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3-09-30 23:5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简论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摘要: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是中国历代文人在其创作中频繁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文人在使用这种比兴寄托手法时都不同程度地显露了作者本人的某些人生经历,包括爱情生活的,仕途生活的等等。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香草美人意象产生的同时,通过举例来着重探讨一下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这不仅可以体察词人的创作心理和人生经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词这一文体在运用香草美人意象时所体现出来的比兴寄托的特点。

关键词:香草美人   比兴寄托   宋词

一、香草美人意象的提出及含义
    纵观整部中国文学史,我们发现,自楚辞问世以来,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我国历代的诗词当中都有对香草美人的描写,可以说这一现象早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而得到了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但是,香草美人这种观念的来源却绝非是《楚辞》、《离骚》之文,而是来源于原始的生殖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这一点在刘怀荣教授的著作《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一书的第八章第三节中有较详细的考证论述。刘教授在这里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以及相关生殖与巫术的文献加以分析考述,系统地分析了这一观念的起源问题。当然,作为文学品评的独立的审美意象的一种观点的提出,香草美人最早应该追溯到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的序言中写到的这样一句话:《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以及评论家则基本以王逸的说法为基调,用香草美人这一特定的批评模式来品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作品)比如:
《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遂为汉魏六朝乐府之祖。
义山五七律诗,多以男女遇合寄托君臣,即《离骚》美人芳草之意。
屈、宋之作曰词。香草美人,惊采绝艳,后世倚声家所由祖也。故词不得楚骚之意,非淫靡,即粗浅。
以上这三种说法可以说是对香草美人这一文学现象的一种极具定型化的解读,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充分应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在进行创作,后来的人们多用香草美人来象征忠君爱国思想,或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后来的学者如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认为屈原作品芳草美人,托物喻志,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比如说《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比喻君王)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自喻)(以夫妇喻君臣,生动形象,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此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在《离骚》中比喻自己或君王的高洁)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后人说屈原那种傲岸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像香草美人一样,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光辉灿烂。但是,刘怀荣教授针对这一传统的文学品评指出了其两大不足:第一、对这种文学现象的讨论局限在男女君臣的伦理隐喻范围内而忽略了它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把最早使用这种独特表现方法的《离骚》作为香草美人表现方法产生的源头而不再作进一步的追究。这就使历来对香草美人表现手法的阐释在根本上受到了限制。其直接后果是,除造成了对《离骚》本文中香草美人寓意的众说纷纭的解释外,还使得香草美人的说诗模式难免有政教色彩太浓、太牵强之嫌,从而影响了这一说诗模式特具的理论深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香草美人的阐释及寓意的分歧状况做一下简要的分析。这一点在刘怀荣教授的著作中也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仅做举例分析。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认为这里的美人比为楚怀王;洪兴祖和朱熹认为其比喻为君;钱澄之则认为这是自己状况的比喻。再如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这里的王逸和洪兴祖认为是比喻为臣;朱熹则认为是比喻为贤君;钱澄之则认为是比喻为贤女;蒋骥则认为是比喻为贤诸侯;戴震则认为是比喻为贤士。再如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王逸认为这里的是比喻为天下贤人;洪兴祖认为是比喻为贤人之在下者;朱熹认为是比喻为神女之侍女;蒋骥认为是比喻为密妃诸人;戴震认为是比喻为侍女。等等。以上只是几个稍具典型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学品评者对《离骚》中同一美人或女的寓意的解释的不同,同一品评者对其中的不同语句的美人或女的寓意的解释也不相同。可见其复杂性之显著。
