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详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王》杨绛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关注一些人和事。我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关注,关注我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校,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
二、设问导读(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走近老王:
1、师: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可请生读,解释干校
2、师: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悟,琢磨老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然后用——形式说)三、点拨导思(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印象表达出来。(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师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生答略,师明”——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品味老王: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投影)(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1、听录音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3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当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
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人。(作者及家人)找出他们的善良之举。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生计
e女儿受到感染,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三、师小结:
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收获与反思】
这堂课紧紧围绕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感情熏陶,内容集中,提问简练,思路清晰。没有结构分析、中心概括,没有写作特点的罗列,也没有专门的字词教学,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多而全,全而杂”的痼疾。根据该课内容和学生经验,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本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恰恰不合适地缺了席,那就是对时代背景的介绍。现在的学生对文革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则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如:三轮车为什么被取缔了?“我”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收入应该不会低的,老王为什么担心“我”丈夫看病没有钱?“我们从干校回来”,


“我们”为什么会去干校?如果能对文革的背景材料作些必要的介绍,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也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看来某个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从课文实际出发,不能因为它是传统的教学环节,又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而将它摒弃。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用上,除某些传统教法外,采用多媒体幻灯导入和拓展迁移,音乐辅助等手段,方法上采用导读、朗读、讨论、探究、口语训练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收到一定效果。另一方面虽然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但教师设计的问题大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诸如“老王的苦与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一家是怎么关心老王的?”学生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培养了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但教师没有更深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只是浮光跃影,浅尝辄止。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都非常可惜地放弃了。如老王送香油鸡蛋一节,作者对老王的外貌行动描写,“我”将钱付了又后悔的心理变化,教师完全可以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将学生引入人物的内心。如让学生在朗读基础上思考: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我”为什么坚持要付钱?老王为什么最后站着等我拿钱?文句“我内心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真的都不是吗?只有带着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才能体味到那种含而不露、极其微妙的情感,才能真正在文本中淘到乌金。
学语文,学做人。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和真善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者,体会爱的博大。导入课文的几幅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引起他们对弱势者的关注。探究过程中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末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优美深沉的旋律,也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但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即背景介绍的缺位和探究深度的不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肤浅,对人物的感悟留于较浅层次,心灵所受的震撼不是很大。所以“怀念老王”说话训练环节,学生情感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大多是泛泛而谈,着皮不着肉。说话训练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在探究“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问题时,一个学生回答:“爱是双方的,有付出,就有回报。老王对他们好,他们也对老王好。”教师补充:“反过来对老王来说也是这样。该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教后觉得这话不能绝对化,因为人应该有宽容之心,人家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人家好,这博


大无私的爱更难能可贵。而教师在当时没有感悟到,不能适时加以点拨,不能不说又是一个缺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fd4470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5.html

《《老王》-杨绛-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