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作文

发布时间:2018-11-25 14:0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用与无用作文

  【篇一:有用与无用】
  俄罗斯的化学实验室,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用原子对撞机“打”出一个新原子,如是一年年,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这是个伟大的科学创举。有人质问:“有用吗?”
  有用吗?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好像没什么用,不是吗?但是把目光放回几百年前,当孟德尔在教堂后院记录豌豆的性状时,当拉瓦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氧气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用”,许多人也不知道,直到二人被世人分别冠以“生物之父”与“化学之父”。
  目光转向当下,有用与无用却好像很“容易”区分了:升官、发财、成名才是有用,追随自己的精神情感成了无用。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世的一些“名人”或许“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精神与科学的伟人才是“浪花淘尽”的英雄。
  就像革命的代名词,切·格瓦拉,他的死,被当时人认为是革命之消亡,但事实是,他与革命并没有消亡,相反地,他随着革命永生了。我们从不批判一个人追求现世的荣耀,因为理想,热血这是特属于青年人的事物。一个中年人,他追求精神灵魂,他极有可能在生活上是不幸福的,但一个青年人,正应该追求“无用”,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个青年人,如果过早地追求“有用”,他从精神上可能也是不幸福的。如果没有一群追求理想,有热血的年轻人,那么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堪忧的。
  BBC有一套纪录片《人类星球》,那些志同道合的摄影家们深入不毛之地,探寻在极地,草原,丛林,沙漠的人类生活,其展现的镜头中的人们,无一不是生活在我们所未知的世界,在城市的扩张下,这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或将消失,这也增加了它的宝贵。那些为拍一个镜头可以守候数周的摄影家们,他们实非为了名与利,而是纯朴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这个世界并不框定我们去做有用或无用之事,每个人也许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有用的。但是有一些“无用”是我们可以去随心追逐的,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充满“无用”的灵魂,这也是一种保护,当社会的触角伸向一个个充满理想的大脑,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跟着心走。”因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篇二:有用与无用】
  何谓有用?我问苏格拉底,他说,思考人的无知;我问白松礼们,他们说骑人力车为孩子们赚读书的钱;我问街上埋头疾走的人,他说,工作,赚钱。
  何谓无用?我问南山下的种豆士,他说为功名所累;我问“慢之国”的人,他说,整体拼命工作;我问“急之国”的人,他说,蜗牛一般的生活。
  我想,有用和无用本就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有各自的标准。有用之事可以因为无人享受而终化成一堆泡影,而无用之事有时即使平淡却可以让灵魂奔得更快。
  有用的事,一般是指可以获得可见利益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让我们享受各种物质带来的便利,如同高铁上那串代表时速的数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无数致于做有用事的工程师的努力下创造一个又一个记录。又如同浦江两岸的现代化建筑,一个又一个迫不及待得向世界宣告着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怎能离开有用的事?可,有用真的让我们全身心都快乐,都奔向幸福了吗?
  丹麦人说,走太快了,歇一歇,让灵魂跟上脚步。无用,绝不是在高福利政策下催生出的“垃圾”,相反,那些慰籍心灵,滋孕精神的事,正在让很多人觉醒,当一个城市的精神强大了,它才是真正的活出了有用。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他的身体以无法愉悦他了,可他还有思想。他时而俯瞰自己,时而和自己并坐,时而又站着远远大饿。他在探索生命的价值,做着对拯救他身体看似无用的事。他用平和的心态迎接生命一个又一个的鬼门关。无用的事带给我们的是内在的利益,教我们将野心减速,教我们喝茶聊天品生活,教我们找回自我,而不至于迷失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墙间。
  有用和无用之间其实连一层薄沙都没有。无论是对于天生不愁物质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一心追求物质的“贫家子弟”来说,如今他们定义的有用的确可以让生活更富裕,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便成了无用。这两者从来没有明显的区分,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有用和无用,那是随时间、阅历,生活而变的事。
  现在的我们离不开做更多有用的事,这是时代的决定。可作为个人,我更愿做些无用的事,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庇护所,让它不至于被“急”缠绕,让它更坚强的支撑我去做有用的事。
  让你感觉活得踏实,是有用的事;让你感觉活得幸福,那便是无用的事。
  【篇三:有用与无用作文】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国”的人们,可以为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有用”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衣里包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何能求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度之风,进而世界风行,传至中国亦不能例外。回想马克思﹒韦伯对工业革命的结论: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而当下人们早就把这张网给撕破了。
