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苏州一模语文试卷课堂版附详细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23 13:15: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2018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20183

注意: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 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 、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

,仍任重道远。

A.因缘 错综复杂 寻根究底 B因缘 错综复杂 追本溯源

C姻缘 参差不齐 追本溯源 D.姻缘 参差不齐 寻根究底

1B

①因缘:缘分,或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姻缘:婚姻的缘分。根据语境,应用“因缘”。

②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参差不齐:高低长短不整齐。根据语境,应用“错综复杂”。

③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根据语境,应用“追本溯源”)

2.下列诗句中,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C(没有使用夸张手法,为比喻手法。)

3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3分)

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 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

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 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

3D(根据内容,适用于祠堂。)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古典小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很好地去学习和应用。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如果善于学习,善者固然可以育人,其不善者经过批判分析,也可能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作用。

就不免带有历史性的局限

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不纯之处

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有精华也会有糟粕

⑤需要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学习

A①④②⑤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⑤③④①②

4A(根据整体语境可知。)

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的一项是(3分)

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

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

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

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

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5C(寓意牵强附会,没有历经坎坷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凡四知,号得人。后主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故所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的一项是(3分)

A铉与常梦锡同门下省 直:当值

B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忤:违逆

C故所书尤审谛 雠:校对

D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比:近来

6D(比:等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3分)

A贡举是当时朝廷用经义法律取士代替科举考试的人才选拔方式。

B朱黄是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它以示区别。

C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常借用陛下为对帝王的敬称。

7A(选拔人才不只贡举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5分)

译:但是你兄弟俩一同位居要职,同时众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暂缓(此事)。

(伯仲、清要、若、少、语意通顺各1分,共5分)

清要:

1.清简得要。

2.谓高显重要的政务。

3.谓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

4.(文字)明白简要。

(“伯仲”解释为你和你的兄长、老大老二、你和徐铉、哥哥和弟弟得分,

★★★翻译为我们兄弟二人、大哥二哥、不相上下、伯夷管仲不得分

忽略了文本开头提到的徐锴和徐铉是兄弟。

“物忌”的“物”未翻译出来不得分, “忌”翻译为忌惮、妒忌、猜忌得分;

“迟”翻译为推迟、延缓得分,

★★★翻译为退让、差一些、放松、等待不得分

2)群臣其官,皆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4分)

译:群臣努力尽官员的职分,(如果)都能徐锴在集贤殿那样的话,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呢?(劝、如、句式、语意通顺各1分,共4分)

复习建议:

1)强化语境意识,要根据语境推测翻译句的大致意思,避免不知所云。

2)拓展和积累文常知识。

3)梳理并扎实掌握文言特殊现象,平时多进行小语段训练,强化文言语感。

9.徐锴以才学自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不屑用经义法律求仕进;

敢于臧否权要(指出殷崇义用事谬误,冯延鲁人望至浅);

因游简言肯定自己而沾沾自喜。

(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共4分)

三、诗词鉴赏(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

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注]①殢(tì)人娇:词牌名。 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即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10“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阕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4分)

11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0题:

(tì) 人娇① 後庭梅花开有感

玉瘦香浓②,檀深雪散③。今年恨、探梅又晚④。江楼楚馆⑤,云闲水远⑥。清昼永⑦,凭阑翠帘低卷⑧。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⑨,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⑩。

译文

细细的梅枝,浓浓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续到雪化。想起赏梅,发现已经过了赏梅时节,只剩下遗憾。寄居在外,路途漫漫。白日如此漫长,倚栏望去。

宴上客人来来去去,杯中满是美酒。歌声唱合,如行云流水。那些最早开花的梅枝要在它们还没开败时,就要多采剪。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独上西楼,听那幽怨的羌笛声。

注释

①《殢(tì) 人娇》:词牌名,又叫《恣逍遥》。

②玉瘦:指梅花瘦小。玉,指白色的梅花。 玉瘦香浓,说如玉的白梅已清瘦了,但还发散出浓浓的香味。

③檀(tán )深雪散:此句是雪散檀深的倒装,意思是雪已消融,露出像檀树一样浅红色的梅枝. ,浅绛色,浅红色。

④恨:遗憾 :察看.

