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1-2015)

发布时间:2016-06-20 09:32: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德院[2011]10

德州院服德州行动计划

2011—2015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德州市委推进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德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进一步搭建“校地结合、多方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逐步将德州学院建成德州市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更好地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十一五”服务地方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德州学院制定了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072010)。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服务地方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成效显著。

(一)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整合办学资源,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突出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紧紧围绕德州市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成立了科技服务专题调研组,建立了“德州学院-皇明集团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粉煤灰研究所”等一批科研中心,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直接签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横向科研课题50多项,到位经费400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

(二)区域经济研究成果丰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学校成立了“德州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德州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了董子文化园、长河公园、明月湖风景区、减河湿地公园、运河文化风景区等景观的规划设计论证工作。《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十二册)已正式出版发行,为德州市地域文化挖掘与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在为地方培养人才方面,经管系、成教学院与德百集团联合培养德百集团员工,教育系与市直六大幼儿园定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地理系与德州扒鸡集团联合招生,汽车工程系与山东齐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德州世纪威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招生等等,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适用型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太阳城大会贡献突出。2010年,德州学院成功承办了世界太阳城大会“中华文明与太阳文化论坛”。有173名同学担任了太阳城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德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功能性太阳能服装”在太阳城大会开幕式上光彩亮相,成为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筹备组织工作出色,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予以通报表彰。

二、行动计划发展目标与实施纲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德州市政府提出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打造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十大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面对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德州学院服务地方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制定新的“十二五”服务德州行动计划,推动德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校将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室),成立15-20个紧密联系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体科研机构,建设系列科技服务平台。

1建设装备制造业技术平台,促进德州装备制造业发展。依托物理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机电控制研究所、CAD/CAM研发中心、工程材料研究所,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加强与通裕、普利森、亚太等龙头公司及企业的联合开发与研究,采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让、业务咨询等方式,为德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2建设化学化工技术研究平台,促进德州化学工业发展。以化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所为依托,以粉煤灰研究所为研究基地,整合化学、化工等学科的人才和设备资源,加强与华鲁恒升、中化化肥等企业的合作,建立化学工业的研究平台。

3建设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平台,促进德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以纺织服装学院、德州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中心、服装材料研究所、服装产业经济研究所为依托,加强与华芳、华乐等大型纺织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德州市纺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咨询,促进德州纺织服装企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家纺服装、新型纤维纱线、半精梳毛纱、产业用纺织品四大产业集群。

4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平台,促进德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依托生物系、农学系、植物抗性生理研究所,重点加强生产功能糖、食用菌种生产工艺、设计、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新型酶制剂生产、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微生态制剂深加工及应用、啤酒用酶、传统酿造业下脚料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应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为德州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提供相关技术。

5建设新能源技术平台,促进德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托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系,在太阳能、风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与研究,为德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和技术咨询,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为将德州打造成为新能源研发基地提供服务。

6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平台,促进德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依托山东省功能大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生物系、生物技术研究所、农村应用技术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主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新式生物反应器设计、培养条件筛选和优化、经济植物的快繁和脱毒、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机理、细胞悬浮培养条件下次生代谢物质产量的提高方法等研究和技术服务。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展植物细胞工程育苗、育种研究,生产人工种子,进行经济植物良种培育与引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德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传统食品理化和卫生指标的分析检测、新检验方法研究,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

7建设文化旅游(体育用品)产业平台,促进德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地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体育学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东方朔研究所、颜真卿研究所、邢侗研究所,整合文学、历史、经济管理、地理等专业的人才力量,着重加强对德州旅游资源的调整、挖掘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旅游项目的策划、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为德州市有计划地持续开发旅游资源,为旅游企业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提供决策依据与技术支持。

8建设新材料研制与开发技术平台,促进德州新材料技术发展。依托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所、德州先进材料研究所、微纳材料研究所,在特种纤维、纳米材料、聚氨酯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加强与晶华、索通等大型企业的合作,为德州市新材料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和技术咨询。

9建设现代物流业产业平台,促进德州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物流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经济学与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会计研究咨询中心、不确定系统实验室,建立德州市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为德州市现代物流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10建设城市综合体产业平台,促进德州和谐发展。依托城乡规划研究所、地理系、经管系,研究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商业、办公、居住、宾馆、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有效组合,探索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新思路、新模式。

