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

发布时间:2018-06-30 17:5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凡夫不明生老病死之因,故感召生老病死之果,因是什么?就是无明,就是不明白为何会生死轮回不休不止的原因,简而言之,即是不明白人生宇宙真相,因而起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业束缚缠著身心,于是受业报沉沦三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轮周而复始。



  大圣佛陀有详细开示生死流转概况于十二因缘中,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凡夫之所以会生死轮回的十二种因缘,又称十二因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是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是凡夫生死流转之因素,又名生死流转门。



  修行证悟生死也是从无明著手,将无明破除净化,其余十一种生死轮回之因缘也随之而灭除,即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由凡入圣的修证法则,称之十二因缘,亦名涅槃还灭门。



  有生必有死,这是因缘果报法则,圣者亦无法改变的事实,除非不生,不生即不死,当下即入圣位。圣者看生死即涅槃,凡人看涅槃即生死,诸君应明白,生死性与涅槃性不一异,何以故?性无二别,十方诸佛共证此一性也。



  开悟圣僧云: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答:死从哪来呢?从生,没有出生就不会死亡,有生你就要面对老病死,所以你现在要一直研究,生从何来?生,是因为过去生做了许多的善恶业力,有了过去业力的牵引,加上你在中阴身时,见到父母在交配,产生很强烈的欲望;你爱爸爸把妈妈推开,出生做女人;你爱妈妈把爸爸推开,出生做男人。有这个业,你就要来投胎出生。像阿罗汉就是体悟到生老病死好苦,我不要生,那生从何来?从贪欲来。贪欲从何来?就是不了解世间的真相。那世间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你要一直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五组成的,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你爱染什么东西你就有苦,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一样执着就要来投胎。所以解脱道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变化无常、苦、空、无我的,因此不起爱染心,灭掉贪瞋痴,就用来投胎。人生有生老病死苦,你要灭苦就要修行,那修行最快灭苦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出家好好修行。在家人我们只能劝他,保持人身的基本戒律、多做善事,你要完全达到出家人的离苦,可能比较没有办法。

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两个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与「死」之问却有一个重要的变异过程(变换),就是「老」与「病」。所以「老与病」是「生与死」之问变异的必经过程。因此,讲生、老、病、死,其实就是以「生」、 「死」为主题。希腊悲剧中说:「人是悲剧的动物。」为什么呢?因为以世俗哲学而言,人是一种能够认知的动物;由于人具有认知的能力,他在晓事以后,就知道自己终将死亡;然而明知自己会死,还是得活下去这本身就是冲突;这个冲突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悲剧性」定义呢?而以佛法来讲,生、 死是什么呢?它有很多定义以佛观之,「生、老八苦就是:,我今天就讲其中的一层病、死」是人生八苦之中的四种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僧会苦

七、 所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这八种苦有一个特征,就是:此八苦;一切众生,不管他是贫「一切众生于此悉皆平等」人生有那「八苦」,一切众生皆须受,是富,或贵、或贱,都不能免于此八苦先讲后面四种苦,因为前面四种苦是今天的主题,留待稍后再讲。

有人曾问我:「生是怎么来的?」我回答说:「是从业力中来的,或可说是从贪爱中来的从男欢女爱、父精母血中来的。而最根本而言,是从无明中来的。」因为是由于无明而有贪爱。然而你却不能说:「众生为什么会有贪爱呢?」因为贪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明」力之用。西洋有一句俗话说:「喜好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喜好没有理由?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甜食,你问他为什么喜欢吃甜食,他会说:喜欢就是喜欢,还须要什么理由吗?对西洋人而言,「喜欢」或「不喜欢」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 最具足、 且强有力的理由,而不须再加任何解释。又如有人喜欢吃巧克力,有人不喜欢;有人特别喜欢吃泡菜,也有人连尝都不爱尝一口。所以从实际情形来说,喜欢些什么是无从解释的;而「不喜欢」也一样是无法解释的。同理,对音乐、美术,乃至物理、化学之喜好亦然。有些人很喜欢艺术,甚至尽其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艺术,而乐彼痕、不悔,这种热爱是一般人无法理会的。然而若以佛法来看,即知是由于「业习力」之所驱使。对于外物的喜好是如此,对于人之好恶亦然。若有人问你:「你为什么喜欢某甲?」这实在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你或许也可以举出十几一一十条理由,来说明他怎么样怎么样好,怎么样怎么样对你胃口,但那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恐怕还是由于业力之驱使。相反的,对于不喜欢的人,你若也提出很多理由,想说服自己去喜欢他,但那也是徒然。纵使你能举得出五十条理由来,也无法叫你自己真的喜欢他。因为那些理由只是推理,而推理是理智,然而「喜欢」则是感情:感情是用不着推理的须要推理的就变成不是真感情,而是理智的附庸。反之,如果是真的喜欢,你只须举出一两条不很重要的理由就足够了那理由甚而可说是「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说「我就是喜欢他回头一笑那个样。」或说「我喜欢他讲话时眨眼的神情。」或者,他的某种小动作,就足以让你倾倒。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不理智的。然那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究其实,都是无明业力的牵引,亦即所谓「业感」或「业缘」。这种「业力牵引」之事,凡夫俗眼是无法现量知见的。接着,我来解释一下「生苦」。一般众生多半以「生」为乐,而不以生为苦,这就是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源。某人家要是有妇人快生孩子了,全家都兴高采烈;而且一般人每逢自己生日,都要想办怯庆祝一番,好像不庆祝一下,就很对不起自己似的。然而「生」以佛法来看,是怎么一回事呢?以佛法而言,「生」本身是一种苦,不是乐事,而且是一种大苦是极端的大苦难。我们可分两方面来观察「生」之事:一方面从「生人者」(母亲)来看;另一方面从「被生者」(胎儿)来看。生人者(母亲)自然是非常苦的,然而我们却都觉得非常好,甚至觉得「很美」,即使生人者自身处在此痛苦磨难之中,也常是对自己如是催眼。「生人者」为什么苦呢?

