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解读

发布时间:2015-11-19 11:2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连浩特市第二中学 田永梅

我的讲座题目是借用了陕西省践行党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标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恰当地说明教研室以“解读课程标准”为主题开展此次讲座的意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尽其源”,课程标准可谓我们一线教师的“根”,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深刻理解每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才能“固本”, 将课标教学要求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借用这个题目和大家分享一下对我课程标准的一些粗浅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新课标的修订是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而进行的修订。现代社会对公民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按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分为四个学段,在“总目标”之下,又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各目标间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本学期教研室开展的“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活动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历程犹如飞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象一节节车厢,其间是否有效衔接,决定了这辆火车的行程是否顺利,能否到达理想的目的地。“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项教学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始终,所以,我们一线教师也要树立“大教育”的理念,以写字教学为例,第一学段强调“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进一步要求“书写要熟练”而且要写正楷字;第三学段对速度做出了要求;第四学段要求“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进一步在“书写的速度”上做出要求。可以看出,仅就书写这一项就是我们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强调的内容,只是每一学段所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先以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希望小学的同行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更给力的支持:

1加强对书写的指导。在第一学段要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笔顺,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把书写指导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力求字体规范、整洁。到了初中,如果学生连握笔姿势都不对,书写乱七八糟的坏习惯根深蒂固,再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已经有些困难了。现在中考、高考都实行网上阅卷,如果字体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就像一个人蓬头垢面的,脸蛋再漂亮人们也不想多看他一眼。语文的阅读题、作文、包括文科的简答题的得分都会因此打折扣,这个折扣在这两次非常重要的选拔性的考试中尤为可惜。

2、牢固掌握好拼音。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中学老师在拼音教学方面肯定不如小学老师得法,如果学生的拼音不过关,应对中考语文试卷 “字音”题的考查就会失分。

3、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小学阶段科目不是很多,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大量有意义、有目的地阅读课外读物会为学生初中的语文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如果词汇、格言、警句、诗文没有达到一定的储量,课外读物匮乏,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语文学习渐渐会陷入瓶颈,很难再提高。昨天我听了小学几位名师的讲座,都强调了这一点,说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已经达成了共识,不再赘述。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 “写作”要求为例:第一学段的要求是从写话入手,降低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的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即可,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对学生作文的内容、情感、段落、速度、作文修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不排除有基础扎实,语言运用能力很强的孩子,但大多数孩子还只处于相应学段的语言能力水平,如果提出与该学段不相符的教学要求,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操之过急而抹杀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各小学老师辛勤工作,给中学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如果在以上四个方面再加强指导,我们初中的生源会优质,二连的教育事业会再上一个台阶。而中学语文教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衔接,在七年级这个“过渡期”首先要注意的是放慢脚步,放低要求,保护孩子来到一个新环境渴望展示自我,要求进步的热情,珍视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还要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念,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这种“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还要向小学的同仁学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前几天我看了一篇介绍《识字游戏》的文章,以“打电话”、“搬家”、“叫醒字宝宝”、“形体表演”“字配画”等形式识字,以“找朋友”的形式组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目前,创建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有定法”,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下面,我就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拙见和一些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通过一些插曲给课堂增添点情趣。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比如:在抢答题时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获得抢答权为小组积分;用肢体语言将呆板的文言词语积累变得形象化(模拟《核舟记》中船头苏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人的动作,记住了“比”的意思;《曹刿论战》中模拟曹刿在“齐师败绩”之后的两个经典动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通过演示学生就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陈涉世家》中在陈涉吴广密谋之后所做的两件事“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曾鱼腹中”,“狐鸣呼曰”这几句话中有好几个词类活用文言词语,通过表演,学生识记这些词时就不用再死记硬背了);模仿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感情。《社戏》中阿发那句经典的“偷我家的”,稚嫩的豪爽、毫无芥蒂的纯真语气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农家少年的那份淳朴;《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想像模拟福楼拜的迎客、送客时的动作就可以体验到他的热情好客,豪爽健谈……只要我们针对学情,用心钻研教法,就能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灵动起来,而这些小小的火花就可能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2、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要 “传道、授业”,更要“解惑”, 教师已经走下“神坛”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 “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教师的要求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很欣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解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点燃学生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受一中“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启发,在班主任刘晓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2014年新生中,开始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小组竞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围绕“学习成果展示竞争组相互抽测——质疑——交流、讨论——小结归纳——当堂抽测”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时常给我一种危机感——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和见解有时让我始料未及,为此我必须广泛搜集资料、认真钻研教材、不放过细节,才能有效把控课堂,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带给我惊喜:八上《三峡》一课所涉及的写作方法,我只归纳出六条,而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了十条之多;八下《与朱元思书》学生质疑“作者描写山水之美,为什么对山着重写高,而写水则着重写深和清”,这个问题我事先并没有注意到的,教学资料上也从没有提过的,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我们归纳为详写山高是为了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详写水深而清是为了表现作者人格的高洁和纯净,这样的思考说明学生对文章的中心理解的是很深刻的。成果展示”可以让老师检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相互抽测”把考核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间的质疑问难有一种相互责难的童趣,提问者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被提问者要准确、全面作答,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尝到发现的快乐,尝到释疑后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小结归纳”经过师生共同小结对课堂内容有了系统化的认识,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当堂检测”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专注地倾听,而且在验证自己的能力时获得自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灵动思维,勇于展示、质疑、表达的鲜活的生命,每一节课都成了师生共同学习、不断提高的舞台。