⑤江楼楚馆:泛指旅舍。江楼,江边的楼。楚馆,楚地的馆舍。这里都指旅舍。这里指作者丈夫在外的居处。

⑥云闲水远:意思是象在天上的白云闲散漂浮和长长的流水一样流向远方,指夫妇相距遥远

⑦清昼:冷清的白天。永:漫长。

⑧凭阑:倚楼阑。阑,同栏,栏杆。古诗中写妇女怀念远人情思难寄,常写到凭阑远望。翠帘:青绿色的帘子。翠,翠色,青绿色。

⑨南枝:梅树朝南的枝条。南向枝条朝阳多容易先开花。

⑩西楼:西面的楼,这里指闺阁,女性住的楼阁。

羌管:指羌笛。古代我国西部的一种管乐器。

羌笛常吹出悲凉凄怨的曲调。

这首词的标题是“後庭梅花开有感”, 借“探梅又晚”,抒发作者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是对梅花的描写和表示今年探梅又晚的惋惜

开头两句是直接描写梅花:

白色的梅花看来清瘦,但香气浓郁。雪已逐渐消融,梅树露出了浅红色的梅枝。这美丽的景色应该是很可喜的,但第三句,作者却说今年遗憾探访梅花又来晚了。

恨字中透露遗憾、惋惜。为什么会又来晚了呢?词人没有明说。但接下去四、五句透露说,“江楼楚馆”,即丈夫居住的地方,“云闲水远”,原来是夫妇相距遥远。夫妻不在一起,无心去及时探梅。

六、七句,点出了这位女词人因丈夫在远方而思念的情态:感到冷清的白天很漫长,无所事事,只好把青绿色的帘子低低地卷起,倚靠楼阑向远方眺望,寄托对远方丈夫的情思。看来正是这位女性因思念在远方的丈夫而无心去及时赏梅

词的下片,写客人来访,与客人一起宴饮唱歌,并与客人共同插梅、剪梅,并表达了惜花爱花的心情

下片头四句,写客人到来饮酒唱歌的欢快情景。客人的到来,使女主人停下了对远人的思念,招待客人,把酒倒满酒杯,一起唱歌,歌声象流水,象断续的流云飘向远方。

中间两句,写与客人一起争相插梅、剪梅的细节。不仅朝南梅枝上的梅花可以插戴,而且需要频频地剪摘,意思是不要辜负了花期。最后两句,提醒自己和客人,不要一直等待到西楼听到悲凉凄苦的羌笛声,梅花已落,再去摘采吧!显然,词人的意思是要及时地去惜梅爱梅,珍惜眼前的美景

词人最后两句的内在意思,提出对梅花要及时欣赏插戴,不要到梅花已落,叹息不已。联系“今年恨探梅又晚”,实际上是殷切地告戒远方的丈夫要及时关心自己,莫使自己明年又在西楼远望啊!

这首词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写景细腻,抒情婉转的特点。写白梅之神态,女性插梅的情景都颇细致,而表达探梅又晚的微惋,劝告莫误花期的含蓄,则曲折婉转,令人回味。

10.交待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1)和自身处境(1分,寂寞无聊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①表达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欢聚)的欢愉(喜悦)之情;(2分)

(答成“乐景反衬悲情”、“热闹反衬孤独”的未给分)

②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韶光易逝)的惆怅(感伤);(2分)

(答成“对梅花易落的感慨”给1分,答成“物是人非、容颜已老的惆怅”不给分)

③表达了对美景乐事的珍惜之情。(2分)

(答成“把握当下,及时赏梅,珍惜时光”给2分,“惜春伤春”酌情给1分)

存在问题

【典型错误1】怀才不遇、恨无知音;被贬谪的惆怅;思念塞外戍守的丈夫。

病因:不能知人论诗。虽然本词未给出明确的写作背景(词作写于李清照生命历程的哪个阶段),但对李清照及其生活时代应有一定了解。

【典型错误2】梅花落尽只有树枝的遗憾;春天逝去的感伤;梅花凋落,但南枝可以插种的乐观;梅花被频剪的可怜;一直在西楼苦等(直待)的无聊。

病因:缺乏生活常识和文化常识。梅花开落不在暮春。剪花插花,是爱梅赏梅之意。待,到。

【典型错误3】以梅花自比高洁;借酒浇愁,酒满愁深;对统治者歌舞升平享乐的批判;对自己命运悲惨的叹息(频剪);亲朋离散(水流云断),思念家乡;漂泊在外孤苦无依(注释有“旅店”);听歌喝酒的闲适;担心金兵再来(羌管)。

病因:整体把握诗歌的意识淡薄。整首词围绕“梅花开”有感,注释也给出《梅花落》的曲名,赏梅惜梅之意并不难解。但学生往往望“词”生义,随意解读。

【典型错误4】对探梅晚的惋惜;“云闲水远”有对远方人的思念;和朋友喝酒听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复习建议

