(二)
学习活动二:把握“这人是谁”
在活动一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以“人物自述”的方式表现其主要经历和性格。这里的写“人物自述”,主要目的是借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思想动因,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揣摩如何表演。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着眼全剧,整体把握人物。特别是要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梳理人物的“性格发展史”
2.立体理解,从现象到本质。注意人物性格的多个方面,不要概念化地理解;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言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全面、充分、综合的分析,兼顾他们所处的大环境与小环境,考虑他们的身份与性格,准确地理解他们的性格逻辑。
3.结合个人的人生经验理解人物。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代入”对人物的理解中。 4.把“理解人物”和“表演设计”结合起来。既要用文字深化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还要设想怎样用语言和行动演活人物,甚至还可以设想人物的外形和服装,选用的道具,舞台的布置,等等。
四、任务(三)
学习活动三:呈现“当下内心”
学生从以下两个视角的各三个题目中分别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视角A
1.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
2.以鲁侍萍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叙课文节选部分中她的经历和感受。

3.以哈姆莱特的口吻,写一段自白,向父亲倾诉他在丹麦宫廷里的感受,特别是面对奥菲利亚试探时的复杂心理。
视角B
1.以监斩官的口吻,写一段见到血溅、飞霜时的感想。 2.以周朴园的口吻,为自己三十年前的所作所为写一段辩护词。
3.以克劳狄斯的口吻,写一段独白,叙述他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疯言疯语。
上一活动的写人物自述,对于梳理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是有效的,不过,未必能触及戏剧语言的细微之处。以人物的身份撰写内心独白,摹写人物心理活动,能够导向对戏剧语言的仔细品味与深入挖掘。

五、课堂小结: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既带有普遍性,又深深植根于悲剧体裁的根本特点即“悲剧性”。实施本学习任务,要将探讨人文主题和引导学生了解悲剧体裁结合起来。
六、拓展延申: 延伸阅读全剧
本单元课文都来自戏剧史上的经典,限于教材篇幅,难以完整容纳,因此分别节选了其中的重要部分。《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戏剧冲突的顶点;《雷雨》所选的“周鲁相认”和“父子冲突”两段,一向被视作中国话剧的经典场面;《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不仅包含了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一段,在全剧的结构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课文节选的这些部分,课外继续阅读甚至表演整部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些经典剧作,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延伸阅读其他相关作品
通过本单元的课文研读和演读,学生对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戏剧有了一些初步认
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延伸阅读《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茶馆》《李尔王》《亨利四世》等经典戏剧作品,并与学习本单元作品时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相互印证,通过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启发思考,认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七、作业布置:
参照示例,为《雷雨》“周鲁相认”的几个片段写舞台表演场记批注。
示例:
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鲁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场记:
周朴园坐在大沙发上,拿起一支吕宋烟,点烟时发现了茶几上摆着的雨衣,顺便问了一句。周朴园点烟时,鲁妈走到圆桌边,看着周朴园的举动,昔日和她一起生活的景象闪现在眼前。当周朴园问道雨衣时,才使鲁妈由回忆中重新回到了现实中来。鲁妈答话的声音很轻,语气很谨慎,借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
1.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2.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屋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侍萍 (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风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参考答案:略。
4-6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观”“演”“研”活动,深入把握剧情,分析人物,品味语言,概括作品主旨。 2.通过“演”“研”活动,加深艺术审美体验,认识美学价值,学习审美创造。 二、任务(一)
学习活动一:做一个内行的观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戏剧(或其中之一)的演出(全本、片段皆可)或演出的视频。这种观剧活动是一种教学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看戏”有所不同。在观剧前,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做一名内行的观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剧本,带着“前理解”去观剧。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导演的把控是否到位,演员的表演是否传神,各种舞台设置、音乐音效是否妥当,才能看出演出和剧本之间的张力。
2.以看人物为重点,不是泛泛地“过情节”。戏剧的中心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观剧时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边看边理解,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深化对剧作的理解。
3.既要投入进去,又要跳脱出来。在观剧时受到感染和触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学行为的观剧还需要学生与舞台表演保存一定的距离,赏析评判演员的表演,并不断思考“我可以怎么演”这个问题。
4.观剧结束后适当写一点小文章,相互交流。尽快把观剧心得(主要是关于表演的印象、评价)变成文字,相互交流,为下一阶段自己表演做准备。
、任务(二)
学习活动二:排演戏剧,以“排”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排演整部戏剧,但片段的表演更具有可行性。可用课文作为脚本,演一折(幕)也可在一折(幕)中选择某个片段表演。在这一环节,“排”是中心,通过“排”能够帮助表演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内外特征,促使其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加深对文本的细读与探究。
关于戏剧排演的基本步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已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再赘述,下几点提示供参考:

1.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最好编写演出本作为排演的依据。如果说前面的理解、赏析、讨论甚至写作都还是比较“上位”的活动,编写演出本就是特别具体的学习活动。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无不要加以考虑。不妨参考一些专业剧团恶毒“场记”“台词本”,提高自己的排演水平。
2.注意演员之间的配合,处理好“对手戏”。表演往往是多人的互动(即“对手戏”对剧本的理解是否到位,表演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剧本的意图,都能在互动中得到及时的反馈,也就能得到及时的校正与完善。
3.把锤炼台词作为排演活动的中心。戏剧语言除了舞台性与动作性,往往还有很多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排演的关键就是要领悟这些言外之意,并尝试以合理的方式传达出来。
学习活动三:进一步研讨
观剧、演剧结束后,学生对剧本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此时趁热打铁,开展一些研究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是比较适宜的。以下三个活动供教师参考:
1.组织学生围绕“悲剧性”展开研讨。如讨论剧作如何彰显悲剧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又是如何渲染“毁灭”的惨痛和悲壮,或交流“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又带来了怎样的情感反应与理性思考。
2.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故事结局。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心态。王国维则从民族美学精神的角度加以阐释:“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宋元戏曲史》)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剧作故事结局的同时,也比较各家说法,学习进行比较研究。
3.将小说改编为剧本。选一篇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篇幅最好较短)将其改编为剧本。传统戏剧非常重视设置尖锐而集中的戏剧冲突,让矛盾在有限的时空与有限的生活场景中得以爆发;而小说创作的自由度更大,时空腾挪更方便,人物与场景的变换更自如。改编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这些差别,引发进一步的多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
排演的中心环节是编写演出本,演出本是戏剧文本和舞台表演之间的中介,在实际的戏剧演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教学而言,尝试编写演出本,可以“逼迫”学生细致揣摩作品,
思考表演细节,从而更好地认识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剧。在实施中,可以先让学生各自研读作品,将自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还有对舞台的设计、对表演细节的设想等都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形成演出本。排演要以演出本为依据,并可以随时根据排演中获得的新的认识对演出本做出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作为正式表演基础的定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任务的“评议总结”环节,也就有了更充足的依据。
五、拓展延申:
看演剧,排演戏剧加深了我们对戏剧特性的体验和理解,在阅读、观看和研讨的基础上,谈一谈你对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雷雨》中“周鲁相认”片段,集体讨论、编写、修订演出本,分角色表演,并参加班级汇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e177c8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b.html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戏剧专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