再看看以往的评论家对于香草寓意的解释。《离骚》中一共出现了十八种香草,主要有:蕙茝、菌桂、荃、江蓠、白芷、秋兰、木根、薛荔、芰荷、申椒、菊、芙蓉、石兰、杜衡等等。这些植物作为香草,后人对于它们在《离骚》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认为这里的众芳比喻为群贤,而蒋骥则认为是比喻为君。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独怀乎故宇。这里的芳草王逸认为是比喻为君,而林云铭以为是比喻为修洁之人,蒋骥认为是比喻为贤士。可见,不同的评论者对于众芳芳草各自的寓意理解是不同的。此外,对于《离骚》中同一香草的寓意也是因人而异。比如王逸、洪兴祖、朱熹等人解释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两句,认为蕙、菌桂是比喻为贤者,而《文选》五臣解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两句,认为菌桂是自比。又如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句和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句中的字的解释,王逸、朱熹、王夫之认为前两句中的字比喻为君,后两句中的字,《文选》五臣认为是喻忠臣或直臣。针对这样复杂各异的解释,正如刘怀荣教授所说的那样《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义功能,即香草、美人均有贤君、贤臣与自比的象征意义(宽泛地讲,自比可归入贤臣义中),而美人又可指介于君、臣之间的贤女、贤后。但具体行文中的香草或美人的象征意义究竟为哪一种,却是人言言殊,各评注者之间很难达成完全的共识,甚至连基本一致的标准也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具有丰富内涵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其实是很难简单地解释清楚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鉴于这个原因,我们不管是前面所分析的李商隐的诗也好,还是后面即将分析的宋词的代表作也好,似乎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明确说出其香草美人意象的具体含义,所以有待于我们共同地探讨来尽可能地接近作者原意。
此外,在《楚辞》、《离骚》那里,以及后来所形成的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比喻修辞手法。比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用白芷、秋兰的香草作为妆饰的材料;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用(椒、桂、蕙、芷)的香草来隐喻贤臣;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用种植香草(兰蕙、留夷、揭车、杜衡等)象征培养人才。
由此可见,这些美丽的香草都被人格化了,被赋予了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的不同品质。
美人则是用来以男女之爱象征君臣朋友之谊。这一手法亦由《楚辞》开创。用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来象征君臣际遇的状况,在封建时代做臣下的得到君主的赏识就像女子得到男人的喜爱一样,所以臣子思恋君主又像是在思恋美人,这被叫做有寄托。还有学者说这种美人之思中婉转地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的追求。后以思美人而不得比喻自己的不得志。比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此也可见香草美人的意象对于后世文人的创造影响之深。
以上我主要就是根据刘怀荣教授以及前人的论述对于香草美人意象的提出及其含义的分析,下面看一下在宋词中是怎样体现香草美人的意象的。
二、宋词中有关香草美人意象的词的整体创作情况
唐圭璋先生编撰的《全宋词》共收录了宋代词人1330余家的约20000首词,纵观这些宋词,我们从比兴寄托言情这个角度来看,宋词在运用香草美人意象时极具特点。正如清代沈祥龙所说的那样屈、宋之作曰词。香草美人,惊采绝艳,后世倚声家所由祖也。故词不得楚骚之意,非淫靡,即粗浅。也就是认为词从本质上来说是和《楚辞》与《离骚》一脉相承的,得楚骚之意的词作方为上乘。我们从宋词中大量的花草意象和美人意象也可以看出宋词在继承楚骚香草美人时的比兴寄托特点,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咏物词的情感化意味,使无知物变成了有情物。可以说在这类题材的词作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词人是以心观物,而不是停留于目观。词人不是站立在旁边对对象物进行观照,而是化入对象里面设身处地地体验、想象,把无生命、无情思的对象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去领悟,体察和表现。此外,从词的比兴发展角度来看,比兴手法在词作中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出词的创作比兴多于赋这一特点。正如沈祥龙《论词随笔》所说的那样: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又因为很多时候在一首词作中出现借景以引其情借物以喻其意同时运用的情况,所以可以说,词作中的比兴手法己经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词在形式上也非常有利于继承楚骚比兴传统。词大都采用的是婉转曲折的笔法,为了配合音乐的轻重缓急,词的句式富有长短变化,参差错落,起伏跌宕,更适宜表达婉转曲折的感情。在作法上,词是长短句,音节谐美,音乐性强,又因篇幅短,要求言简意丰,浑融蕴藉。故词体最适合于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可以造成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追寻已远的境界。可见,由于词体重婉曲深长的特性,进一步看出了词多用比兴的特点。下面具体来看一下香草美人在宋词中的体现。首先,分析一下香(花)草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通过前面的分析介绍,我们都知道屈原在《离骚》中是将花草之德人德相联系创作的,《离骚》中频繁使用的香草前面已作了介绍,如蕙茝、菌桂、荃、江篱、白芷、秋兰、薛荔、芰荷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人的高尚品德追求的象征,特别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以荷花莲叶来制作自己的衣和裳,显示出了本质的清出淤泥的内美。
