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19 21:05: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有人填,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好。一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柳绵飘白 东风老(子规叫)

2 好。一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 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 “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

2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因此这里的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青苔;绿树

⑵ “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  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芙蕖:荷花的别名。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答案】 1)芍药、芙蕖;紫牡丹

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 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 《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芍药;芙蕖;紫牡丹

《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衬托手法的能力。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概括形象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解析】【分析】(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接近。而A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故选B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故答案为:⑴B

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 (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 (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 (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 (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 (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D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故选B项。

故答案为:⑴D⑵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8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分析】(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1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借山月”“霜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全诗借山月”“霜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故答案为: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7e4327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html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