1.理解诗歌是基础。应重视对诗歌文本的解析,多训练学生翻译诗歌,积累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形成对古典文学的语感。

2.整体把握是关键。一方面要整体把握诗歌本身,包括诗题、意象、情感语词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解读。一方面要整体把握整道诗歌鉴赏题。注意各项信息的整合。如作者、时代、注释、题干指向等。“诗无达诂”,一首诗有多种解读,但试题的指向却是基本稳定的。

3.训练答题的分点分层意识。比如本题的后两个得分点,学生往往只答其一,未能细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2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3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8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2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老妇与猫

[英国]多丽丝·莱辛

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

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她的儿女们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同一公寓里的一个小套间去住。她放弃了体面的职业,把对火车和旅行者的热爱也抛到脑后。她房间里总是堆满了鲜艳的旧衣裳,一件样子惹她喜欢而舍不得卖掉的连衣裙啦,一条条串珠形的花边啦,旧皮毛啦,饰带啦等等。

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它是只杂色猫,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蒂贝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了。但是它很有自立精神,当它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的时候,便自己去捉鸽子吃。她对着猫诉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你这只老脏猫,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蒂贝,蒂贝,蒂贝。”

楼里面到处都是猫,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赫蒂也和别人一样得把猫杀掉。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

⑥选举在即,这条街上穷人无家可归的状况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象征。街的一半是改建过的精美雅致的住宅,里面都是大把花钱的人,而另一半则是快要完蛋的房子,住着像赫蒂这样的人。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她和那所房子里的其余四个老太太应该搬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

⑦这时的蒂贝看上去像在雨水和泥泞中缠结成一团的旧毛线,由于在一场恶斗中撕裂了一条肌肉,它的一只眼睛永远半闭着。腹部一侧有一片地方一根毛也没有,上面有块厚厚的伤疤。她想好了主意,她和蒂贝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

⑧天气变得很冷,圣诞节来了又去了。她看见施工人员的卡车停在了楼外,两个人往下卸他们的工具。到了第二天,赫蒂和她的猫、她那堆满衣服的童车以及她的两条毯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大约两英里以外,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她就在这个角落里安下了家。

⑨在童车上堆着的大堆衣物下窝了一路的蒂贝跳下车来蹿出房间消失在荒草堆里,捕捉野物充当晚饭去了。它吃饱后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看来还挺愿意被赫蒂用硬邦邦的瘦骨嶙峋的老胳膊抱在怀里。她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

⑩这时赫蒂已不再去想自己是个病人、生病的程度和生命的危险——不去想她活下去的渺茫希望。头一天她脑子还挺清楚,但是今天她的思想是模糊不清的,她高声地说话,大声笑着。她甚至还匆匆忙忙地爬起来过一次,在破衣服堆里翻找一张四年前她那个好女儿寄给她的旧圣诞卡。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蒂贝蹲伏着望着她。它已经陪着老妇人度过三个夜晚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密密的白发从大红色的毛线帽子下露了出来,遮住了那张由于充血而带上了具有欺骗性红晕的脸——这是冻昏过去以后的充血。她还没有断气,但是当晚就死了。

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有删节)

13.简要概括小说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4分)

本题共四分,凡是答对一下一点得一分:贫穷、孤独(无依无靠、被子女抛弃)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

顽强(坚强)、

能干(自立自强)、

追求独立自由(倔强)、

爱(体谅)子女

13.答案:善良、顽强、能干、追求独立自由、爱(体谅)子女。(每点1分,4点即满分,共4分)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概括答成分析;

2.答案点堆砌、交叉、重复,写六七个是常态,十几个点的也不少见,有效答题率低。

3.答案流于表层,只是人物的经历而非形象热点,比如:爱猫、爱漂亮衣服、中年丧夫等。

4.答题不规范,个别学生没有分条分点,甚至做标记的情况依然有。

5.断章取义,对老妇人形象理解出现偏差,比如:软弱、有童心、爱美、古怪、硬邦邦等。

复习建议:

1.提高审题能力,分清概括与分析,构建合适的答题思路。

2.整体把握文章,回归文本,紧扣人物言行进行答题。

3.分点加数字序号答题,规范答题,使答案一目了然。

14.文章画线句表达了老妇人赫蒂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1爱孩子得不到回报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回答“为儿女全心付出,他们却对自己冷漠无视”等,学生将“爱孩子”与“得不到回报”分开作答亦可给分。