  换而言之,“有用”被撕成了“无用”,“无用”进化成为“有用”,甚至成为财富、声誉、地位的代名词。由是,二则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试举一例,一件艺术品究竟有用没用?对艺术家而言,“有用”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于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推向市场,遇到一个心求“无用”的买家为粉饰自己本无知的修养,成为“有用”的门脸道具,于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恶性循环,艺术家生产出越看似“有用”的“无用”产品,消费者越买进装饰“无用”的“有用”之作,可谓一拍即合。
  坚持“无用”的艺术家就算作品真成了无用,大概也会用心将其成为“有用”。灵感孕育激情、汇聚洒脱,泼墨写意,正如品茗一般,三月不知肉味,倘若遇一知己子期,纵是一生潦倒也无复何求。
  见高更情愿放弃城市生活与野人同吃同住,梭罗身由心往,居瓦尔登湖畔。
  伴随实用主义的大厦将倾,恐怕人们才会明白“有用”引人前行,而“无用”才是生命的归宿啊。
  【篇四:有用与无用】
  记忆中,“有用”与“无用”的论述应该是道家学说的一个亮点。那般的朴素辩证法与后来所谓的一些玄学上的释义其实大多共通。之于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以“有用”为始态,以“无用”为终态。生发于“有用”,回归于“无用”。
  有些人说得不错,那些贫困出身的子弟,正式夜以继日地努力做了“有用”之事,才能获得与不同出身的人同等的地位。这也许过于现实,但也正是现实应该教会我们的——奋斗拼搏追求“有用”之道。
  人的一生姑且不谈出生与死亡,单是过程就足以精彩,点缀其中的“繁星”便是无数的理想与目标,这样的目标无论是大是小,使得其所安贫乐道,抑或是孙文所道“天下为公”,周恩来所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将其付诸实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王选院士、陈景润教授为了看似“无用”的1+1做大量时间的研究;可以想象海明威用铅笔写作时的样子,一遍遍擦去重复修改的身影;能够体会到钱钟书专心致志做学问完全不为外界所干扰的静心。这便是“有用”。褪去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的俗套本质是对理想目标至高无上的信仰和追求,值得喝彩。
  既然如此,何为“无用”,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就是抽象的“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以平和的心境迎接新境界”,或者说,回归生命的本真色彩,掷弃浮华与喧嚣,叶落归根。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为什么像巴菲特、比尔·盖茨一样的名人会选择早早地推出那个给自己带来无限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圈子。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经历过了,享受过了“有用”,最终悟出了“无用”的真谛。正如乔布斯所言:“过程就是奖励”。是时候让自己放下一切,让心态归于平静,去做些平日没有机会完成的事吧。抽出时间读一本好书;和家人聚会;带上相机去公园捕捉瞬间的美丽;回望人生一笔一画勾去“清单”上的项目,然后会心一笑。我想这些就是人生的大道了吧。
  “有用”和“无用”并不应该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反之它们应该是两个连续的有交集的过程:我们要先奋斗,先经历“有用”,再逐渐实现过渡,经历“无用”。从另一方面来讲,“有用”的过程促进了“无用”的体悟,越是沧海桑田的心就越能感知淡然和平静的可贵;与此同时,在“有用”的实践中也不能忘记适时地让自己置身于“无用”之中,让身体与心灵平衡地完成契合,再全身心投入新一轮的追逐中。这便是螺旋式上升,起点谓“有用”,终点谓“无用”。
  反观当下,有太多的“拜金者”和“安提戈涅”,他们还未曾看透。不过,我想,这也许便是生命的魅力:纯粹干净,不露锋芒。相信,他们最终会理解,有用和无用其实早就贯穿在生命中间。
  【篇五:有用与无用】
  生于“急之国”的我们从甚至未出生起就被功名所困,忙碌的生活更是使我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额色彩单调而乏味。我想说,“缓缓你不停奔跑的脚步吧,让蜗牛牵引你去花园走走。”
  现代人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于是我们只成了一个个匆匆过客,而不知道生活终究为了什么。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应追究于个人,更应整个社会反省。在学术界,清华大学为了校庆而特意将“著名校友”的照片拼制成“二校门”的形状,至顶的都是政界名流,依照级别逐个而下,而更多的学者、专家则不见其影。这便是现今高校的缩影。如同一个小小官场,有言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先锋都如此弃大师于不顾,以功名定义成就,那又如何指望社会有个积极的风气。因此,大学们应更重视学术为“有用”,给正在下坠的灵魂们一个有力的托举。
  无用与有用并非绝对的。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乔布斯读大学时几乎花光了养父母的积蓄,但是贫穷并未阻挡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放弃父母期许的大学学位,选择退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退学后他学习的他所喜爱的美术字体看似无用,但他运用到了之后电脑开发的过程,微软也借鉴与此。乔布斯当初的选择也只是出于精神需求,但日后这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一把钥匙。智者的才能就体现在他们目光远大,而不是一时求成。
  有人说,贫穷的人只有靠夜以继日的苦读才能与富人喝上一杯咖啡,鼓励他们做无用之事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界定什么是成功。“喝咖啡”在我看来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努力、奋斗,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内心,修身养性。而真正能填补人精神空虚的正是看似无用的精神食粮。想起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多少人在垂涎于富人们的财富,而富人们更容易领悟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灵魂跟上脚步,生活才有意义。
  上蹿下跳,四处叫嚣的那是内心空虚的人,升官成名又有何用?智者的人生如同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他们懂得真正有用的不是如那氤氲般缱绻般飘散的名利,而是留在杯中的甘甜。
  【篇六:有用与无用】
  莫言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典礼上说:“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它的没有用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刻意将“有用”“无用”用鲜明的界限划分开。
