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5-12-30 09:4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雅尔塔体系:是通过二战后几次重要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和平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以及之后表现出的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关系所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大国瓜分世界的产物。其形成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和世界的总体和平,确立了国际普遍和平与安全原则,建立了联合国,同时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确定了战后经济、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

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至罗马尼亚首都。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计划临近结束时除德国外的参与国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高速发展。同时其也被认为是促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是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全球战略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马歇尔计划的补充。在该计划下美国以援助不发达地区,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来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给美国带来了长远巨大的经济利益;强化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和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增加了其垄断资本,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帄行市场。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以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使得苏联获得一些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可以获得市场,加速东部自然资源的开发,政治上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但是苏联有时候不帄等交易,损害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利益,成员国之间交易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长期局限于经互会成员之间的内部经贸,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了经济总体水帄的落后。

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扶植双占区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1949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后,美苏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9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至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民主德国加入华约。1957,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又以西方忧心忡忡的“导弹差距”来恐吓欧洲19583联邦德国议院通过了以原子弹武装西德军队的决议。之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政府要求它们在6个月内撤走在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接受联合国监督否则,苏联将管制西柏林的交通。此后尽管在柏林问题上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双方的分歧依旧。其间出现了东德人逃往西德的高潮。19618华约成员国首脑会议支持柏林墙。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柏林墙巩固了德国的分裂。

乔治•凯南 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々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々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1丘吉尔应邀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同盟,英语民族联合,制止苏联的“侵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于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在当时美苏冷战愈演愈烈,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历史条件下其缔结对保障双方安全,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中苏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重大意义。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苏日、中日关系发生变化,条约相关内容逐渐失去其存在意义。特别是从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条约于1980年4月11日期满后失效。

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战后美国与日本之间签订的同盟性质的条约。1948年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政权崩溃已是时间问题,美国研究了日本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决定改变其对日政策,日本成为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策略的国家,1951年9月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驻日,设置军事基地,并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骚乱。条约签订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反共反苏的前沿阵地。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11月正式成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总部设在巴黎,有17个成员国。巴统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巴统的禁运政策和货单常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有时还把禁运限制同被禁运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或人权联系一起。冷战结束后该委员会199441日宣布正式解散。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 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 19477----8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1949年8月24日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 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沙条约组织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1955年5月5日,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其初期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东欧剧变后1991年6月华约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196871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 共11款。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1条约缔约国共有189个。

匈牙利事件 苏共20大后,匈牙利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1956年10月,一场对前国家领导人 的送葬行动演变为示威游行。参加者除向党中央提出开除拉科西等人和工厂实行工人自治等16点建议要求外,还发生了武装冲突并日益加剧。政府和匈牙利执政党几陷于瓦解。后苏联军队开进布达佩斯,经过四五天战斗,武装冲突基本平息。整个过程被称作匈牙利事件。它给匈牙利造成巨大损失,给国际共运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多米诺理论: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这一理论意在为美国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支那地区的扩张制造理论根据。。多米诺理论的基本框架为:东南亚地区对美国至关重要共产党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控制都会在该地区产生连锁反应并最终波及其他地区。目前东南亚地区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扩张”的危险。所以美国要采取措施,在该地区全面遏制共产主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越南民主共和遏制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的“扩张”。 现在人们常用“多米诺”来形容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连锁反应现象

石油输出国组织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油組)是一个国际组织。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成员国由最初5个增加到现时12个。该组织总部于1965年起设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根据该组织的法令,其成立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々并藉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动,策划出不同的方法来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々给予产油国适度的尊重和必不可少而稳定的收入々给予石油消费国有效、经济而稳定的供应々并给予石油工业投资者公帄的回报。

新东方政策 指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策。1969年10月波兰特组织社会民主党政府后,面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感到难于依靠武力重新统一德国,决定调整过去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在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成员之前提出,“与东方谅解”,推行新的东方政策。其主要之点:承认并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特别是承认民主德国和波兰在战后划定的奥德—尼斯河边界线,以利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使之进一步正常化;改善和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以最终解决德国问题为新东方政策的根本目标,承认民主德国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但不认为它是“外国”,主张建立“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加强两个德国之间的往来,在欧洲的“和平环境”中,对民主德国用“通过接近促其演变”的方法实现德国统一。新东方政策通过联邦德国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条约,全面实现了同苏联和东欧关系正常化。客观上也满足了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1982年其他政党在联邦德国执政后,也继续推行了这一政策。