第一,身体与行住坐卧方面的苦:怀胎十月常会害喜,又有种种的不方便,当然很苦。

第二,恐惧、忧虑之苦:害怕、或担心胎儿能不能安然度过十个月,及在十月满足后能不能安然出世。

第三,临盆分娩之苦:据科学家研究,孕妇产痛的「疼痛指数」是世界上一切「痛受」中指数最高的.种,没有其它的疼痛能与之相比,甚至连杀头之痛都没那么痛:如果把一切痛受分为十级,则产痛是第十级,因此生产之痛,是世间最巨大的。此外,生产还有生命的危险,即使到现代,也还不能免除。第四,产后也一样恐惧、担心。通常胎儿一出生,妈妈就会马上 检查他的十个手指头与十个脚指,再看看五官、身体有无残缺等等。「生人者」是这么辛苦,而「被生者」苦不苦呢?

B 、佛教徒如何面对「老」的问题呢?

我们刚才讲过,「老」是一种苦,这是大家很容易体会的。「老」有那些苦

第一,体衰:人老了身体就衰退了,往口的强健体魄,再也不可复得。牙齿掉光了或咬不动了,背也挺不直了,手脚也不灵活了,脑筋也不管用了,体力也大不如前了,且行动多有不便,实在很苦!

第二,多病:好比机器用久了,就容易抛锚,人老了也是如此,常常不是这里痛、 就是那里不舒服,小病不断,大病亦不能免,怎能不苦呢当代又多了一个很普遍的怪病「老人痴呆症」,很多人老了都罹患此病,这种老病该如何面对呢?要对付这种病,念佛就行了!念佛之人一定不会痴呆。

第三,没有「前途」、 一般人觉得,老人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只等着无常到来那天,这确实是很难忍受的苦。

第四,恐惧感:人老了,最大的恐惧是死亡,然而这又是无法逃避之事。此外,子女成家立业在外,各忙各的,要是病倒了,谁来照顾?要是老得动不了了,生活怎么办?存的钱用光了,以后怎么办?要是老伴儿先走了,我怎么办?如是等种种「恐惧」的阴影,或多或少总是会盘据在老人家的心中,如何不苦呢

第五,孤单寂寞:子女都长大、离关了,有的甚至老伴儿也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孤伶伶的,好苦啊!即使与子女住在一起,年轻人也都忙着各自的事,常常连讲话的对象都没有,实在很苦闷。

第六,放不下:这最苦!人老了,终究有离开的一天,但心中总有很多舍不得、或放不下,或遗憾、未了之事,这是老来最苦之事。

人老了就有如上所说的种种苦,佛教徒应如何面对这些「老」的问题呢?