2不解委屈1分),回答“不满”、“伤心”、“伤感”、“失望”、“绝望”、“痛心”、“痛苦”、“悲哀”等亦可。

3抱怨1分),回答到“气愤”、“愤懑”、“愤怒”、“愤慨”、“愤恨”、“怨恨”等类似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均可。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

审题时有两个关键点“心理”与“分析”。有考生作答时只概括了心理,不加分析。有考生理解题干有误,答成句子含义题或赏析题,对画线句进行逐句赏析。

2没有原文意识,没有耐心研读画线句上文

画线句上文为“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老妇人说话对象、控诉对象是她的四个子女,而不是“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只是“看不见的证人”。因理解有误,即使有得分点关键词,但表述对象错误,依旧不能得分。

3)答题不规范,没有逻辑性,没有分点意识。

由于缺少分点作答意识,把自以为是的答案胡乱地“堆”在一起作答,造成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也有的答案虽然切合题意,由于重复、交叉、混乱造成阅卷老师的误判,丢失了该得的分。

14.答案: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抱怨。(每点2分,共4分)

三、复习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

从题干的设问处(即“问什么”)入手,不要答非所问;从出题人希望的角度(即“怎么答”)入手,不能偷梁换柱;从题干中寻求暗示,理清范围(即答题区间“在哪里答”),切忌越雷池半步;就题干字斟句酌,推敲设问点、设问角度等。

(2)要有原文意识。

一切题目都是出自文本,一定要还原文章,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其上下文语境。切忌只看片段、主观臆断。

(3)确立“分点”意识。

只有规范作答,确立“分点”意识,考生答题才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15.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猫”,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6分)

本题共六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答题(情节、人物、主题

1.情节: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故事的线索)1分,具体分析1分(例如: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

2.形象:对老妇人形象特点的作用1分(丰富了老妇人的形象),具体体现1分(例如:猫的命运与老妇人的命运相似或者用猫来烘托老夫人的性格、形象如善良、孤独等);

3.主题:悲剧主题(作者情感)1分,具体分析1分(例如,借猫的悲剧,烘托老妇人的悲剧命运,表达对社会冷漠的批判等)。

二、存在问题:

1.作答没有分条列点意识,思维不清晰,答案呈现没有条理。

2.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只围绕猫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一点。

3.死记硬背,空套术语,无法结合文本进行深入、准确分析。

15.答案: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者对举来写,叙事视角富有变化;猫与老妇人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每点2分,共6分)

三、复习建议:

1.辨清题目类型。此题问物象的作用,区别于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句段作用题等。

2.抓大放小,主次分明。先考虑物象对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方面的典型作用,然后考虑线索结构、内容充实、点题呼应等方面的作用。

3.理解术语、理解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空套术语,只罗列不解析。

4.分条列点作答,做到层次清晰。

16.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一、评分标准:

补充交代猫的结局(1分),使小说情节完整1分);

②借猫的悲剧烘托老妇人命运的悲惨(2分);

③表达作者对弱势群体(下层人们,底层百姓)的同情(1分)

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或批判(1);④叙述语言克制(1分),蕴含强烈情感(1分)。(答满6分即可)

二、存在问题:

1.不理解题意。将“表达效果”理解成“作用”题和“表现手法分析”题;

2.缺乏考点意识,不能结合小说的考点思考问题,如不少学生凭着感觉答题,答案仅是停留在对文本思想情感的分析,甚至连文本主题解读错的不在少数 ,比如理解成解脱、大团圆、思念母亲、人类要善待动物等;

3.没有理解小说中常见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看不出文本中猫之命运是对人物命运的衬托,这种衬托关系在《溜索》《一个圣诞节的礼物》等作品中均中体现;

4.不理解小说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因此无法看出老人是社会弱视群体的典型代表;

5.对于小说的文体的特点不甚明了,如出现“总结全文”这样的说法;

6.机械地背诵和堆砌术语,不理解相关说法的含义,比如此处明明是分析末段的表达效果,却答“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等,明明语言克制含蓄,却答“有韵味”;

7.完全以当下的视野来解读某个时代的作品,比如答“要关注空巢老人”,显然不明白空巢老人出现的独特时代因素,不明白空巢老人所指哪类人,而答“孤寡老人”的亦不明白其所指哪类人;

8.书写潦草者大有人在,极大影响阅卷进度和心情。

16.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叙述语言克制,蕴含了强烈的感情。(每点2分,3点即满分,共6分)

