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琴文化

发布时间:2014-11-23 21:12: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通化师范学院

( 2013 届 )

目: 《诗 经》中

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业:

级:   2009 5

作者姓名: 学号: 200903020107

指导教师: 徐栋梁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博士

论文成绩:

2012 4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试述《诗经》中的琴文化……………………………………………………………1

(一)琴与《诗经》中的宴飨文化 ………………………………………………………2

(二)琴与《诗经》中的礼文化 …………………………………………………3

(三)琴与《诗经》中的乐文化 ………………………………………………4

(四)琴与《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4

(五)琴与《诗经》中的日常生活…………………………………………………………4

(六)琴与《诗经》中夫妻生活的关系……………………………………………………5

小结    …………………………………………………………………………………6

参考文献 …………………………………………………………………………………6

结束语 ……………………………………………………………………………………7


试述《诗经》中的琴文化

中文系20095 韩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部分篇目借用琴这种乐器来传达儒家的礼乐精神。琴在周代人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体现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宴飨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中都存在着琴的影子,除此之外,琴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象征,日常生活中不仅是用来陶冶心性的工具,更是传达诗人心情的重要媒介。琴不仅可以用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求,而且可以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儒家讲究制礼作乐,琴作为“八音之首”必然体现这种儒家独特的礼乐规范。

关键词诗经礼乐

The Culture Of The Instrument Of

Qin In the Book Of Songs

Class 5, Grade 2009 English Department Han Bing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earliest collection of poetry, some of the contents is tried to express Confucian spirit of music by the use of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Music in the Zhou dynas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aily life, which was important in reflecting the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re is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in the poems which is related to treats culture, ritual culture,and music culture, besides,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become the symbol of a hamonious couple life because of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is not only used to edify disposition tool in the daily life, but also convey the poet's mood of important medium. Music is not only can be us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but also regarded as a vehicle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god. Confucian exquisite system of ritual music, as one of the eight tones,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must be used to reflect this Confucian unique music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rites and music

琴是弦乐器的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内涵。《诗》对西周春秋时期的生活描写涵盖方方面面,所表达的情怀也几乎涵盖了人类最本真最自然的所有情怀。但儒家为了宣扬自己学说的需要,对其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筛选,提炼出了“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更将礼和乐结合起来,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形成独特的礼乐文明。所谓“礼”,指的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所谓“乐”指的是通过乐使得人的内心达到平衡的状态。“礼”与“乐”相结合即外在的规范通过内在的感化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与“乐”的核心精神可以归结为“仁”。“仁”即“仁者爱人”。只有每个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本着一颗帮助别人爱护别人的心,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显然,《诗经》体现了儒家这种独特的礼乐文化。琴因其重要的身份,也随着礼乐制度出现在各种礼仪中。

(一)琴与《诗经》中的宴飨文化

周代社会是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奴隶制社会者出于维护政权的稳定的需要对礼乐制度给予高度重视。产生于西周初期的宴飨文化与周初和谐稳定的政治氛围不可分割,反映了当时繁荣清明的政治面貌。此时的宴飨文化中之所以出现乐舞并非只是单纯的满足享乐刺激的需求,而是希望通过宴饮乐舞这种方式彰显出上下尊卑的礼。《周礼》规定,宴饮必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但同时要遵循严格的等级规定。琴在宴会中的出现使得乐与礼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琴的中和雅正使宴会的氛围维持在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中,不至于流于俗务之中。

《棠棣》是一首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全诗阐发这一主题的角度是多层次的:诗中既有对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据说常棣花开两三朵皆彼此相依而生 。古人非常重视兄弟之情,认为兄弟者,分形连气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教然可识(《管锥编》)。

《棠棣》第七章中出现了对乐器的描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形容夫妻之间情谊深厚,渲染了举行家宴时兄弟妯娌和睦相处的欢乐场面和美好气氛。其中乐器的应用对全诗所表达的情绪和氛围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烘托作用,同时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妻,兄弟和睦相处才能共享美好的生活。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全诗共三章,都以“呦呦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因此,这样的宴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上一章没有写到奏乐,因为群臣嘉宾要恭敬的听宴会主人的讲话,所以气氛较为肃静。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此时,和最初奏乐所用的瑟笙簧相比增加了琴。《礼记·乐记》中说:“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音,则思志异之臣”。《风俗通》也提到:“琴者,乐之统也。大声不喧哗而流滿,小声不湮没则不闻,适足以和人气意,感发善心也”可见,在宴会上“鼓瑟鼓琴”,除了增添欢乐融洽的气氛之外,也可以陶冶琴操,增进主客之间的团结,同时也体现出乐器在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精神和价值的功能。除此之外,琴的出现象征着周人对德的崇尚和赞美,表达了君主对礼的推崇。

(二)琴与《诗经》中的礼文化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之所以孔子重新整理筛选编订《诗经》,是因为孔子所处的时期,由于政局的动荡导致文化的残缺,当是时,《礼》、《乐》废 ,《诗》、《书》缺。孔子希望通过制礼作乐这种方法将礼与乐相结合,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从而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秩序井然稳定运行的状态。

