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葩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养生”这一概念在中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庄子内篇》中专门提到养生的主旨。所谓“养”,是指调养、补养、护养和保养;所谓“生”,是指生命、生长。养生的目的在于:“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我国民间习惯上把养生理解为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活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整体文化的产物。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有着古老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为底蕴,而且在我国文明史上,儒、道、佛家的思想理念,特别是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吸取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医药学、卫生学、营养学的相关知识,揭示生命的规律,阐发抗衰延寿的理论和方法。并与各教义中的相关伦理紧密结合,从而使古老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令世人瞩目。
中国养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对人类健康发生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了解中国古代的养生知识对人类的健康生活特别有益。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养生必先养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曾经像中国的先贤们将个人养生与其道德品质修养密切地联系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者,寿也”的观点。我国有许多精炼词句,警戒世人。如“三思而行”,是教人不要冲动行事,凡事应考虑全面,然后实施;“静坐长思自过,闲谈莫论人非”,就是要人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而“急流勇退”,是告诉人在顺利得意时不要踌躇满志,得意忘形,要想到退路。而在心性修养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在圣人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并把自己的思想行为纳入时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他必然会时时处处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精神安慰和鼓励,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可以长寿。将养生和养德两者结合起来的养生理念是具有科学依据,经得起推敲的。现代医学对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不仅仅是指体质健壮,不生病。因为我们每个人和自己生活的外部世界是紧密相连的,这种联系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尽管人不能没有追求,但是追求过分,欲望太多,就很难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最终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引起疾病,甚至容易导致灾祸。所以,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告诫我们要时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这样自然就会身心健康,青春永驻。

克服不良情绪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七情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异常的情绪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现代医疗保健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人类大多数的疾病都与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因为一个人承受的压力过大,一旦超越了一定的承受范围必然会导致身体产生应激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肠道收缩,肾上腺素等物质的分泌增加,出现新陈代谢障碍等生理反



应。而且在精神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必然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平衡,从而导致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下降,还会进一步引发忧虑、焦急、惊慌、悲哀等情绪反应。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情绪抑郁或急躁冲动的人易患冠心病与癌症;性情易怒的妇女得乳腺癌机率较高;易激动、喜怒无常的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等。
所以,面对当今社会中这些因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所造成的疾患,任何在自身之外寻求药物包括对人体局部施加外科手术,效果都不会很明显,有时甚至根本就没有效果;如果遵从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进行调节会具有一定的功效,大家不妨可以试试。一般来说,传统的调节保健措施主要是从整体上、从人的内在因素上从这些疾病的起始原因上进行分析,运用传统养生术进行自我练习,尽可能地排除一切杂念,并通过身心放松和呼吸的调节,使人平心静气,感受到宁静与安详,从而脱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进人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的田园牧歌般的生存状态。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练习者会充分调动内在因素,慢慢地消除生活中因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而对身心造成的伤害,并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协调地发展。不仅如此,长期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养生练习,能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努力工作、认真做人的同时,具备宽厚博大的胸怀,自然提高对各种竞争压力的应对和承受能力。使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有效地回避和克服社会压力给人身心健康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防范以为然
养生“预防为主”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人看来,养生最好从年少时就开始,只有这样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这用科学理论分析,这同样有道理,因为人到了老年,“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因此,一切养生措施应尽早开始于衰老之前。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惊慌,感叹“晚啦,我年少时就没有好好注意身体。”的确,大多数人在年少时过度地使用身体,用健康换得财富,等到老了浑身是病,老跑医院,才深深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后悔不已。所以,对我们来说,始终要记住健康是“第一位的”,再多财富也换不回你的健康。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早一天关注并实践“养生之道”,就会多一份健康。
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养生误区,就是只有当我们的健康亮起红灯后,到疾病来时方才“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这种做法也是中国古代养生中非常忌讳的,《皇帝内经》中说得明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为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劝告我们,治疗应该通过对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注重调节,并尽量将各种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中国养生学将养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强调在饮食、居、甚至坐卧都要时时留意。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得来迅速的东西,消失也会迅速;而得来缓慢的东西,消失也会缓慢。因此,养生不要急功近利,只有岁月积累起来的强健体魄,才具有稳定的基础,拥有强健的体魄。

怡情畅志的养生实践
中国养生术种类特别丰富,其中有普遍适用性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操、气功、健身操、推拿按摩等,也有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条件、不同要求的养生保健功法。并且中国艺术养生法,如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歌咏、诗词、戏



剧、园林等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这些传统的文化的研习也都是养生手段,因此养生要成为有娱乐和趣味的实践活动。
书画练习书画艺术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行为。自古以来,有功底的书法家、画家都比较长寿。因为练习书画时,要心与意合,手、眼、心保持高度一致,这种入境的状态是很好的养生的过程。人专注于美的意境,大脑会受到良性刺激,神志畅达,起到全面的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功效,有益身心健康。
奕棋经常下棋可开发智力,预防衰老。爱下棋的人全心投入到对奕中,消除了纷扰杂念,怡然自得,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有益身心。
养花养花是轻松有趣的体力活动,能够活动筋骨,增强体质。民间有“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的谚语。而且观赏自己所精心养育的花草,享受劳动的快乐,让人心情愉快,人心驰神往。
垂钓经常垂钓,有益身心。垂钓者在享受这个钓鱼的过程时,一般十分投入,会让时间不知不觉度过去了,加上垂钓多在郊外河边外,空气清新,这都有利于心身健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促进人体健康的养生理念和特殊方式,特别适合于现代及未来社会中人们有效消除紧张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bd765d01f69e31433294e2.html

《中国:奇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