三、复习建议:

1.明晰考点与题型,明了不同文体的考点、特点,明了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2.各种主题的文本多读读,使学生了解小说常见主题;

3.树立分点答题意识,答题中注意概括整合、由浅及深、由形式到意义。

六、现代文阅读()(1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7.结合第①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6分)

一、批阅标准:

原文: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

整合答案:交流途径单一(如答“交流途径只靠孔子学院”也可)。1分,

交流内容不丰富,1

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途径少,内容匮乏:局限于孔子学院。2

原文: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

整合答案:缺少文化自信,2分,(“总是迎合别国口味”“没有独创、独立性的东西”1分)(不重复给分)

缺乏对本国的文化自信:总是迎合别国口味。2

原文: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整合答案: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理解不清,2分(“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1分)(不重复给分)

缺乏文化自觉:从未真正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2

17.参考答案:交流途径单一,交流内容不丰富;缺少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理解不清。(每点2分,共6分)

二、存在问题:

1.卷面:答案不分点;有学生习惯于在试卷上做标记;

2.审题不清:题目明确要求从第一段筛选,然而有学生答案是从全文概括;

3.概括能力不强:大多学生是照抄原文,没有按要求概括;

4.研读文本不仔细:忽略第一句的学生非常之多。

三、解决办法:

1.强调卷面:平时作业严格要求

2.强调审题并多训练

3.培养习惯,能够养成在文中圈点勾画再概括的习惯。

18.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

一、批阅标准:

原文: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

整合答案:首先提出信息全球化后(背景1分)文化会不会趋同的问题(“现象”或“问题”1分)

原文: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

整合答案: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文化要寻根”或“文化不能抛”2

或“要认识接受传统文化”1分,但可以部分接受或“不一定要普遍接受”1

原文: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整合答案: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1分,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或“对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或“传统文化中保留今人可借鉴的东西”1分。

特别说明:如果学生把一段分成6-7格层次的,那是在概括句意,直接0分。二、存在问题:

1.层次划分不准确,有的同学甚至逻辑顺序颠倒。

2.本题共分三个层次,有的同学层次分得太多,甚至有人分到6个层次。

3.答题不规范,没有写“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连接词。

4.有的同学答案比较笼统,没有结合文本;有的同学只是照抄语句,缺乏对文本内容概括、提升的能力。很多同学把文段最后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理解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以偏概全。

5.卷面不工整,不清晰。

18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信息全球化后现实中存在的抛弃传统文化的现象(问题);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认识、部分接受传统文化);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每点2分,共6分)

三、教学建议:

1.培养弄懂文本论述层次的能力;

2.提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提炼重点语句的能力;

2.要求规范答题;

3.注意卷面的工整、清晰。

19.文章③④两段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例,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一、评分标准:

原文: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

整合答案:以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大,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强3

(只要答出结论“我国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给3分,只答出“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大”给1分,非观点不得分)

原文: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整合答案:以中医传播为例,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3

(答出我国文化传播只重“艺”“术”不重“道”给3分;

答出我国文化传播要“艺”“术”“道”三者并重给3分;

答出我国文化传播要更重“道”给3分)

二、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答题要求不明。作者仅以中医文化为例论述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观点,学生对其把握不明误将“中医文化”作为答题主语,导致该题整体性失分,得分为零;

2.学生概括能力、理解力不足且语言表述有失妥当,存在学生并不理解文章,但照抄原文得分的情况,表述中存在将结论“中国有很强的的文化软实力”表述为“中国有软实力”等情况;

3.随意阐释、变更文中专业术语。如:“道”解读为“道理、道义、道德”;

4.存在字迹潦草、未分点答题的现象。

19参考答案:以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大,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强;以中医传播为例,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只重“艺”“术”不重“道”。)(每点3分,共6分)

三、复习建议:

①强化文本意识,理解须到位并注重删选、概括信息能力的强化训练。

②可以通过读写结合,通过写作和修改自己的议论文,来明确论述文中例证和观点的关系。

③平时答题要关注语言表达的整体性,不能只抓关键词。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或哭。

【整体情况】

本则材料,来源于萨克雷的名言,采用的是多元思辨的表达形式。其中“镜子”一词,具有比喻性质,喻指生活对个人态度所作的回应

“有人说”的内容有两个分句组成,表达同一个意思:生活本身随人的生活态度而变。

“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和哭”,引出了生活对人的另一种回应“不理会”,强调的是生活的客观与无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审题立意时,重点抓住“生活态度”与“人生态度”这组关系,写出二者的逻辑关联,而重心应该落在“人生态度”上。

