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同看看吧!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络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育先生的审美情味,提高鉴赏才干,练习仿写。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进程
一、背诵古诗,看法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明引见题壁诗构成缘由。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中央?生指出在江西庐

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正面了解庐山。师引见:庐山不只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诵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员引导先生回想学诗的方法。
2、先生结合注释,自在阅读,自主思索。教员巡视指点。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员相机停止以下指点:
1〕领先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先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先生复杂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画一下〝远近上下〞所见的不同形状。引导先生读中发现一个效果: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先生结合生活实践说一说,可回想课文«画杨桃»
2教员重点引导先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了解〝缘〞的意思,并留意强调其写法:右上局部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方式重复朗诵该句。深层思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先生讨论后归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求: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团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拟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留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员提示读诗方法,并停止朗诵示范,指名说说预备怎样掌握诗歌节拍〔重音与停顿〕?
3、先生自在练习朗诵,引导先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诵中联想到了什么相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诵。也可以引导先生说说生活中相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现,引导先生听,评。
5配上乐曲,展开背诵竞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上去?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员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干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由于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遭到优待,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拓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制的苦

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作风。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离开了江西,旅游了知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西林壁»
3、先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员引导先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十分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能够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先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诵:不识xx真面目,只缘身在x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重复品读。
4教员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信口开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重复吟唱。五、比拟阅读,扑灭诗心
1、教员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舞把生活中的相似感悟也用诗歌方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团体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7758b1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8.html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