  人们往往刻意将“有用”凌驾于“无用”之上,其实,有些“无用”之物反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法国巴黎是世界公认的浪漫之都,随处可见咖啡馆,很多人会消耗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去工作在里面闲聊。市政府觉得,如果拆除大部分咖啡馆,产生的经济效益会提高一大截。不料市民出来抗议了,他们认为咖啡馆是心灵的寄托,不可拆除。政府只好妥协,留那些“无用”之物在街上。
  咖啡馆这样一个滞耗时间,影响经济的东西为何能收到如此的欢迎?因为它是人民心灵的寄托。比起那些金钱,权利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法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了:有时,“无用”之物在长远意义上更甚于“有用”之物。
  传统意义上的“有用”与“无用”确实应该有所改变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中国的几所学校,发现学生边走路边吃早饭,并且,中国的学生有写不完的作业。他的结论是:中国的学生一定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成功。
  三十年过去了。的确,有些成功的学生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的学生依旧有写不完的作业。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我们都还不及美国。
  传统意义上,学习是“有用”之物,而作业更是其中精髓,那么为什么“有用”反不及“无用”呢?
  原因在于,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将读书作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试图在短期内有所收益。倒不如抛却这种心态,让学习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理想的追求。这样,“有用”与“无用”自会在不知不觉中相融合了。
  君可见,达芬奇苦画了一年别人认为“无用”的鸡蛋,终成一代名家;君可见,“大跃进”时期大家高喊“赶英超美”的“有用”口号,最终却落得一场空。不要急着断定“有用”与“无用”,在许多情况下,“有用”与“无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莫言的话还有下句:“文学的没有用处,恰恰是它最大的用处。”与之类似的,一些“无用”之物,从长远看来,反倒成稀世珍宝了。
  【篇七:有用与无用】
  看似无用且丑陋软弱的腿使鹿躲过了狮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丽无比的角却最终断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弥留之际的感叹引发了我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
  行走在纷繁复杂的人世,沿途风光无奇不有,而俗世的烟尘容易朦胧原本纯净的双眼,我们往往习惯性地仅从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用,却忘记去探求事物最本质的价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丽充满诱惑的东西可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相反,那些看似无用且被你不屑与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坠入悬崖之时,有力地拽住你,还你一方风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诚如神秘逍遥的庄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哲学无用论”曾被传得沸沸扬扬,在中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侵占了人们的价值观领域。而今,被人们认为“不能当饭吃”的哲学却作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给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种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样的,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浩浩汤汤,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无一丝实际用处,却被称为是思想领域的“无价之宝”。若只从表面看,我们一定会轻易地将这些“无用之物”弃掷迤逦,只有当深入探究其本质,才能发觉那无用的外表背后流淌着的无上价值。
  爱因斯坦尽管是杰出的物理学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爱小提琴,他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家钱学森亦有着丰富的艺术涵养。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却起到了滋养了灵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炼镭时不也是从法国人不屑一顾的看似无用的矿渣中提取的吗?如此看来,无用之物并非真无用,只要我们不流于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厌其烦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当个人的认知和素养达到一定境界之时,无用便成了大用。
  反观当下,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急躁,轻浮,我们还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外表美丽的物质缠绵交织。一颗颗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间浮沉,迷茫。
  诚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诚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以为,我们应该摒弃以美丑论价值的偏见,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如此,方能在繁华世间,寻得真正有用的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33e85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1.html

《有用与无用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