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新东方政策”之前针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采取的一项政策。因由外交部国务秘书瓦尔特 哈尔斯坦在1955年12月联邦德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宣布,故称“哈尔斯坦主义”。1955年9月13日,苏联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9月20日又同民主德国签订《国家关系条约》,恢复民主德国的独立主权地位。为避免其他国家仿效苏联,与两个德国同时保持外交关系,联邦德国遂制定了这一政策,声明联邦德国在国际法上单独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保持或建立外交关系。由于苏联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对德国的统一负有责任,故该原则不包括对苏关系。1956年南斯拉夫,1963年古巴同民主德国建交时,联邦德国都根据这一政策先后同它们断交。随着东西方关系由冷战转向缓和,这一政策越来越难适应联邦德国的外交需要。从1967年起,联邦德国开始同东欧国家建交和复交,哈尔斯坦主义遂为新东方政策所取代。

布拉格之春 从60年代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在政治方面,当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兼共和国总统的A.诺沃提尼对经济改革和为50年代初政治冤案的受害者平反采取消极抵制态度,压制批评和民主,在党内外引起强烈不满。民族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在这种背景下,捷共中央于1967年10、12月和1968年1月连续举行全体会议,就国内的困难、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方法等问题展开辩论。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影响: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主的存在的现实。人们对苏式的共产主义霸权感到恐慌,为此加深了冷战的程度。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也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红色中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美建交。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受到了当时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的干预和武装干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艾森豪威尔主义 又称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1957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美国对中东政策。当时正值苏伊士运河事件后,英法因侵略埃及遭到失败,它们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势力遭到严重削弱,出现了所谓“政治真空地带”。美国乘机加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企图排挤英法,填补英法留下的力量真空,同时抵制苏联势力的渗入。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声称中东突然达到一个“新的紧急阶段”,指责苏联对中东感兴趣是为了“强权政治”,这将使西欧和亚非国家陷入危险境地,因此美国必须承担起责任。他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地区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两年内向中东地区提供额外拨款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保护要求援助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防止所谓“共产主义侵略”。这个特别咨文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这一企图进一步控制中东的侵略政策出台后遭到许多中东国家的反对。1957年美国策动约旦王室政变,1958年7月,美国出兵黎巴嫩,就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在中东的具体实施。其后,艾森豪威尔主义亦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尼克松主义 又称“关岛主义”或“和平新战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确保其日益衰弱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全球战略。60年代末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与基辛格等人谋划,调整了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全球战略,以加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报告,对尼克松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即“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其实质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以伙伴关系为核心,重新获得与苏联抗衡的主动权,但不轻易卷入地区性的冲突。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势力衰退的情况下,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卡特主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于1979年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1991年1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

里根主义 苏联称之为“新全球主义”。里根政府在美苏争霸总战略中新的第三世界政策。一般认为,是指美国采取支持亲苏国家的反政府武装等做法,谋求在第三世界把苏联已经取得的进展推回去,并巩固和扩大美国影响的一整套具有进攻性的政策。它集中体现于1986年3月14日里根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咨文认为,对以下第三世界国家四种情况应采取不同对策。其中对亲苏的有反政府武装活动的“热点”地区提供有可能导致战争升级和美苏直接对抗的先进武器,以此对苏进行军事讹诈,打击亲苏力量,并把这些地区视为“有限推回”苏联地盘的第一线。对非“热点”地区,实施直接的军事打击。第二,对亲美的第三世界国家实行“现实主义”政策,不择手段巩固地盘。其中对亲美独裁政权提出既反“左的暴政”,又反“右的暴政”,要求他们实行政治上的民主化改革,以免发生动乱为苏利用。同时扶持这些国家的其他亲美势力。对受到反对派或亲苏政权威胁的亲美亲美国家,则继续加强经济和军事援助,防止苏联推行新的扩张和渗透。里根主义的推出是为了适应对苏战略和第三世界形势变化的需要,目标比较明确,因而其实施也收到一定效果。

