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布时间:2015-03-14 19:37: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作品,理解本词典故的思想内含,感受作品强烈的爱国情感,初步了解辛词的风格特色。

教时安排:

1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

一、导入课文、了解作家与写作背景:

1、提问一:南宋有两位出生于山东历城的著名词人,他们在金兵侵占家乡后,背井离乡,漂泊江南,他们是谁?请作简要介绍。明确: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提问二:辛词中有一首被后人称为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朗诵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登高望远、发出沉重叹息的老英雄。

3、提问三:与上一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这首也是怀古之作,借古抒怀,但与苏轼词相比,此词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用典言志,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因而,词的思想内容更显丰富深沉;要理解它,我们就要运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告诉我们的方法,“知人论世”,请根据课文提示、注释以及以往的知识说说其“人”其“世”。

明确:“人”(作者)——①一生为抗金收复中原而努力,但不为南宋统治者重用。②时年66岁(卒68岁),在江防前线京口(镇江)任知府。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与其它作家不同,他曾经投身起义军的洪流,杀戮金兵,解民于水火。后来到了南宋朝廷,依然不忘收复失去的河山,写《美芹十论》、《九议》等,练飞虎军,积极作好北伐的准备。然而终其一生,皇帝怯懦无能,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还常受朝廷的猜忌,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年之久,壮志无由实现。满腔悲愤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聊且抒发抑郁之情。

“世”(社会背景)——①南宋偏安江南。②统治者内部有主战与主和两派,宰相韩侂胄为了个人目的急于北伐。韩侂胄为北伐作出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可是军事上的准备却明显不足,且头脑发热,听不尽逆耳的忠言,匆匆地任命了几个将领,就开始北伐。

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她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鉴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词很多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就是突出的一篇。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隐退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是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是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二、感知作品

听录音。要求:注意语音与语调,初步了解全词内容。

三、解释下列词语及句子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铁马:泛指武器

元嘉草草: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寻常巷陌:普通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百年来江山如故 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 千古:长远的年代。“无处觅英雄孙仲谋”的倒置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歌舞的楼台 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总:全、都。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 人们说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兵强马壮 犹如猛虎 分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

元嘉草草,……

草草: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看。赢得:落得。

四、具体赏析:

(一)上阕

1 齐读。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看着眼前滚滚滔滔的长江,无数思绪纷至沓来,不由发出种种感叹。上阕从眼前之景写起,怀念两位古人。

①“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怀念孙权句:“风流”,这里指孙权统治的吴都当年的繁华景象;“总”,都;“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舞榭歌台”是互文。

——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怀念刘裕句:“斜阳”,根据意境当指夕阳;“人道”,暗含人们对英雄的怀念;“金戈铁马”,借代,突出其精锐;“万里”,指万里中原;“如虎”,比喻其气势的雄壮、猛烈。

——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问题: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孙权占据江东,联合刘备,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在京口建立了政权,与魏、蜀鼎足三分。难怪曹操也不由得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再看刘裕这位寒家出身的子弟,在京口起事,平定了桓玄的叛乱,推翻了东晋的统治,做了皇帝,又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光复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今,却只有偏安一隅的君臣,风雨飘摇的朝廷,割地求和,输币纳捐,金人的铁蹄纵横奔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语言中流露出惋惜和赞叹两种语气。用典意图是: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恢复中原,讥讽苟安求和。

(二)下阕

1、齐读。

①“元嘉草草”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叹当权者不作积极的准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对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嘲讽,更是对宰相韩侂胄的严正警告。应该说,韩侂胄为北伐作出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可是军事上的准备却明显不足,符离之战后,多年没有作战,象辛弃疾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辛弃疾的话是有相当的依据的,可惜韩侂胄头脑发热,听不尽逆耳的忠言,匆匆地任命了几个将领,就开始北伐。结果西线的吴曦勾结金朝,图谋叛变割据,使金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应付东线的宋军,打乱了宋军北伐的计划。金军步步进逼,东线主将丘崈多次派人与金军谈和,韩侂胄的处境日益窘困。最后,投降派杨后、杨次山、史弥远秘密勾结,将韩侂胄截至玉津园夹墙内害死北伐彻底失败。

②“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问: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问: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③最后三句——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确实表现了辛弃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同时,不可否认,诗人在这里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追怀,对虚度时光的痛惜。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自己如今虽被朝廷起用,可已经65岁,毕竟岁月不饶人,生命中的宝贵时光已然逝去,能否亲眼看到北伐的大军驱逐金兵,能否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朝廷对他的态度瞬息万变,不知能在位几日,廉颇的遭遇很可能也就是自己的遭遇。因此,他渴望报效祖国,更企盼朝廷用人能始终如一。辛弃疾第一次感慨生命的衰老是在他34岁的时候,那本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时节,是为国效力的最佳时期,可是他得不到重用,故而读他的词,常见其自叹衰老,蕴藏其中的是对生命白白流逝的感叹,是对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是对有才不能施展的惋惜,是对朝廷的鞭鞑。

五、典故总结:

六、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拓展延伸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 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鍪:头盔,指代士兵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总结

1、词的上、下阕大意及作品的主旨(见课文提示)。

明确:

上阕: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2、高声朗诵全词。

五、作业

阅读下首词,就它的写作方法或思想内容写一段评析文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廉颇——壮志、难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fb4d7a6c85ec3a86c2c547.html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