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发布时间:2019-10-18 10:33: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 即使……便…… 、要是……那么…… 、倘若…………、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 只有………… 、无论………… 、不管…………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

6.承接关系

…………、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不仅…………、虽然……但、不仅……而且……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补充

1并列句

概念: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例句: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关联词:又…………、既………… …………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

……也是……、不是……而是……

不是…………、是……不是……

也、又、还、同时

2承接句

概念: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关联词:最初……后来……、先……接着……

便、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

3递进句

概念: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例句: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关联词:不但(不仅)……而且……、不但(不仅)……还……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4选择句

概念: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关联词: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还是……、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或、或者、还是

5转折句

概念: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然而………………

但是、但、可是、然而

6假设句

概念: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

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如果…………、假如…………

要是……那么……

就、要、便、那么

结果不一假设与致

例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关联词:即使…………、即便…………

哪怕…………

纵然、纵使

7条件句

概念: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联词:只要…………、只有…………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凡是…………、除非…………

8因果句

概念: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就(就、便)……

缩句实例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了。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扩写句子有三种具体的方法:

1)想象扩句法。

想象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有比喻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例如:你要爱护它可扩成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2)描述扩句法

描述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

例如:水珠飞腾着可扩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飞腾着

3)说明扩句法

说明扩句法,就是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的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明确。

例如:李明珍是药物学家可扩成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另外,要把句子扩充好还应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比如:我们热爱徐州如果扩成我们(十分)热爱徐州(的云)。

修辞手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

比喻:明净的河水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拟人:石榴裂开了小嘴,乐呵呵地唱起了丰收的歌。

排比: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

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对偶: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问:难道你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吗?

设问: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拟物: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还有,扩句缩句也很简单,缩句就是把所有跟在名词前面的定语(形容词、副词)去掉,保留主谓宾,扩句就是把那些形容词副词都加上,就这些了

、比喻("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小学语文期末复习(修辞方法)

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2、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排比和对偶:

1、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2、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能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大)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缩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

四、拟人和比喻: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它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例: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比喻就是“打比方”。既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例: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比喻和拟人的不同点。

(1)拟人是仿照人的特征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拟人中,本体必须出现,人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五、综合练习:

1、读下面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7)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8)毛主席说道:什么“老”,什么“身体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9)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10)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3、下列哪些是比喻句,请打上“√”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4)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6)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7)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8)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4、对对联。

(1)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读好书乐趣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学子论古今

小学语文课文修辞方法举隅

前几天,办公室里的几位老师因为“引用”是不是修辞方法而发生了一场争执。其实,稍微有点修辞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小学课文中比比皆是。下面笔者想就此问题拾人慧牙,谈谈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修辞方法,以供参考。  

一、比喻  

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有四种: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1.明喻。在比喻句中,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像、好像、如、如同、似的、仿佛”之类。明喻的基本格式是“甲像乙”。例如: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这里把“桂林的山”比作“翠绿的屏障”,又比作“新生的竹笋”,形象地描绘出桂林的山连绵不断、色彩艳丽的风姿。  

2.暗喻。即暗中打比方,把比喻关系隐藏在判断句中,本体、喻体虽然同时出现,但比喻词换成“是、成了、等于、当作、化作”等判断词。暗喻的基本格式是“甲是乙”。例如: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

②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   

例①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比作小兴安岭,突出了它的景色美丽和物产丰富;例②把“燕子”说成是“音符”,生动贴切,形象鲜明。  

3.借喻(也叫隐喻)。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没有喻词。例如:

①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琥珀》)  

②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  

虽然借喻在表面上没有本体何比喻词,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找出来的。例①直接用“泪珠”代替了“松脂”,同时也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两只小虫“悲惨”命运的“同情”;例②直接用“小梅花”代替了“猫爪子印”,既富有美感,又巧妙而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对猫儿的喜爱之情。  

4.博喻。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描绘、说明同一个喻体。例如: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只小小的火把。  

这个比喻句,把鲁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比作“花骨朵”,又比作“小小的火把”,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满希望,预示着鲁迅先生从小就非常注意意志的磨练。  

二、比拟  

比你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着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是将描写的事物赋予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特征。例如: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匆匆》)  

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凡卡》)  

例①用“太阳有脚”、“挪移”,写出了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例②“快活地” 、“眨着眼”,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衬托出凡卡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拟人的修辞方法在低年级语文课文中运用最多,主要表现在童话、寓言中。  

2.拟物。就是使描写的人具有物的属性特征。例如: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这个句子形象地刻画了敌人的畏惧心理,说明其彻底失败。  

三、借代  

借代是这样一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用借体(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例如: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②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小英雄雨来)》  

③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菩萨蛮.大柏地)》  

例①用“红领巾” 代替少先队员,例②用“雪亮的刺刀”代替日本鬼子,这些人的特征、标志用在课文中,具有替代人物称呼的作用。例③是用已经掌握的事实、资料等代替本体,即“弹洞前村壁” 是客观事实,反映了当年鏖战的情况。  

四、夸张  

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是为了突出事务某方面的特征,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的方法。例如:  

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晏子使楚)》  

为了回击楚王侮辱性的问话,晏子用夸张的说法表明临淄的人多,体现了齐国使者的聪明才智。  

2.缩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相反,缩小是一种有意把事物的属性、特征缩小的夸张方法。例如:  