吉隆滩事件196141712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突袭古巴他们在古巴中部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并继续向北推进。古巴军队和民兵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卡斯特罗领导古巴军民经过72小时的战斗全歼了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吉隆滩事件是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向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进行的一次武装进攻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这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肯尼迪政府为此大失信誉,而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被巩固。此后古巴开始与苏联靠近,关系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又称加勒比海危机。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而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阻挠苏联运送导弹的舰只进入古巴,并宣称不惜使用武力,从而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在苏联的军队和武器撤离古巴后,美国于11月20日宣布结束对古巴的封锁。

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该计划实施以来,由于其耗资巨大,在技术上也面临重重困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反对,因而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苏联的解体,美国国内反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呼声更加激烈。1993年5月13日,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美洲国家组织由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目前有30个成员国。前身是“美洲大陆共和国联盟”。19453在《联合国宪章》签署之前美洲21国在墨西哥举行的泛美会议决定改组和建立一个美洲区域性组织。1948年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改称为“美洲国家组织”。宗旨是加强本大陆的和平与安全,保障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在成员国遭到侵略时组织声援行动谋求解决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控制常规武器加速美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不结盟运动 战后第三世界不结盟、联合自强的运动组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亚非地区民 族解放运动在不断发展同时,开始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1961年9月1~6日,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宗旨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第三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后,决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根据形式的发张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不结盟运动兴起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举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

77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独立国家联合体是苏联解体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199112月由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不是国家也不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它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为各成员国加强友好与合作服务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独联体现有11个成员国。

《朝鲜停战协定》1953727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板门店签定的关于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军事分界线和缓冲区,双方武装力量停止敌对行为遣返战俘。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是朝中两国人民和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它鼓舞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和被压迫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意志,打乱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侵略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朝美核问题框架协议》19941021朝鲜和美国在日内瓦就核问题签署的框架性协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不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美国允诺为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并向朝鲜做出正式保证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协议的签署使朝鲜半岛因核问题一度出现的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双方同意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设立联络办公室并最终把双边关系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三环外交 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极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土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然而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始终背者“世界大国地位”的沉重包袱,不能不面对实力有限与战线过长的矛盾。这也是导致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418六个缔约国通过《巴黎条约》成立1952723日生效。根据条约规定成员国毋须交纳关税而直接取得煤和钢的生产资料主要目标是通过共同掌管煤和钢这些重要的战争物资实现互相控制以保障欧洲内部的和平也为二战后重建所需的重要生产资料提供保障。。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5年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简称,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4次扩大发展到包括英国等的15个欧洲国家。欧共体的主要组织机构有〆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欧共体不段的扩大,欧共体也不断的进行改革。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盟,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又称“小自由贸易区”。19607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总部设在日内瓦主要机构有理事会常设委员会以及秘书处。欧贸联的宗旨是在联盟区域内实现成员国之间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和扩大农产品贸易保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发展和扩大世界贸易并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取消成员国内部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实现“自由贸易”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品仍各保持不同的关税率扩大农产品的贸易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欧洲政治一体化。

舒曼计划195059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的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根据该计划法国等六国政府19514月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申根协定》1985614由法国国在卢森堡小镇申根签署。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以推动欧洲统一进程。协定主要内容包括相互开放边境不再对协定签字国公民进行边境检查,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制度等。《申根协定》于1995正式生效。

单一欧洲文件也叫《单一欧洲法令》指欧共体成员国于1986年在卢森堡签署的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文件,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将首脑会议正式列入条约,正式名称为欧洲理事会单列《欧洲政治合作条约》突出其重要性改革部长理事会决策程序。扩大欧洲议会权力;在1992前实现统一内部市场加强货币合作扩大欧洲货币的作用加强社会政策协调加强了欧共体在技术合作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措施的权限。《单一欧洲文件》实际是《罗马条约》的更新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 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辩论,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最迟于1999年1月18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 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阿姆斯特丹条约》是一项签署于1997年10月2日,并于1999年5月1日生效的条约,这项条约主要对1951年签署的巴黎条约、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和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行了修订,并将民主、尊重人权、自由与法治等原则作为条约的基础。条约提出,就业应该引起各成员国的共同关注,提高就业率应该是成员国的“共同目标”。条约也提出了环境保护在工业、农业以及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条约还针对决策制定进行了改革,并引入了若干立法建议。《阿姆斯特丹条约》在一定范围内首次赋予了欧共体采取协调或统一各成员国国际私法的措施的权力,这是欧洲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中从未实现的一个重大突破