11建设电子信息平台,促进德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依托计算机系、物理系、机电工程系、人工智能研究所、不确定系统实验室,充分发挥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加强城市电子政务、芯片开发、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开发、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成熟的技术成果,为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12建设交通装备产业平台,促进德州交通运输业发展。依托汽车工程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和实习基地,重点做好汽车维修、汽车销售、汽车检测、新材料技术、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为德州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服务。

13建设现代服务业研究平台,促进德州服务业发展。依托经济管理系、地理系、历史系,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促进德州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

14建设大学科技园和青年科技创业园,促进产学研结合向高层次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和青年科技创业园,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促进我校理工类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与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

(二)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大力加强战略研究,推动德州市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发挥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天然聚集作用,搭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密切联系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战略研究,争取做出有较大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建设德州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平台,为德州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经济学与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会计研究咨询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德州学院智力聚集优势,为德州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立科技人员挂职服务制度,通过组织、人事程序,选派30名博士到相关区、县担任科技顾问或科技副区(县)长。组建6个战略决策研究中心(智库),提供科技、经济、文化、管理、社会发展战略等方向的咨询服务。

2.加强对外联络与拓展,保持学校与地方沟通渠道的畅通。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联系,积极寻求德州市及各县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建立广泛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邀请德州市有关局办领导和企业家来校恳谈,搭建学者与企业家、政府官员对话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两次全校科研项目成果和文化成果推介展览活动,让学校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需求,让地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了解学校发展思路和人力资源情况。聘任150-300名地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为学校各研究机构研究员、客座教授。鼓励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走出书斋,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学校的认识,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德州人民。

(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学校现有的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十二五”期间,适应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培训平台,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德州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1.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德州市教育局、各大企事业单位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探索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新的实习方式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确保所培养人才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

2.积极培养特殊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同时,积极与德州市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努力培养各类特殊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加大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强化对德州市外资企业的服务,依托我校的英语、俄语、日语等外国语专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培养外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文化知识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推动德州市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为提升德州市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4.加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面向德州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经济、管理、文秘、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成人在职教育、脱产教育,开设公务员培训、外语培训、干部教育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证书培训等培训项目,为德州市培训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教育优势,积极与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合作,为德州市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提高和终身教育搭建平台,把我校办成德州市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积极开展文化研究,加强文体设施建设,为繁荣德州市文化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依托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东亚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田雯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东方朔研究所、颜真卿研究所、邢侗研究所等,大力开展德州地域文化建设和研究,出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引领德州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同时,大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共享各类文体资源,为德州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依托文化研究中心,充分挖掘德州历史、民俗、宗教等地方文化的开发价值与潜力,探讨各类文化在促进旅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为打造高层次的德州文化品牌、展现德州地方文化魅力、吸引国内外的关注与投资、提升德州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做出贡献。

2.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研究与开发。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民俗、美术、音乐、旅游管理等学科的研究力量,配置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加强对德州市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内容、体系、模式等重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并承担一系列对德州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和文化研究项目,推动德州市广告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会展业的发展。

3.建设一批面向社会的大型文体设施。积极争取市里支持,结合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校区东扩,利用校园周边建设植物园、体育公园,并建设学院艺术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场馆,为德州市民尤其是周边群众提供一个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观光、休闲和健身场所。

4.实验室和文体场馆逐步向社会开放。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向德州市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开放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提供科学研究、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向德州市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市民开放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等文化体育场馆,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

5.开展各种文化服务。依托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历史系,组织我校的专家学者和学术骨干,通过大众传媒或深入社区等途径,面向德州市民定期举办系列文艺演出、文化讲坛、科学知识普及等活动,提升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6.充分发挥学生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每年组织2000名以上大学生参加德州市社区服务活动,宣传与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为德州市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支持各系部结合专业特点与德州市各区县共建大学生社区服务基地和服务中心。

三、加强组织实施,确保行动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学校与德州市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释放办学活力和创新潜力,落实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各项激励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的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同时,对行动计划进行细化分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各司其职,分头落实,确保行动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健全制度,联合行动。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积极听取各方对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搞好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持久化。

