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8 12:42: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与用人单位等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政府——综合协调、完善机制,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1、科学调控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统筹安排好高校招生规模。在招生专业的设置上,高校往往只考虑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而较少考虑市场需求,结果是一方面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新兴产业领域找不到适用的技术人才,出现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对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实行动态调整,以实现招生专业及规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如发现就业市场某类专业技术人员过剩,应限令高校采取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2、大力扶持、发展民营企业。调查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民营企业为吸纳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部分行业对民营企业存在进入限制。在当前银根持续收紧的大背景下,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或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在经营范围上,应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放宽企业出资限制。

  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对吸收大学生就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不甚了解,民营企业享受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缴纳比例适当降低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不理想。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简化民营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审核程序,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真正得到政策扶持。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践证明,与工业、农业相比,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更具就业弹性,具有“蓄水池”的作用。然而,我省服务业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产业层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3%,而全国这一比重约为40%),与制造业相比,存在着严重滞后。从我省服务业的内部构成来看,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还是以劳动力密集为特征的传统服务业,而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还很欠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专业人才,更适合从事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更能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更要积极发展服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充实力量、加大投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服务。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求职、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和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互相选择的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由政府搭台,设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组成的职业培训委员会,对未就业或需要重新择业的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四是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情况,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切实解决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学生见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高校——改进课程教育体系,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知职业、了解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到毕业时即能初步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变,并且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正确的就业观。

  2、加强在校学生实践环节教育。由于惯性思维方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很多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理念、培养方案、教材到实施及评价都还带有精英教育的特征,即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适应能力较弱。作为高校,一是要加强课程改革。在强化知识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拟的实践场景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考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验、实习等环节科学地设计考核标准和程序,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3、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创业课程,即使是开设了创业课程,也只是停留在选修课的层次,课程体系也不完善。结合国外经验,我们认为,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创业目标、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结合起来,对必修课、选修课和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还可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举办“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等,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企业——构建与高校合作平台,使大学生人尽其才

  鼓励企业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企业与高校应定期沟通交流,开展岗位对接活动,企业将用人标准、条件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有效解决供求脱节问题;用人单位应超前制定用人规划,接纳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对应聘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爱;改变用人观念,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重学历而不惟学历,重人脉而不任人唯亲;重实践经验而不惟经验,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吸引毕业生来企业就业。

  ()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竞争,而不同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不同个体之间,其就业能力与素质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拓展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要教育、引导毕业生适时更新就业观念,不盲目迷恋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使学生认识到,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不但可以享受国家的鼓励政策,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实现自身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850c5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64.html

《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