阿登纳1876卒于196741919498月就任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 阿登纳反对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个人主义深信国家必须保证公民有独立研究学术和发展经济的最适合的机会并使公民得到完全的法律保护。在他执政时期他的兴趣侧重在外交方面。他不愿与共产主义世界和平共处认为西方只有保持优势的威慑力量才能遏止共产主义集团的军事威胁。在他任职期间联邦德国恢复了主权重振了国力并赢得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1954年阿登纳推动西德加入北约并于1955年摆脱了西方战胜国的控制获得了国家独立。1955年在苏联访问时,他促成了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并且推动苏联与西德建交。阿登纳同时推动德法这对宿敌的和解奠定欧共体合作的基础。

《罗马条约》1957325日,法国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罗马条约》目标是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的联结保证协调发展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基础等。《罗马条约》中心内容是,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过渡期内逐步取消成员国间一切关税和贸易限制。设立欧洲社会基金和欧洲投资银行,以便在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改造。

欧元欧元是欧盟中18国家的法定货币,由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欧洲央行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欧元印刷、铸造与发行,并负责欧元区支付系统的运作。19991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它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根据《马斯特里赫条约》规定,欧元于200211日起正式流通。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盟1965年三个机构合并形成的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邦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诞生,由欧共体这一经济实体转向经济政治实体。欧盟现行条约为2009年签署的《里斯本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的统一货币是欧元,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目前拥有28个成员国。

欧洲经济区协议1992年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葡萄牙签署的协议。协议规定1993年起欧共体和欧贸联两大经济组织实行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废除关税和进口限额统一工业品标准简化边境检查手续有条件地取消双方贸易中的反倾销措施建立公共采购的共同市场对双方贸易中仍有争议的少数产品做出特别安排逐步予以解决各国相互承认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加强和扩大在环保、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两大组织暂时保留各自现行的农业政策但相互开放农产品市场欧贸联国家将接受和采用欧共体的1500多项法律和法规以此奠定欧洲经济区的法律基础;由有两个集团成员国共同组成的部长理事会作为欧洲经济区的最高决策机构成立独立法庭处理经济区内起诉事宜。

戴高乐主义 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由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与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内容有:1,撤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掌握自己的命运;3,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和合作”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的,以法国为中心,以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祖国的欧洲”,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平衡,和平与发展”;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与影响。

旧金山和会195194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旧金山会议完全是美国力图扶持日本、打击和孤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在亚洲建立起冷战秩序的重要产物。由于对日和约草案的起草工作被美国所垄断并几乎完全根据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国际安排和角色期待来制定旧金山和会曾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强烈不满。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拒绝签字或不承认所签合约。旧金山和会为美日和台湾当时的蒋介石政权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了道路。美国为了当时的冷战需求进一步地扩大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分裂。 今天尚未解决的东亚一系列领土分裂争端都同当年的和会和《旧金山和约》有着某种联系。

旧金山对日和约通称“旧金山和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48个战胜国与战败国日本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所签订的条约,并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该合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合约的声明:日本承认朝鲜半岛之独立、放弃台湾、澎湖、千岛群岛、库页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

《旧金山和约》是身为战败国的日本确立战后再次崛起和确立国家走向的决定性合约。因《旧金山和约》签订时,身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被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排除在外,故中国政府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福田主义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出席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与亚细安五国首脑会谈并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表演说,史称福田主义主要内容有:和平繁荣日本不做军事大国要为东南亚以至世界的和平及繁荣作出贡献;加强交流日本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与其它亚洲国家加强交流并作为真正的朋友,建立心心相通的互信关系;对等合作“对等合作者”的立场积极配合东南亚各国并致力改善印支半岛各国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福田主义是战后日本第一次阐明了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年以来日本东南亚政策的总结,也是七十年代以后日本东南亚政策的核心

