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原文、注释、译文及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原文、注释、译文及主题分析
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再次到长安应试,再次落第。杜甫仕途失意,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奔走献赋,在长安客居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先后被授予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等低阶官职。安史之乱期间,在北上灵武(今银川市下县级市)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但因为官小未被囚禁。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他逃离长安到凤翔(今陕西宝鸡市)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被贬为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秋,他弃官辗转入蜀,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杜甫草堂”。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由此做了严武的幕僚。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离开了成都,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县)。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还买了四十亩果园。
1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八首七言律诗,本诗是最后一首。从755年至今,唐朝先后经历安史之乱,吐蕃(tǔ bō618-842,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王朝)入侵,以及内部叛乱和藩镇割据等,内外交困,国无宁日。杜甫晚年多病,壮志难酬,面对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随兴而作,以发抒情怀,故曰“秋兴”。 前三首写处在夔州而思长安,前五首则从思长安归结到在夔州的处境。诗人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发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今昔对比的哀愁和忧国伤时的感情。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泊舟岳阳楼下。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湖南岳阳市)到潭州(湖南长沙市),又由潭州到衡州(湖南衡阳市),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原文
《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1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2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3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4

注释
2


1. 昆吾、御宿 yù sù:均为汉武帝时宫苑名。昆吾:上林苑中一处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御宿: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西安市鄠邑(hù yì)区东南。渼陂(měi bēi:湖泊名, 在紫阁峰的北面,传其水味、鱼味均美,湖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 此句为倒装语序。
3. 拾翠:采折花草,一说拾取翠鸟的羽毛。问:赠送。侣:伙伴。仙:形容其美好。移:行,泛舟。
4. 彩笔:五彩之笔,喻文才高超。《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干:干预,涉及。气象:景色,景象。这里暗指杜甫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表现自己的治国抱负,得到了唐玄宗赞赏。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译文
途径昆吾和御宿的道路自然蜿蜒, 紫阁峰的倒影映照在渼陂湖上。 鹦鹉啄余的香稻粒洒落地下, 碧绿的梧桐树枝长久栖息着凤凰。 俊男俏女采摘春草相赠示情, 佳友泛舟夜晚仍前行不归。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8657ee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7.html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原文、注释、译文及主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