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就这点儿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例①用“巴掌大”形容活动范围小;例②“不够我塞牙缝”指食物非常少;  

例③“一眨眼”形容时间过得快。这些都是把事物的属性、特征缩小到极点,以次表明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3.超前夸张。是一种提前把尚未出现的情况,说成已经出现的夸张方法。例如:  

车还没有到,可我已经嗅到了故乡的泥土的芬芳。  

由于“我”心情急切,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情形便提前出现了。这种写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急于见到故乡的思想感情。  

五、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语言单位排列在一起,用来表达强烈感情的修辞方法叫排比。例如:  

①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晏子使楚)》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  

例①为了回击楚王侮辱性的问话,晏子又用排比的说法,从“张袂成荫” 、“挥汗如雨” 和“摩肩接踵” 三个方面,表明临淄的人多。例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奇”的特点。  

六、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语言单位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欧可以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三种。  

1.正对。正对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偶。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后两句“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这些词词义相近、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因而是对仗显得十分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2.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指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连。例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春种”和“秋收”是两个情景,意思是春天播下一颗种子,秋天就可收获万担粮食,两句诗的意思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很显然是流水对。  

3.反对。反对的意思是相反的对偶。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两句。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敌人“横眉冷对”,冷漠无情;对人民则“俯首甘为”,热情服务。这里“千夫指”即“千夫所指”,指人民痛恨的敌人,“孺子牛”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两句诗运用反对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还有一种叫宽对,它不一定要求严格的对仗,也不限于句子各部分完全对应,只要某些句子成分适当对应就可以。有时在文章的布局上,也可以采用对偶的方法。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就采用了这样的对偶方式。  

七、引用  

为了完整地表达某个意思,把名言、史实、资料、熟语、诗词、典故等,有选择地安插到自己的文章中,作为自己的语言成分或论述的例证,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1 直接引用。即在引语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出处或来源。例如:  

①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③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  

例①引用的是大家熟悉的诗句,以次交待游览的原因;例②引用的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句子,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即“死的意义有不同”;例③引用的是歇后语,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2.间接引用。即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应用到文章中去,使之成为文章的一部分。例如:  

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是“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②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听说过吧。可惜你来得不是时候。要是春天,小草发芽,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又上来了。开河的鱼,下蛋的机,肉最香不过了……”(《可爱的草塘》)  

例①引用诗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情到笔到,信手拈来,没有必要说明出处;例②引用谚语介绍草塘物产丰富,因为这个谚语在当地流传甚广,而且后面还有一些补充交待,所以作者也没有说明出处。  

八、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  

设问的明显特征是无疑而答,自问自答,有问必答。例如: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个句子看起来像个反问句,实则是个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是作者先提出“小女孩敢不敢”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连忙做出回答“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小女孩抽出这一根火柴是经过反复思考才作出的决定。由于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了。  

九、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  

反问的突出特征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范文可以分为否定反问和肯定两种  

1.否定反问。 即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巴金《海上日出》)  

这个否定反问句,肯定的意思十分明确,即“这是伟大的奇观”,充分表达了作者看到日出后的激动和赞美之情。  

2.肯定反问。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我想高声地全世界人民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文章用反问的形式结尾,表达了作者为中国有这样一位总理感到骄傲、自豪的激动心情。  

十、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两种。  

1.连续反复。即连续重复相同的语句,中间没有其他与句间断。例如: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句中的两个“望着”“望着”反复使用,写出了少年儿童等待灵车时的心情,显示对周总理的无限敬爱。  

2.间接反复。即重复的语句不相连,而是由另外的词句隔开。例如: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中国人,  

我们————自己的——祖国。  

……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教。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到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小英雄雨来》)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不同地方出现了三次,说明小英雄雨来是在爱国思想的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反复的手法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十、双关  

双关是有意识一句话出现两种解释,或表面说一层意思,暗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话里有话,弦外有音。  

双关也有两种,即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词语构成的,可以是同音同字,也可以是同音异字。例如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③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以上歇后语,通过替换同音字,表达新的意义。  

2.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例如: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黑洞洞”表面上时说走路道路黑暗,实则指当时的反动统治暗无天日;“碰壁”的表面意思表面是走路不小心撞倒了墙,实则指斗争中受到的打击和迫害。  

十一、反语  

反语,顾名思义,就是说反话,是表面意思与实际要表达意思完全相反。例如:  

……有人笑道:“真有意思,这里又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狱中联欢》)  

面对敌人的机枪,面对随时都会发生的危险,革命者是那样从容不迫,幽默风趣。文中的反语,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十二、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互相比较。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对比。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小女孩在新年到来的前夜,带着美好的幻想冻死在街头,而人们的反应竟如此冷漠,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冷酷无情。寄予了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又如《詹天佑》,写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消息一传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帝国主义者冷嘲热兴奋。这里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者对此问题的两种不同反应,鲜明地反映了詹天佑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三、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而用其他的类似、相近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  

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是利用同主要是无类似的其他事物作陪衬,是主要事物的特征更突出。例如:  

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谷黄的茅草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紧,我几乎找不到他。(《我的战友邱少云》)  

这里用隐蔽得很好的炸石门衬托隐蔽得更好的邱少云,为下文表现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作了铺垫。  

2.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更加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例如: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夺泸定桥》  

作者用一整段文字描写泸定桥的险要和敌人的猖狂,说明红军要夺下泸定桥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危险,从反面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9e4a030740be1e650e9aa5.html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