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0-0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短片,短片一播出,反响巨大,好评如潮!
对孩子,习总书记这样说:“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你们有志向,有梦想。三点希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对青年,习总书记这样说:“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对党员同志,总书记这样说:“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对外国友人,总书记这样说。201361日, 在西班牙港会见特多总统卡莫纳说道“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习总书记的一言一语,接地气,见真情,让人从中感到温暖,
增强信心。这种情,一方面表现在澎湃的家国情怀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他的细致入微上。他常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干部谈心,要求大家“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句句话语直抵百姓心坎,滋润群众心田。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平“语”近人》特别节目收纳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的引经据典并作释义解读,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正确引导和深刻教育的实际意义,细细品读,“三味”余香常留于心。
常温优秀传统的“经典味”,感召干部铸对党忠诚之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治国理政到大国外
交,从系列讲话到方针政策,从基层民生到组织党建,不难看出习总书记总能娴熟地使用古典名句,且用得恰到好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足以见得总书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之深、之远,是真正将优秀文化沉淀流进了血液里。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常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味”,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不崇洋媚外,多继承传统。
善思治国为民的“家常味”,感染干部强担当使命之心。不管是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还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治国理政都要以民为本,全心为民。在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讲到习总书记引用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古典名句彰显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且这种情怀不止于言,更重于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紧要关头,干部更应学习总书记一生“治国有常民为本”的情怀,常入寻常百姓家,善思谋事为民策,做到真感情、真措施、真成效的“家常味”帮扶。
勇塑文化自信的“高品味”,感应干部正干事创业之行。理
论指导实践,品味影响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正确指引下,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日益提升,得到国际赞誉,人民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一切归之于我们党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勇于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都需要干部有高标准、高质量、高实效的行动措施,做到“清、慎、勤”,群众才得到高指数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勇塑文化自信的“高品味”,凝聚共识,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干事创业之行。
平“语”近人“三味”香,党员干部要从节目中有所思、有所行,多学习、多积累,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工作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于2018108日至19日每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每期节目包括“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
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六个环节。节目用文学的话语解读经典,别开生面的形式、丰富详实的知识、全面深刻的政策解读使其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他的事迹也被总书记一再赞扬,他质朴的为民情怀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切实展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两句话出自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大。它的意思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一本厚厚的“民生账本”,让百姓“红利”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厚重的民生情怀,无不尽显总书记的亲民本色。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
勇向前。只有每一位党员干部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心怀百姓,才能与民相交、与民相近、与民相亲,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4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108日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播出至今,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每一句话,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和仁德之政的治国理念。
《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德”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遵循的底线和原则,更是立身百行的基础,古代仁人志士的
大仁大德,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躬身学习,努力践行。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告诉我们身处这个新时代,该如何修身,如何立德。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身作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汇聚精神力量。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新华网 107日)。节目一经播出便备受热议,并在舆论场中引发多方好评。究其热播根本,与节目的解析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是分不开的。
节目分12集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进行专题解读,在已经播出的节目中,对于总书记的用典出处、释义及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在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群众耳熟能详还是生僻古奥的古文诗句,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用典能望文生义,内容是睿智精炼,何不“近人”?
以史为鉴,“平”语中凝聚着历史智慧。“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些句子经过了历代贤能的传颂和历史浪潮的冲刷,在历代交迭中留下了不灭的智慧光芒。而总书记对于这些句子的多次引用,不仅是对于历史智慧的继承,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以民为本,“平”语里贴合着民之所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总书记在农村基层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乐同忧,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解决群众问题的事。作为基层公务人员,面对群众需求,如何以民为本?做到乐于走访、乐于交心、乐于服务。
以心为证,“平”语中展现了不忘初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节目第一集中提到的总书记在看望陕北乡亲们时,这样说道:“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
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是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初心”,也应是党员干部们在进入队伍、进入组织伊始树立为民的“初心”
凝聚历史智慧、贴合民之所需、展现不忘初心,以总书记的用典为切口,以管窥豹,所窥得的“一斑”中贯通着古与今的智慧,饱含着国与民的初心。随着节目的继续播出,我们也需做到时学时新,让近人的“平”语在党员干部们的心间扎根,见贤思齐地指导自己前行。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6 1010日晚上,邳州市港上镇王李村的路灯下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景象,原来,为了第一时间收看到专题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大家早早的都聚集在了各家的电视机前。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经播出,就在港上镇党员、群众中引发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由六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解读思想,释义经典。这些朴实、简单,却又魅力无穷、真切动人的
语言,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展开,阐述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这不长不短的40分钟,让港上镇党员、群众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人民的责任,这种力量更源于对人民的承诺。
王李村干部王传龙边看边说:“我们吃住在村里,生活在村里,工作在田间地头,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党员干部就要做拉犁在前的‘孺子牛’为村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另一位返乡兴村新青年冯成也有感而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理想。今后,我的奋斗目标和青春理想就与我们港上群众的幸福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港上镇组织委员闫长久说: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涵养崇德尚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汇聚精神力量。通过这次节目的学习,我认为对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7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节目主旨精准,设计精妙,制作精致。所展现的内容结构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既有“互动问答”,也有“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丝丝入扣,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让人在学习思想和领悟经典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风格独特,引人入胜,人们爱听、爱读、爱看,而且一看就能看懂,一听就能记住。其重点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启发。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说到县吏让人不禁想到了三年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授予102名同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这些县委书记今天已经有部分晋升副部,还有很多进入了地方班子,说这些官职绝不仅仅让大家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是再次印证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才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习近平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 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关于立德修身的系列典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对于选人、用人,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说,“德不孤,必有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那么如何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呢?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如解读人所说: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对每一个人
来讲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员干部来讲,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关个人的荣誉和他的发展进步。
作为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更应当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立志为国、为民服务、提升品德。
首先,要做到立志为国,所谓在其位,谋其政,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以高标准工作质量作为基本要求,敢于担当作为,在组织和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担责担难。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只有拥有爱国情怀,真正做到为国为民,才能将基层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做到为民服务,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作为基层一线的工作者,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只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把群众当作亲人,了解群众困难,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谋出路,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算真正践行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

最后,要提升品德。应当自觉加强德行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保持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党的事业尽心尽职的工作。时,应当牢记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看过《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后,感受颇深,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希望领导干部时刻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立志做大事,脚踏实地干工作。
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一典故能与当今形势下最需要构建的鱼水情深相呼应,因为”为民,从而得民心”始终是干部
们不变的宗旨。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开展工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而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 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接地气,有底气是这个节目的独特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如此,国亦如此。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些
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国无德不兴”“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我们都以有德之人为榜样,争做一名有良知、有道德的中国人,这必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率先垂范、立德为先。我们的党员干部也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持续发挥表率作
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开展好各项工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顺应人民朴实美好的生活愿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每当新旧政权交替,旧政权总是民不聊生,新政权总是万民拥护。民心,说简单就是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愿望,渴望生活平稳安宁。而这些最简单的愿望,需要像习总书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功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是郑板桥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同时也表达出了习总书记的爱国爱民情怀。在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精神,不管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践行和体现。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平‘语’近人”系列节目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解读诠释,对古人智慧进行总结、练和升华,最终目的还是着眼当下,鼓励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传
承文化;展示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督促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我们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将时刻指引着我们砥砺奋斗、共兴未来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e72749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7.html

《2018年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