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

发布时间:2020-04-28 11:23: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差异分析与启发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中选择了这门跨文化交际与礼仪课,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于现在社会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扩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策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在我们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发挥跨文化交际策略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

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个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么样,他们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为标准,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为规范是否正确或恰当。

因为一种文化使人们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人们因此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正确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事方式,因此往往导致相互不理解,同一种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因此,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做是最好的,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更何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西方人民的沟通愈加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繁荣。由于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冲突并不少见。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很有必要。掌握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减少甚至避免礼仪冲突的发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才能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以下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在课堂上,老师也有跟我们分享过中西方饮食上的差异。在喝汤方面,西方不会把汤舀得很满,方便喝汤一口含尽。喝汤时不要啜,若汤太烫可等凉会儿再喝,而不要用嘴吹。喝时,从里向外舀,这样汤绕桌子然后才到自己面前,可以防止因汤汁太多不慎滴到自己的衣服上,而在中国习惯从外向内舀,有避免财水外流之说,而且在中国古代“由内向外”的舀法是犯人吃牢食的做法。另外,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以求团圆。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一般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而且西方在宴会座位安排上则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同时也作为其他行为上的标准

二、特殊场合中的文化差异

  西方注重个性,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适应彼此的习惯,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不过分亲昵,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可以送礼物给主人,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一般送朋友礼物。

  总的来说,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三、称呼的礼仪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国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更是注重谦让,认为谦让是对他人的尊敬.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称自己为“鄙人”,而尊称别人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还会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等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别人的儿子则是“令公子”等等。在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人崇尚的时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委婉语与 禁忌语是东西方语言所共同拥有的文化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重要的意义。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等造成了 委婉语和 禁忌语在使用上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遵守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以及社会习俗,才会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四、见面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见面问候语一般是“吃了吗?”“去哪呀?”“忙什么呢?”“上班 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语能表现出对对方的的亲切,热情。中国人与 西方人会面时,常常也会用“吃了吗?”“去哪呀?”等等表示亲切的见面语来问 候初次认识的外国朋友,认为这样能拉近彼此的关系,殊不知却让外国朋友觉得这样的问候很突兀,尴尬甚至反感。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盘问甚至可以说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因此,有时候中西方人士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会因为中国人说的第一句问候语而出现不愉快的情绪,这会让我们在外国友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交际也很难顺利进行。所以,在以后的交际中要 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语言礼仪,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社交冲突。 在西方国家,日常见面问候,他们只说一句“ Hello! ”来问候对方。按见面时间不同,说成“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简单自然,既能问候别人,又不涉及个人隐私。另外,中国人也很喜欢在见面 时寒暄一下,寒暄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对方的情况,比如,“今年多大了啊?” “在哪个单位工作啊?”“工资多少啊?”“谈女朋友了吗?”“准备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说话人问这些问题表明在关心你,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西方文化中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都不愿意被别人提及。那么,了解彼此差异过后,在与西方朋友谈话时,要避开这些涉及私人信息的话题,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在社交礼仪上存在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在儒释道思想体系数千年的影 响下形成的文化强调谦虚谨慎,提倡尊卑有别;西方文化则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个体,追求个人价值。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国家有不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

当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如何注意礼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在实际交往中先做好调查与准备才行。同时,提高我们的的跨文化意识,获得感性认识,体会对方文化的不同要求。总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进行交际,各种矛盾、问题必然发生。如果我们对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有所了解,同时又注重提高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往中注意基本的礼仪,做到彼此尊重,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避免误解和摩擦,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学期的课程里,其中一节课我印象深刻,老师跟我们讲了英国皇室女性在日常坐姿的分析,让我感受到西方国家的女子,优雅是如何体现的。以及餐桌上的举止礼仪,好像上了一节纠正课,如果没上课,我几乎每日就在上演反面。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一方面在日常礼仪的行为举止细节上有了更多的注意,也庆幸选了这门课让我在日常的礼节方面更加得体,例如坐姿、饮食、称呼的相关礼仪。另一方面,在沟通礼仪方面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口直心快地说话,总会说话不得体或者犯错,三思而后行,怎么说话才能让对方舒服,正确显示对方的身份以免以下犯上或者闹笑话。尤其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很容易犯错,如果触犯了对方的禁忌,那就显得冒犯而无礼了。所以,我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挺强的。现代我们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开放,但开放不意味着可以不拘小节,很多重要的礼仪细节恰恰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所以上这门课,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个人修养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15c767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e.html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