25000多份作文,议论文占60%,记叙文占30%。就审题而言,大多学生落点准确,重点写的是“人生态度”,很少有明显偏题的

本学期以来,各校在专题阅读、人物传记阅读方面狠下功夫,这在本次写作中也能体现出来。例如,有些学生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素养,如有些同学在深入研究赫尔曼黑塞、萧红、王小波、林清玄、宫崎骏、木心等人的基础之上,就事论理、援例析理,在具体事件中分析“生活对人生态度”的回应,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记叙文写作,有些同学模仿近期一模卷中部分小说文本《老谈的江湖》、《江底之夜》、《歌王》等,注重环境描写,从而体现“生活回应”与“个人生活态度”之间关联,很巧妙。

本次写作呈现“橄榄型”特征,即“优秀习作少,庸常之作多,离谱之作少”。

概而言之,本次写作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审题不准。虽然说本次写作审题不难,但并不等于说没有审题要求。本次审题与立意,应该要抓住“生活特征”与“人生态度”这层关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化成“我们需要乐观地生活”这一立论。其一,部分学生审题与立意“滑行”现象比较明显,整篇文章围绕“笑对人生”、“乐观地生活”进行分析,而很少涉及“生活回应”甚至不谈极端地写成了乐观生活的“说明书”与“指导用书”;另外,立意虚空现象明显,部分学生的题目是《论人生态度》、《谈苦乐》、《心态影响生活》,大而空

2.分析不深。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本次议论文写作,学生并未体现很好的思维品质与分析素养,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以例代议、以演绎代替分析。今年来对“文体不清”这一问题,貌似避开不提,而这导致目前“文体不清”现象严重。

本次写作有几种论证结构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观点+三个名人故事”式,一是“观点+名人‘墓志铭’”式前者是“名人开会”、后者是“生平简介”,尤其对于后者,这种伪人物评传式写作,以演绎代替分析,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另外,事实论证中,用例雷同化也很明显,本次写作高频人物有:霍金、苏东坡、史铁生、海伦凯勒等。

3.描写不细。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记叙是时间的连续,而描写是时间的暂停。只有当时间定格了,读者可能才更能看清人物的言行与内心。对此,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以记叙代替描写,本次写作也例外。

大家请看一段:“年过十八,她便担起了家务,她的身影便转到了厨房、市场,洗衣、做饭,无一不做。就这样,她出嫁了,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然而,有一次,家里的小姐妹闹起来了矛盾,写信请她过去调解,她欣然赴往,便很快回来了……”这是本次某篇习作中选段。文中的故事速度发展飞速,人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飞速的情节,很难让人体认“生活对人生态度”的回应以及个人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对此,老师真想说“停下我们的脚步,等一等迟到的‘细节’”!另外,记叙文写作中,选材低幼化和立意肤浅依然存在。

【教学建议】

距离高考还剩70多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日日有提高、天天有进步”,打破“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魔咒,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以为,在作文教学这块,目前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1.加强审题训练。2017年,江苏高考对作文审题提高要求。再鉴于本次审题立意情况,需要强化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要有研究意识:

一是研究命题方向,研究各地模考卷中作文命题旨意,揣摩各地教研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

二是研究审题类型,新材料作文中,需要兼顾各种材料,如名言、故事、诗句、歌谣、新闻材料等,甚至对漫画的审题也不能遗漏。

2.打磨核心语段。无论是哪种文体写作,都存在核心语段写作问题。记叙文写作的核心语段注重“精雕细刻”,而论文核心语段主要“条分缕析”。要想对写作进行升格训练,必须要强化打造核心语段意识。议论文的核心语段,注重分析的深度、广度和长度(逻辑链),这需要在指导中坚持“术道统一”原则,既要指导论证方法,又要提供多种判断(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的观点。记叙文的核心语段,需要注重多种描写方法的指导,既然指出写作问题,又要给出修改示范,防止“凌虚蹈空”。

3.整理个性素材。突围群庸,是每位高三师生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从班级层面,整理班级层面的素材,体现出“班级风格”;而学生需要从个人角度,整理打造属于自我写作的“银河系”。

对此,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撰写个人阅读综述,将以前所读内容以某个主题进行串联;

二是按照“个人与外物、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四级关系,对素材进行有效梳理,

三是组织班级微型报告会,实现班级资源共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5581b9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dd.html

《2018年度苏州一模语文试卷课堂版附详细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