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课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0-06-12 11:40: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事件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

3.分析作者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朗读法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文体多元。围绕“民俗文化”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小说《社戏》,抒情诗《回延安》,散文《安塞腰鼓》,抒情散文《灯笼》。通过学习,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灯笼》解析

人文主题: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语文要素: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们能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经历或故事呢?

(课件出示:大红灯笼图片)

学生活动:说对灯笼的了解,回忆与灯笼有关的故事。

教师语言: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小时候与祖辈温馨的回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寄托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怀。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教学。

默读课文,根据文本回答问题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2 自然段,说一说小孩儿天性爱亮光体现在哪儿?我爱的亮光有哪些?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 1-2 段,回答问题。

明确天性体现在“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不怕大人‘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我爱的亮光有活活的太阳、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最爱的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看投影,抢答我与灯笼的缘。

(课件出示:A.谈吐 B.声音 C.犬吠 D.私语 E.嚷嚷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   ),村中老斗呵狗的(   );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   );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   );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   )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学生活动:抢答,读出文段。

教师语言:作者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可见,灯笼是本文的线索。

【设计意图】理解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为下面忆与灯笼的缘份事件做铺垫。

熟悉课文,梳理结构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细读文章 3-11 段,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思考:作者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灯笼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讨论后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并明确:

 

学生活动:

1. 细读课文 3-11 段,圈点勾画。

2. 小组合作探讨,梳理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教师语言:刚才交流的与灯笼有关的一件件事,其实就是作者与灯笼结的缘。这灯笼里既有家人的音容、亲人的温情;也有家乡风俗、故园思恋;更有历史烽烟和爱国的情怀。灯笼里不仅有亲情更有家国,灯笼是柔情与壮志的融合。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并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会作者爱国情怀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朗读 12 段,结合投影的写作背景,议一议:“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这篇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于是,他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即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学生活动:朗读 12 段,思考讨论。

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也表现出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语言:请同学样带着这种感情齐读。

(课件出示变成诗句形式的最后一段:

你听,

正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座,

唉,

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1. 化诗入文

教师语言:朗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化用了哪些古诗文。

(课件出示: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2)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3)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 排比

教师语言:文章第 2 段,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运用积累的古诗词,化诗入文,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一物件。

(课件出示:

提起      ,就会想起          ;就会想起          ;想起           。

示例:提起燕子,就会想起草堂的微风,细雨中的鱼儿;就会想起西湖边春意盎然的暖树,刚没马蹄的浅草;想起微雨如丝,落花下独立的词人。)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加强了相关的积累。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回忆自己童年的一个小物件,回忆与它有关的故事,写作一个 300 字左右的小片段。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练习写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316672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e.html

《灯笼课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