题课,我围绕“(共性问题)引导启发——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小结——(个性问题)轮流讲读——质疑、释疑——归纳——改错”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练习题,批阅中我发现90%学生对“作诠释”和“下定义”这两个说明方法区分不清,上课时我先出示这两个说明方法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找区分点,从而得出下定义要求全面地揭示对象的本质,作诠释只是对对象的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解释。再比如讲一套试卷,经过批阅,我发现85%都有问题的只有两道题。上课时我针对“研读文本不细,归纳故事情节不够准确”的问题,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勾画文中标志性句子,学生就能根据关键句中词语进行归纳;针对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问题”我提醒学生句中有个词是加引号的,学生根据引号的特殊用法就可解读出作者所暗含的讽刺与批判。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故事情节,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提问能弥补学生知识上、思维上、阅读习惯上的漏洞,是思路引领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再归纳解题方法,学生掌握得将更牢固。其他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讲读,有争议的再问老师,个别释疑。最后自己归纳错题。这样上习题课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突破了易错点、易混点和难点。小组内轮流讲读给每个孩子当“小老师”的机会,通过讲授巩固知识,组内成员的质疑又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材料,深入思考。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得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基础好的学生既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将自己好的思路和阅读方法传授给了其他同学。“生教生”的特点是氛围比较宽松,采用讨论的方式学习,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做出反应进行质疑,释疑后必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这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针对复习课我采用“课文内容小结——经典回顾——写法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一个单元的要点。先以“我来讲”的方式归纳课文内容,结合文本谈自己的认识,梳理要点,再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写法。以“我补充”的方式,将一个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不断深化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密切合作、善于思考、勇于展示,审题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能力、团队意识都得到了提升,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就能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和无尽的创意。教师把“讲堂”变为“学堂”,用真诚的赏识、积极的鼓励去点燃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这份源动力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在一个个孩子的进步中老师也会感到我们的工作“累并快乐着”。

3、以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材内容只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地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的课程资源。比如:制作手抄报;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让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推荐一本好书”的阅读活动中享受读书给自己带来的那份丰厚与充实;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在“告别童年,畅想未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心体味成长带来的那份厚重的责任;“文学知识竞赛”中感到知识渊博带来的成就感;“我进步了”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表达心声的平台:有的孩子真诚表示对小组成员的感谢、有的孩子按捺不住勤奋苦学收获累累硕果带来的喜悦、有的孩子还表达了战胜懒散,自觉自律后的自豪……这些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行策划、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应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理念。

4、以文本为纲,举一反三,以题练法。语文的知识点相对琐碎,阅读题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但根据中考题型要求,可将语文教学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积累运用(文学常识、对联,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句子翻译、问题简答);记叙文阅读(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或语句理解、文章结构、顺序等考点);说明文阅读(涉及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方法及作用等考点);议论文阅读(涉及论点,论证方法,文章结构,关键句的理解,关键段落的作用,依据观点补写论据,联系现实引申论点等题型)。这几大模块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攻关对象,把每篇课文当作数学的典型题一样研读,根据体裁归纳解题方法,将所涉及的考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予以指导。在阅读训练中,略读与研读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要点,用答题公式进行训练,表述力争通顺、准确、全面。通过这种分类训练,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株枝干分明的知识树,再加上平时丰厚的积累以及语言感受能力的训练,做阅读题时就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5、重视积累,加强作文训练中学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不少于260万,所以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检查这项学习的手段就是看摘抄,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作文素材。第四学段对于作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在日常练笔中可以着重写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感悟,学了课文《老王》写生活中《小小的善》,学了《信客》写写对诚信的认识,学《送东阳马生序》结合自己实际,写写应该怎样勤奋学习,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写自己的童趣,也可想象一下,在百草园可以玩些什么……在读写中品味,日积月累自会融会贯通还可写生活中颇有感触的人和事,学生写和父亲送水感受到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和深沉的爱;把自己喜欢的历史老师称为“男神”;还有的孩子写到对远在异地的父亲的思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悟。虽然中考作文要求只是短短的几个要点“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语言顺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是只有立意深刻新颖、构思精巧、语言生动的作文才可得高分,所以考场上的作文可谓是“三年磨一剑,六月试锋芒”的一场“秀”,在这六七百字的文字里要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性思考、展示九年来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而这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没有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厚积才可薄发,作文这把“剑”的研磨就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就在于一篇篇的练笔中,就在于一次次的作文修改中,深厚的底蕴再加上得法的指导才能让考场作文绽放出华丽的色彩!

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扎下深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电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号称“百科之母”,我们语文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用心去聆听每个生命成长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有的花很快就会灿烂盛开,有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只要每位园丁都精心浇灌、悉心修剪、细心呵护,我们总会等来一场姗姗来迟的绽放,而那份欣慰与满足是只有我们当教师的才能体会到的!只要怀着一份爱心、一份耐心、一份深重的责任、一份崇高的信仰般的执着去工作,“用教育的理想一定会追寻到“理想教育”!

以上只是我就课程标准中的部分内容谈了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57ceee2b160b4e767fcfa9.html

《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