宫泽主义19931月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访问了东盟四国并在曼谷发表了题为《亚太新时代及日本与东盟的合作》的演说提出了宫泽主义四原则。主要内容第一参与筹划亚太政治、安全保障对话;第二,坚持对内对外经济开放;第三,联合起来推进民主化;第四合作支援印支三国特别鼓励东盟国家参与对印支半岛的援助和开发。宫泽提出的四项原则被称为宫泽主义。是继福田主义之后日本提出的又一项综合性对亚政策。宫泽主义表明日本想直接参与亚洲多边安全体系的建设而不仅仅是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的方式。宫泽主义把日本在东南亚的作用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安全保障领域。日本突破不向海外派兵的宪法限制1992年通过《维持和平行动法》派自卫队员参加柬埔寨和平维持活动就是宫泽主义的现实体现之一。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由缅甸、印度等五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以下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中国和大多与会国的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万隆精神。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7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同年八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东盟的宗旨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盟到现在为止有10个成员国,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原因:1. 阿拉伯河领土主权之争 2.宗教矛盾: 3. 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谋求阿拉伯世界盟主和海湾霸主地位 4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在“民族”的旗帜下实现所有阿拉伯人的统一,主张在“民族”的旗帜下实现所有阿拉伯人的统一,包括对伊朗利益攸关的伊朗胡齐斯坦省。 5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就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结果: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1988年8月,两伊宣布停战。 影响: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国民经济的全面倒退 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形成更为复杂的矛盾,增添新的紧张因素 导致中东新一轮军备竞赛 美苏介入加剧了地区矛盾

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运河自1869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军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美国在运河事件中借机混水摸鱼,多方活动,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英、法在二次大战后,十分虚弱,力不从心,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它们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

勃列日涅夫主义 勃列日涅夫集团奉行的一整套为苏联对外扩张侵略,争夺世界霸权服务的理论。为了掩盖侵略行为,为霸权主义进行辩护,同时为了适应日后对外扩张的需要,勃列日涅夫集团提出了其对外政策新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主要论点为:主权有限论:鼓吹保卫社会主义利益是最高主权,别国各种主权都是有限的。国际专政论:宣称“保卫社会主义成果”“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要由苏联实行“国际专政”,即苏联可以在他自己的领土之外的任何地方动用它的专政力量,对别国实行专政。3,“社会主义大家庭论”:苏联妄图利用这一理论来控制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4,“国际分工论”:提出“重新安排各国经济”,“实现经济一体化”,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综合体”。实际上就是由苏联来掌管各国的经济主权,一切从苏联的利益出发。5,“国际工农联盟论”:宣扬所谓亚非国家“工人阶级尚未形成”,只有依靠苏联,同苏联“结成联盟”才会有前途。6,“利益有关论”:声称苏联是世界大国,有着广泛发展的国际联系。7,“大国特殊责任论”:声称苏联既然是“世界大国”,就对世界事务“负有特殊责任”。这种“特殊责任”实际上是在将苏联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的“特殊责任”,与大国沙文主义无异。

中印边界事件1959——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不稳定之时,印度派军队单方面入侵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印度先后在中印边界爆挑起朗久、空喀山口两次冲突之后又以此为借口掀起反华浪潮,更加深入所占中国领土,中国做了充分的克制和忍让,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印度不断的挑衅下最终在1962年10月20日发动自卫反击,双方交火一个月后通过谈判解决了冲突问题,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营造了和平环境,保卫了新中国政权。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发展很快。在此背景下两国要求尽早展开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呼声日益高涨。1978812北京签订有效期10如在期满时或在其后任何时候的前一年缔约国任何一方未提出愿予终止时则继续生效。《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在事实上法律上、政治上,总结了两国过去的关系,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东盟地区论坛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倡议创办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冷战结束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19937月在新加坡的东盟国家非正式晚宴上各国外长同意召开东盟地区论坛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725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主要目标是就共同关心的政治与安全问题举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以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论坛现有27个成员国参与。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即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年9月8日,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外长在菲律宾马尼拉签定“无限期有效”的军事同盟条约,即《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该组织实质是美国干涉东南亚各国内政,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妄图在太平洋称霸的工具。条约规定,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当任何成员国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须立即磋商”,以采取共同对策。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其“保护地区”。美国在另附的《谅解》中还声明,该组织“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组织成立以来,遭到亚洲和许多国家人民的反对,其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1962年7月,扩大的日内瓦会议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不承认它对老挝的所谓保护;1967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其部长理事会,并从1974年起停止提供经费;1972年11月8日巴基斯坦退出。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年会该组织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它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a99eb38e9951e79a89279a.html

《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