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隐逸情怀

发布时间:2017-06-14 22:57: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诗中的隐逸情怀
作者:史飞翔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5年第11

        在卷帙浩繁的唐诗中有这样一种诗:它常以唱和的方式出现,或题于墙壁上,或写于树叶上,意在告知友人自己曾来访过,这种诗叫访友不遇诗

        “访友不遇诗中最有名的无疑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听说某位隐士品行高洁,仰慕他的名声,特来拜访,但是却没有见到他。在草庐外的松树下遇到了隐士的徒弟,于是上前问道:你的师父去哪了?徒弟回答:我师父一清早就携着竹篮、药锄,外出采药去了。我只知道他肯定就在这一带的深山中,但云遮雾绕,究竟在哪里,我就说不清了。全诗浅显通晓,直白得如同一幅画面,但却蕴涵着无限禅意。这首诗通过诗人寻隐者不遇经过的描写,展示了隐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从而表现了他高洁的志向。整首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空灵飘逸,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这首诗,紧紧围绕寻西山隐者不遇这一主题,展开描述,寄托情思。前四句一一暗扣隐者、西山、寻访、不遇这几个关键词,并在情感表达上故意造成一种跌势。次四句悠悠向往中,表达诗人既憾又慕的怅惘之情。紧接着又出人意料地借景生情,抒发了作者欲超脱世外的幽情雅趣。从而在不遇有得的巧妙暗合之间,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启示。

        有着隐士经历的诗人李白年少时曾写过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诗中所写景色,历历在目,但又无处不在暗示访友不遇。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时见不闻,一正一反写不遇,恰到好处地巧妙点题。最后一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更是能打动人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e6275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9.html

《唐诗中的隐逸情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