(三)制定政策,奖励先进。专业建设方面,鼓励各系部优先申报、发展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资金分配方面予以倾斜。科学研究方面,学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对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在职称评聘方面,把对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重要标准,优先评聘对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学校将对各服务项目定期检查、评估,对为服务德州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争取支持,寻求合作。大力加强与德州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通过各种途径,密切联系德州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努力寻求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成果转让、联合研究、技术服务等,不断扩大服务德州行动计划的成果,共同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德州学院服务德州领域分类目录

中共德州学院委员会

德州学院

2011317


附件

德州学院服务德州领域分类目录

一、科技服务类

(一)装备制造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

电力传动及其先进控制策略

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与系统

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数控技术及应用

机械CAD/CAM技术及其应用

制冷与空调技术、冷冻冷藏技术、制冷测试技术与自动化

材料热处理、变质处理的分析与研究

(二)化学化工

精馏塔塔器设备改造

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生物功能材料

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纳米粉体工程与粉煤灰资源化

秸秆燃烧气气体成分分析

秸秆燃烧副产物-煤焦油的回收与利用

污水处理工艺改进

水处理过程中的给水与出水水样的分析测试

(三)服装材料

产品性能测试、产品试纺

服装企业技术创新

服装艺术与服饰理论

服装技术与计算机应用

服装材料和新产品开发

(四)农业

GPIT技术增产机理及在主要农作物和蔬菜上的应用研究

特色甘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引进与示范

名、优、精蔬菜品种引进

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推广

奶牛、羊、猪、禽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开发

饲料管理的新技术与牲畜疾病的防疫与技术指导

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指导

兽药的开发与应用

()新能源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废水处理

地下水水质评价

电化学分析与环境监测

鲁西北古河道沉积砂层与水资源评价

德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

(六)生物技术

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

光生物学

分子生物与生物物理技术

microRNA的结构与功能

离子胁迫与植物逆境生理

细胞力学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

活性物质提取与分子诊断

(七)文化旅游(体育用品)

德州市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战略研究

德州市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德州市竞技体育及训练研究地理科学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空间结构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

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衡研究

(八)新材料

软凝聚态物质应用技术研究

太阳能热管研发实验室与“无机高效热管”研究

(九)现代物流

德州市民营企业咨询服务

会计电算化应用研究

中小企业会计体系构建

计算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

(十)城市综合体

德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问题和城镇发展问题探讨研究

(十一)电子信息

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

芯片开发

嵌入式软件技术开发

中文信息处理软件

企业信息化

(十二)交通装备

汽车维修

汽车检测

新材料技术

交通运输管理

(十三)现代服务业

现代金融

文化创意

服务外包

二、咨询服务类

(一)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探讨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个案研究

德州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发展和制度创新机制研究

(二)管理

支柱产业决策论证和行业分析研究

区域经济规划、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吸收研究

定期经济分析讲座

设立与外经贸职业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区域经济协作项目及产业发展项目的调研和论证

(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法制建设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学校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法律援助咨询及法律援助中心服务

三、人才服务类

(一)学历教育

普通本专科教育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

德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二)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新农学和医疗人员培训

德州市中学教师自学考试、教师资格培训、中学校长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

面向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高级管理培训班培训

面向企业技能型、专业型一线员工培训

为工商管理、质量管理、进出口单证、报关报检人才进行的专门业务技能培训

德州市有关会计职称的考试辅导

公务员考试培训

(三)认证

营销员、高级营销员、物流管理员、高级物流管理员、营业员、收银员、商品监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商务秘书、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四、文化服务类

(一)地域文化

21世纪文化传播与德州文学发展研究

中国近代企业文化研究

文献资料收集及文物资料汇总

世家名人研究

运河文化研究

饮食文化研究

民风民俗研究

宗教文化研究

德州文学研究

重大事件研究

分县市专题研究

()教育

培训、咨询、创意思维训练

创业俱乐部活动

职业资格训练

(三)大学生实践

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服务

新农村远程教育服务

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

大学生挂职“新农村村主任助理”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8772bb48d7c1c709a145c4.html

《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1-201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