诗经中《棠棣》这首诗体现了家庭的日常伦理准则,反映在兄弟之间就是基本的孝悌之礼。诗中讲:“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尚书.周书.君陈》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颖达疏之曰:“善事父母,行己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兄弟之间友好和睦的相处本身就是对父母的孝行。在这里,琴瑟之间的和谐象征了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这说明琴象征着兄长对族弟的友爱,其中又不乏威严。

《棠棣》中所存在的另外一种以琴瑟和谐作喻的礼是夫妻之礼。这中间传递出了周代人们在婚姻生活方面的追求:夫妻以礼相待,家庭生活趋于和谐温馨。之所以用“如鼓琴瑟”来形容妻子好合,是因为周人认为音乐可以洞察世情,寻找知音甚至打通天地人之间的无形的隔膜。以音律谐和,音声相随来描述夫妻之间的点滴幸福,显然使得凡俗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夫妻生活在繁杂琐事之外有了愉悦的精神生活。琴和瑟的搭配暗喻着夫妻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心灵契合,这样才不致于被困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但同时象征着夫妻之间也需要以礼相待,节制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辜鸿铭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精致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中包括了温和雅致的生活态度,雍容宁静的心灵境界,还有看似平凡却丝毫不缺乏浪漫的感情世界。选择琴来表现这种生活恰到好处。

(三)琴与《诗经》中的乐文化

喻绍泽先生在《古琴概述》中盛赞琴:“能摹写一切音声,曲传无形之心绪,水之流固可描其澎湃,山之高也可状其崔巍。风雷固有声可引,云水也有象可征,举凡山川云雾,鸟兽,虫鱼,有声有色者,皆可谱之于琴”。关于琴的风格特征则需要关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乐器的风格特征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具有一致性,周代是一个以宗教的神秘,威严和贵族的矜持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所以琴也必然具有周代的一些风格特征,比较从容,略带矜持,不是单一的满足视听之娱。与主要用于祭祀音乐的编钟不同,古琴主要存在于上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并常用于独奏。通过演奏古琴,士人可以抒发某些微妙的情思。这决定了古琴的演奏风格在从容矜持之中也暗含着一些抑郁深沉。

《鼓钟》中琴和瑟一起演奏,同时还有钟大鼓等乐器,显然是宫廷娱乐活动,场面宏大而热闹。这首诗同时表达了对先贤的思念和敬仰之情。琴在这里代表的是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鼓钟》一诗可以看做西周至春秋时期器乐合奏的一个实证。《鼓钟》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及其所发出的音响效果起兴,引出后文的韵律,使其与主题核心词的韵脚押韵,把器乐的声响效果与主题情感的表达效果结合起来,起到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在一大片声势浩大的打击乐器合奏的场面中加入弹拨乐器琴和瑟,使表演在节奏铿锵之中又不乏韵律,体现了乐器合奏的独特魅力,给我们展现了鼓乐喧天,琴瑟和谐,笙管和鸣的热闹场面。琴和瑟的出现体现了作者在淮水边虽置身于喧闹场面却仍觉忧心的沉郁之情。

(四)琴与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小雅·北山之什·甫田》是一首与祭祀相关的诗歌,诗中的乐器琴所承担的是祭祀者和神明之间的的媒介,承担着人神之间交流沟通的作用。《小雅·甫田》是一首农事祭祀诗,宋人朱熹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从诗中可以看到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在《诗经 小雅 甫田》中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据《山海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海内经》)
  有西周之国……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大荒西经》)
   从上述记载可知,叔均是后稷的后代,继承了其播种百谷的才能,并始作牛耕,且有抗旱兴雨的本领,一身兼二职。这可能就是《甫田》在祭祀田祖时又祈雨的原因,如以祈甘雨兴雨祈祈。可见,祭祀田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风调雨顺。

商周时期,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祭祀。《左传 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农民在收获的同时通过弹琴,鼓瑟,击鼓以祭祀农神,希望天降甘霖,保佑庄稼丰收,百姓衣食充足。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来琴可以用来传递人对神明的敬畏和崇拜,同时可以看出琴因为其表现内容的多样性而被选为与钟鼓一同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使得关于农事的祭祀活动既庄重典雅又不失活泼的趣味。古人认为琴的构造“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琴的构造中,包含了天文律历,地理分布,文字和度量的内部规律。因此,琴有“通万物而考治乱”,“通万物而考治乱”,“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功能。这说明琴本身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色,是中华文明的体现。

(五)琴与《诗经》中的日常生活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郑《笺》中注解此句:“‘,曰也。树此六木于宫者,曰其长大可伐以为琴瑟,言预备也。此三句意为种植榛树和栗树,还有梧桐与梓漆,待其长成,制成琴瑟。” 诗中的“琴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乐器,而属于具有深刻礼乐文化内涵的礼器。先秦时期,琴瑟乐声和谐,不仅用来娱人,而且用来娱神。

