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和州刘使君》注释、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0-01-20 22:29: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寄和州刘使君》注释、翻译、赏析

原诗:

寄和州刘使君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释: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他于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使君,是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②江,指长江。和州(今安徽和县)紧临长江。

作者及刘禹锡简介:

张籍(766年~约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唐代中后期诗人贞元初,与王建孟郊有密切交往,后得韩愈举荐贞元十五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其诗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21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写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卒,顺宗即位。有改革弊政之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遂和柳宗元一道随王叔文进入权力中枢。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革新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被贬为远州刺史的刘禹锡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年。21年间,他一直担任州郡级的官员。

翻译:

我和你分别已经很长时间了,可你现在还在担任州郡级的官职,闲暇时光里你总迎着春风喝酒,一直到喝醉或将瓶酒喝干才罢休。送客人离去的时候你总是特意绕行沙口堰,许多时候总是到水心亭去看花赏景。和州紧邻长江,早晨长江上的雾气总是飘过来,整个和州城全被白雾笼罩,雨过天晴之后,群山景色秀美映衬得和州城风光无限。你来到这美丽的地方诗歌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应该会更加高远,然而即使是喝醉之后高声吟诵,又有谁来听呢?

赏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几乎不存在阅读障碍。

首联前句概括了刘禹锡长达二十一年的贬谪生涯。一个“犹”字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刘禹锡无限的同情,也表现出对他遭遇的不平,也暗含着对他才华的肯定。“闲向春风到酒瓶”,“闲”字可以理解为无事可做,也可理解为空闲时间很多。一个“闲”字概括出了刘禹锡当时的生活状态:不受重用,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有人会问,作为一郡(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长官,怎么有那么多闲暇呢?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所以大诗人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刘禹锡是被贬的官员,自然不可能被委以重任,虽是刺史,但基本上没有政务可办,所以才有很多的闲暇。“倒”字又有怎样的含义呢?酒瓶倒掉,要么是喝者醉了,要么是把酒喝干了。“倒”字说明整日闲散的刘禹锡心情很不好,常常是借酒浇愁。他曾参与王叔文的改革,但改革失败之后,就开始了长达21年的被贬经历,才华不得施展,心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又看不到希望,因而只有借酒浇愁。

“送客特过沙口堰”,“特”即特意,也就是本来不必经过沙口堰,但刘禹锡送客离开时要特意绕到沙口堰,这一方面说明他有许多闲暇时光无处打发,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平时能谈得来的人很少,来了一位知心的朋友总想向他倾诉自己的心情。

看花多上水心亭”,“看花”说明在没有朋友来访的时候,刘禹锡的闲暇时光大部分都用在看花赏景上,这是所有古代文人共同的行动轨迹。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这也是文人审美心理的表现,对于被贬官员来说,寄情山水就成了家常便饭,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间,消解自己的内心苦闷,同时也表现出刘禹锡的高洁品质。“水心亭”在和州西边(今含山县),距离和州50多里,行走这么远的距离看花赏景,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刘禹锡的空闲时间很多,二是缺少知音,周围没有能说得来的朋友。表面上的轻松愉悦暗含着内心的郁闷。

颈联写出两幅美景:清晨,长江上升腾起薄薄的晨雾笼罩了整个和州城;雨过天晴之后,周围山岭上一片青翠,天光云影之下,和州城被浓浓的绿色包围,清秀妩媚。这一景物描写明显是欲抑先扬,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尾联情调陡转。“到此诗情应更远”,应更远”三字中着刘禹锡平日诗情原本已很“高远”,暗含着作者对刘禹锡才情的肯定和钦佩。“更”字是作者根据刘禹锡的才情和和州的景色所做的推测。见到如此美好的景色,肯定能够写出更优美的诗歌,能所表达出更高远的情致。这一假设也暗含着一个疑问——怎么一直听不到你写的诗呢?作者继续作出推断,“醉中高咏有谁听”。“醉中”与前面的“倒酒瓶”相照应,暗含着诗人心情时常处于郁闷之中。“高咏”是高声朗诵的意思,朗诵什么?自然是自己的诗。自然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高洁的情志。为什么要高咏?因为没人听。刘禹锡高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努力表达自的高洁品质,但非常可惜,没有人听。作者用反问句强化了刘禹锡心境的孤独和自己对他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暗含了“我”愿意听,愿意做刘禹锡的知音的期许之情。

全诗赞美的刘禹锡的才华和高洁品质,对他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原作刘禹锡的知音的心声。

张籍本人就是和州人,虽然当时在朝中做官并不在和州,但对于这位自己家乡的父母官的才华、品德、遭遇、心情应该比别人了解得更清楚,因而全诗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也是真诚的。所以本诗应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刘禹锡当时心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3552f4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0.html

《《寄和州刘使君》注释、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