答:你若全心学佛,就不会觉得老,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第一,学佛的人常念佛、拜佛;因为常拜佛,所以筋骨不容易老化僵硬,即使年老了,也常能保持筋骨柔软;又因常念佛,心即清明,不会像一般人一样变得老糊涂(老)。所以念佛、拜佛是对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第二,学佛的人不会恐惧死亡,因为佛弟子了解:问是由于贪爱而有种种苦,因此能舍而贪恋;又了解问本是无常,故能依佛所教而能贪恋此无常之问,以求常住清净的佛国净土;除此之外,学佛人自知由于修行及三宝加持,死后不会堕落二恶道,因此不会恐惧死亡。有些老人家学佛很精进,乃至予女要找他闲聊,或要带他去玩,他都说:「不要啰嗦,我没时问,我要念佛做功课,不要打扰我。」这样才是真正老来之福;否则,年轻时烦孩子,老了又烦孙子,一辈子都在忧烦之中,何时能了?学佛之后,「孩子是你的,你要自己负责,我的日子不多,还有生死大事要办。」须能如是坚定,如是觉知。年轻时只为别人辛苦,老了也要稍微为自己的大事打算打算,不要白苦了这一辈子,赶快念佛。儿孙自有儿孙福,别管那么多没完的。

第三,学佛的人不会放不下:这也是因为明了世间一切皆悉无常,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因而不生迷执、贪爱,所以不会放不下;因此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苦恼。

第四,学佛的人不会寂寞:因为朝夕念佛,与佛菩萨常在一起,又有许多同修道友,志同道合,共修菩提道业,其乐无涯,怎会无聊、寂寞?

c 、佛教徒如何面对「病」的问题

首先要以智慧观察,信解了知一切病都是业报所致。尤其是往昔多犯「杀生、 捶打、伤害其它众生」如是等业,此为令人今世多病之主因。如果常常伤害人、打人,所得的果报是体弱多病,更严重的话则是夭寿短命,

其次是受聋盲瘠哑、四肢不全、 六根不具之报。这些都是杀业过重所受之果报。因此,做了任何伤害其它众生的事,都会有果报。例如今世曾伤了众生的眼睛,令他失明,来世自己就会受瞎眼之报。

如果杀生实在太多,甚至会受现世报。举个例子:

我认识一个卖咸螺的人,他和他母亲每天必须把许多田螺的尾部切掉,然后泡酱油,泡过之后再拿去卖。他每天要卖几十斤。他到了四十岁左右,全身长满了骨刺,开刀开了十多次,还是不好,走路时骨头也常扭伤。而他的母亲则因患了骨癌而死去。他们母子二人都是骨头出了问题他们以前在切田螺尾部时,就是在切田螺的骨头,所以众生的业报实在不可思议。为佛弟子,既了知一切的病患都是由于业报(杀生等恶业之报)所致,便不能坐视不顾,而任其随业飘荡

D 、佛教徒如何面对「死」的问题

谈到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首先,要如实观「死苦」。「死」实在不是件快乐的事;世俗上,很多人以为死是解脱,这是错误的知见,例如有人说:「死可说是件很好的事你看他死得多么安祥的样子,可见死是一种解脱。」又有人说:「死了很好,一了百了。」这些言说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死」实非解脱,亦非一了百了。

死亡是一切凡夫众生必经之路,然而此路并非通往「解脱道」;解脱道是要修成正果才能得到的,而凡夫死了并未得到正果,是故并无解脱;而且因为并未解脱,所以不是「一了百了」,因为现在死了,今世是完了,但还有来世,今世未了的帐,来世还是要偿,不是拍拍屁股走路就逃得了的,除非你修行证果,否则这生死轮回之事,是永远也「没完没了」的。

是故当知,要解脱就必须要先修行,令心清净,业识清净之后才能得解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死不是件快乐的事?有人说吃安眼药能很快致死,似乎不用受什么苦。其实那是表面上好像没有痛苦,而实际上还是很苦的,只是他已被药物麻醉,没有能力表达而已有苦不能言,岂非苦上加苦?

生老病死之因:「十二因缘」

由上所示,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众生受苦受难的主要来源,然而生老病死虽然是众「苦」之「因」,但推究起来,生老病死本身也还是「果」,不是终究之「因」;亦即生老病死也是其它原因之「果」。

什么是生老病死之因呢?要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本之因」,就要深入观察「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先讲「无明缘行」的「缘」是什么意思。「缘」在梵文是及物动词,义为:「以… … 为缘,而有」。

所以十二因缘,具而言之,便成:「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等等」。

「缘」之义为条件。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的果;以「行」为条件,即有「识」之果等等。「无明」是不明白的意思,即所谓「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便是无明之义,然而我们都不只是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我们是念念无明、念念胡涂,乃至是半生胡涂、一辈子胡涂;我们不是「难得胡涂」,而是「难得不胡涂」,一辈子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道家说一般人都「难得胡涂」,而佛教则开示说众生「难得不胡涂」。道家是要我们「装胡涂」,即使不胡涂也要装一装胡涂,才能一切OK ;明明知道还装不知道,这里面便有诈术。所以老子之后到韩非子就演为权谋、诈术。我们常说中国人很「老奸」,就是从这样的「固有」传统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648701e87101f69e319522.html

《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