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发布时间:2019-01-17 22:3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八年级

(下)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对比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讲述: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小结: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开国大典

问:1、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2 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提醒学生:1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2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5、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

指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藏和平解放

问: 1、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小结

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作业

完成练习册

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一、 开国大典

1、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二、西藏的和平解放

时间 地点 1、时间 1951

主要内容 2、谈判代表:

2、开国大典 3、意义:

1949101 毛泽东

2、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课题:第2 最可爱的人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审核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讨论探索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英雄热爱祖国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觉拥军加强国防,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讲述: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

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阅读本目课文,结合《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

2、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3、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4、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指导学生阅读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讲述战争概况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1、 学生讲有关故事。

2、 讨论回答: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

小结

195010月到1953 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

作业

完成练习册

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板书设计:

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 原因: “最可爱的人”

2、 开赴朝鲜

1950年 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况及结果

教学反思:

课题:第3 土地改革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方法与过程目标:

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探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爱党爱国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新课

讲述旧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土地改革的意义

介绍西藏的民主改革

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

1、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 2、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小结

注意区分土地所有制是从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仍是私有制

作业

完成练习册

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板书设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为什么要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所有-危害:阻碍社会发展

2、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法》颁布 4)目的:

2)起止时间:19501952 5结果:

3)基本内容: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巩固了政权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题:第4 工业化的起步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和平解放西藏

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

满足农民需要 土地改革

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 “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第17页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设问指导学生阅读,并小结答案

问: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宪法吗?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小结

绘制知识线索图

作业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建国初的经济状况 1、时间:19549

2、 第一个五年计划 2、制定机构:

1) 目的: 3、性质:

2) 基本任务

3) 主要成就

起止时间

教学反思:

课题:第5 三大改造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复习提问:

1.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结合土地改革的情况,阅读课本,分析回答:

提问: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2、“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私”指什么?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叙述三大改造的简单过程。

分析三大改造结束后生产资料所有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小结

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

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5 三大改造

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个体农民的困难:

2、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51956

3、手工业改造

二、公私合营

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9541956

2、政策:赎买

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1956年底 三大改造结束

教学反思:

课题:第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辨别图片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对比鉴别,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崇敬楷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

根据26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2、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

3、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5、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6、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

7、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

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

大庆铁人 王进喜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八大对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而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的1958年的“总路线”,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作业

完成练习册

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一、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 3、纠正失误~1961年调整经济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党和人民的任务:

2、失误~1958年“总路线” 1、建设成就

1总路线内容:

2出现失误的原因: 2、模范人物

3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主要标志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八年级

备课教师

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方法与过程目标: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联系综合“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动乱和灾难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2、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9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7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小结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作业

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练习册

板书设计:

7

一、动乱和灾难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课题8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八年级

备课教师

贺荣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掌 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方法与过程目标:

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综合归纳准确评价 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新课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1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2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小结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作业

1、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6baf4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1.html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