这首诗的背景应当是追叙卫文公当政时的情景。卫国一度亡国,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重新建立并迁入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卫文公不乏文治武攻,称得上卫国的中兴之君。《定之方中》对他进行颂扬可谓相人得宜。《定之方中》中文公植名木以备礼乐,说明当时卫国已趋于稳定并开始进行礼乐文化建设。这反映了古人制礼作乐的治国思想,正所谓“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琴在这里代表的是礼乐文化的全部内涵,这也可以看出来琴在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车辖》全诗五章,皆以男子的口吻写娶妻途中的喜乐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首章写娶妻启程。诗从娶亲的车声中开始。随着间关的车声,朝思暮想的少女就出嫁了。这其中流露出诗人积蓄已久的欣喜若狂之情。然而诗人又天真地声明:匪饥匪渴,德音来括。高兴的原因绝非因为性爱的饥渴即将满足,而是对女子美德的崇慕,真可谓好德胜于好色了。“四牡騑騑,六辔如琴,不仅与首章间关二句相呼应,形成回环之势,而且那如琴弦的六辔更是包含着诗人对婚后美好和谐生活的丰富想像

(六)琴与《诗经》中夫妻生活的关系

《周南· 关雎》中的“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描绘的是诗中的君子所憧憬的美好未来。《礼记·乐记》中记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琴瑟属丝竹。君子意图借助琴瑟的力量表达自己对恬静美丽的淑女的爱慕之情,实现男女双方感情的沟通。情动于中,发之为乐,表现的是最真实的心志。《礼记· 乐记》中记载“唯乐不可以伪”。

《郑风 ·女曰鸡鸣》则别出心裁的用夫妻对话的方式展现出和谐的家庭生活,夫妻感情仿佛带着温度,作为旁观者都能感受到两人之间热烈而诚笃的情意。

诗中,妻子通过“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一句表达自己对婚姻生活的祝福,借琴瑟的和谐来比喻夫妻生活的和美协调。

之所以选择琴瑟而不是其它乐器是因为琴瑟同属八音之中的丝类,制作材料大致相同。就音色而言,《荀子·乐论》中有言: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由此可知, 瑟的声音平易温良,琴的声音柔婉优美。琴瑟和鸣会产生和谐的音乐效果,如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说所言: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则他商应之,五声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琴是平卧无无柱弹弦乐器,瑟是平卧有柱弹弦乐器,两者的音色既和谐又有对比,但搭配在一起却可以产生令人心荡神移的音乐效果。因此人们通常用琴瑟和鸣寓意人与人关系的和美顺畅。不同于金石之声所代表的雅乐体系,琴瑟所代表的丝竹管弦之乐被归于俗乐体系,其兴起和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琴瑟因其合奏不仅可以产生婉转清脆,细腻柔美的音乐效果而且可以表达某些微妙细腻的情感而受到市民阶层的喜欢,并自下而上的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欣赏。

正所谓“八音之中唯丝声于人情易见”,故人们常用琴瑟和鸣来形容男女之间温馨和谐的情感状态。所以,当君子“求之不得”时,便期图借助琴瑟奏出的和谐乐声是使淑女通晓自己的心意,以结同心之好;当妻子表达自己对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时,也用弹琴奏瑟表现和睦恩爱的夫妻感情。

古人讲究要建立一种节制平和的夫妻关系,作为夫妻,应该分工明确的夫妻关系。

《周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简而言之,就是要合乎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规范。此外,夫妇间不能过分纵情声色,而应以礼相待,“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而琴作为八音之首,不仅“君子守以自禁也”,而且还可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说明琴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小至个人修养,大至万物和谐次序都可寓于琴道之中。琴音“荡涤邪心,虽有正性,其感亦甚,存雅却证,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的功能正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儒家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夫妻关系亦如此。所以,琴瑟的和谐实际上是建立在夫妻情爱节制,相互扶持的基础上。

小结

总而言之,儒家的思想价值观渗透在音乐中就形成了独特的“礼乐文化”而琴乐在这种礼乐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琴是人与神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琴乐象征着天地之和,人神之和及社会之和。儒家在音乐方面格外强调中正平和。《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从中可以看到,儒家推崇的音乐思想之以中声为美,即要求音乐可以使人保持平和淡泊的心情。中和之美的基础是儒家的礼制观念的形成和推广,琴乐的出现符合礼制的规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琴道考源 林斯瑜 《文化遗产》20111[J]

[2]《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的礼乐文化精神 谷红丽 李颖201211[D]

[3]琴史中的两个问题 冯结轩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21[J]

[4]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徐兴苗 王福利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32 2 20062[J]

[5]弹拨乐器的历史氛围散论 刘承华 中国音乐[M]

[6]《诗经》的哲学意蕴以《关雎》、《鹤鸣》为例 刘梁剑

[7]漆艺与琴瑟 胡玉康 艺术理论

[8]传统琴乐在礼乐中的地位 傅慕蓉 中国音乐(季刊)20114[J]

[9]《诗经》中乐器作比的周代人伦观 刘莎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J]

结束语


指导教师评语

评阅人评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88380a0b1c59eef9c7b40a.html

《诗经中的琴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