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10:13: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 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

(2)淫慢则不能

(3)悲守

(4)此即日于傲矣:

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修身     美于徐公

B.险躁不能治性 缊袍敝衣处其

C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 假诸人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 岂能暴涨携之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西晋著名文学家。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或 说 处 杀 虎 斩 蛟 实 冀 三 横 唯 余 其 一 处 即 刺 杀 虎 又 入 水 击 蛟。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有责备的意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吕蒙自得、自豪、自信如在眼前。

B.鲁肃拜蒙母表现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也说明一个人因为读书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

C.“亦何忧令名不彰邪”中“邪”表示感叹语气,表现陆云对周处名声不佳的责备意味;“朝闻夕死”表现古人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渴望。

D.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吕蒙和周处都有改过自新的经历,但两文写法各有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释】 ①瞑:同“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布大网:

(3)须其夜

(4)叹其以诈相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释】 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高)

B.鸢飞戾天(代词,……的人)

C.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色形容(同“彩”,颜色)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一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 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释】 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之家:

(2)败奔:

(3)同敞危坐不

(4)同敞自灵川至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声 息 相 闻/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大道     录毕,走送

B.是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C.幽之民舍 不知有汉

D.岂不大丈夫哉 知不如徐公美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其身:

(3)于虑:

(4)创业与守成难: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死 得 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仁智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2)母之,吾计已决矣:

(3)即有不,妾得无随坐乎:

(4)赵兵果败,括死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

B.指通豫南,达汉阴 括母上书言王曰

C.尽与军吏士大夫 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 王终遣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赢得“无随坐”的承诺,说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处理。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ɡ):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细柳    上自劳

B.无何 雁门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 使他人代将

D.已而细柳军 良将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都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第八十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开朗:

(2)阡陌

(3)使民重死而不远

(4)虽有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 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贬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隔篁竹,水声     不求达于诸侯

B.卷石底以 则无敌国外患者

C.皆若空无所依 似与者相乐

D四面竹树 滁皆山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十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虽有嘉肴》)

【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 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也:

(2)然后能自也:

(3)诚能如

(4)令心意不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 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一人徙

(2)秦民大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援理:

(2)遇其叱咄:

(3)若既不出

(4)今人可不乎:

2.对下列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B.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C.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D.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5.【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久战》)

【注释】 ①荀(yīnɡ):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jù):迅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将之:

(2)彼竭我

(3)荀罃之拔逼阳:

(4)气已而复振: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此善于用气者也。

4.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5.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的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宫妇左右莫不王:

(2)时时而进:

(3)自子之即墨也:

(4)之万家: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 使 人 视 阿 田 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疾困与吴主笺》)

【注释】 ①讨逆:指孙策,因其曾受封为“讨逆将军”。②疆埸(yì):指边境。③旰(ɡàn)食:晚食。指事务忙碌不能按时吃饭。

1.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古今异义词”的学习交流,请根据情境,完成填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3.【甲】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刘禅的表文,【乙】文是周瑜病危时写给孙权的信笺。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一“表”一“笺”,饱含深情。参考下表中的示例,从重音、语调、情感角度为【乙】文画横线句子设计朗读脚本。

(2)诸葛亮和周瑜为国都是忠诚不二。一“表”一“笺”在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一、1.(1)达到远大目标。 (2)振奋精神。 (3)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4)习惯,熟悉。 2.C 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4.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躁(险躁/焦躁) 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二、1.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2.C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流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4.前文重点写孙权用现身说法来劝吕蒙,语言描写为主,通过鲁肃的言行来侧面描写变化结果。后文写周处,以行为动作描写为主,从乡人的反应主动感悟到自己的过错,听从贤士规劝,弃恶扬善。行文处处充满矛盾冲突,曲折陡峭。

三、1.(1)依照。 (2)暗中,秘密。 (3)止,尽。 (4)笼罩,捕捉。 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1.A 2.D 3.(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4.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来烘托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五、1.(1)同“汝”,你。 (2)有时。 (3)离开。 (4)恰好,正好。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1)军中(的将士)因此很佩服同敞。 (2)经过四十几天,穿戴整齐衣帽后去受刑,脸色一点儿也不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六、1.(1)选拔、任用。 (2)使财资缺乏。 (3)同“横”,梗塞、不顺。 (4)哪一个,哪一样。 2.A 3.(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4.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认为在富贵中易滋生骄奢,在疏忽中易产生祸乱,这与【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相似的。

七、1.(1)肩负、扛。 (2)放弃,放下不管。 (3)称职。 (4)覆灭。 2.D 3.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5.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八、1.B 2.C 3.A 4.(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2)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九、1.(1)开阔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迁徙。 (4)铠甲。 2.(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 3.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 ④乐其俗

十、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①可以看见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4.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

十一、1.(1)味美。 (2)反思、反省。 (3)这,这样。 (4)跑。

2.B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十二、1.(1)代词,指“木”(木头)。 (2)同“悦”,愉快。 2.A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5.不同意。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二:太子老师代太子受过,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十三、1.(1)询问。 (2)有时。 (3)门。 (4)勤勉,努力。

2.D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我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是,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宋濂讲的道理,在今天仍有意义。 5.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十四、1.(1)驱车追赶。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只有,仅仅。 (4)穷尽,干涸。 2.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3.(1)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4.B 5.【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十五、1.(1)偏爱。 (2)间或、偶然。 (3)主管,主政。 (4)封赏,赏赐。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1)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 4.(1)生活琐事 自己的受蒙蔽 (2)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十六、1.(1)感奋激发 (2)规划平定 2.(1)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之间有名望。 (2)人生必有一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实在不值得叹惜。 3.(1)【示例】“死”“善”应读重音,表达周瑜临终前向孙权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体现他的忠诚之心。“采”“不朽”也应重读。“不朽矣”的语调下沉,更能传达出周瑜希望孙权采纳自己建议的恳切期望。 (2)诸葛亮追溯往事。历数先帝之殊遇,周瑜也追述了孙策的“殊特之遇”,两文都表达出对明主的感恩之情。诸葛亮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周瑜讲到了曹操、刘备的现状。两文都分析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形势,诸葛亮推荐了贤臣,周瑜力荐鲁肃,两人都推荐了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2d6293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c.html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