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5-03 10:40: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52—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位隐逸诗人的归因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才人归隐田园呢?现在我就这位才士的归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原因一、儒家文化影响,怀才不遇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

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原因二、孤高不傲的个性、归隐——人生的最后抉择

受魏晋玄风的熏陶,陶渊明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宋书"隐逸传》叙陶渊明饮酒的风度说:贵贱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渊明这种不修边幅,不着行迹,一任内心的情感,被沈约目之为真率,可谓相当准确。颜延之《陶征士诔》说陶渊明物尚孤生,人固介立,也就是说他具有正直守志、独立世表、孤高不群的个性品质。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原因三、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

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陶渊明入世十几后,希望返归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铜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的喜悦。

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 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原因多种说法,各种各样,我们在这里只是对其的浅浅分析探讨。

影响、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华丽的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问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到了宋朝,特别是通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堡垒。而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地。

菊和酒已经成了陶渊明的象征。他追求酒铸成的物我两忘境界;而菊成了他的化身,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向。除二者之外,还有孤云。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其诗歌将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中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befe0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4.html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