在宋词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香草主要有芰荷、菊、荷花、兰花、蕙、芙蓉、薛荔等等。写荷的作品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名。)李清照的《浣溪沙》中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周紫芝的《鹧鸪天》中的荷气吹凉到枕边,薄纱如雾亦如烟。贺铸的《浣溪沙》中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贺铸的《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陆游的《好事近》中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张先的《定风波》中素藕抽条未放莲,晚蚕将茧不成眠。等等。所有这些词无不显示出词作者对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荷之德显而易见,用这种香草来比德在宋词中被进一步继承并发扬。此外,宋词中的象征物还有杨花、梅、蔷薇、柳、玉兰、桂花等等。词人把这些意象看作是其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所以可以看出这些香草不仅比德,更比人生了。特别是这个意象,它可以说是寄托词人人格理想最普遍、情感体验最深的意象。如李清照的《玉楼春》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尽显了梅花神韵。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己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借咏梅来悼念他的亡妾王朝云,称赞其如梅花般的玉骨”“冰肌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的出尘风度,特别是具有高情己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高洁品格,亦梅亦人。姜白石的《暗香》和《疏影》写尽了梅花情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来寄寓这样一种品格:甘于寂寞,历经风雨,不变的是操守,是精神,是品格,是香如故。花中有品,花中有德。
其次,看一下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从前面关于美人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离骚》中往往以痴情女子的怨艾表现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正是封建男女的地位关系,帝王是男,占有主动地位,臣子是女,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当屈原把士变成一个痴情女子的时候,一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模式产生了。可见痴情女子成了士大夫的代言人。如欧阳修的名作《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就写了相思怨别的女子。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中的美人寄托着词人高洁的情坏。正如吴熊和《唐宋词精选》所言: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行。正是在这清冷的幽独中,显示出了高洁脱俗的人格追求。
从以上所举的几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宋词在继承和发展楚骚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是相当纯熟的。下面笔者将以几首具体的词作来详细分析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三、以贺铸的《芳心苦》(有的版本叫做《踏莎行》)(杨柳回塘)、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首先来看一下贺铸的这首《芳心苦》(杨柳回塘)。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这是一首咏荷花的词,词人以荷花来抒发文外之意。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少女,借以寄寓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
词的起两句写出了荷花所在之地——回塘、别浦,这是一个绿柳环绕、鸳鸯游憩的池塘,应该说荷花所处大环境是优美的,但词人用杨柳、鸳鸯来陪衬荷花,使得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出荷花的幽独,所以可见荷花所处的这个回塘、别浦的位置之偏僻,是不易被人发现和爱慕的冷环境。同时这种衬托也为下文做好了伏笔。
第三句绿萍涨断莲舟路,主要是说由于水面的狭窄,池塘中很容易长满绿色的浮萍,连采莲的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莲舟路断,则荷花只能在回塘中自开自落,无人欣赏与采摘。句中的字和字,都用得真切形象,显现出池塘中绿萍四合、不见水面的情景。从更深一层来理解的话,这句词可以这样来看:这句词可以看作是荷花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古代文人常以花开当折来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而荷花大都长在水中央,一般由女子乘坐莲舟去采摘,但是水中浮萍太密,莲舟几乎无法行驶,导致荷花无人来采摘。可见,荷花之不见采是由于莲舟之不来,而莲舟之不来是由于绿萍之断路,用此来比喻词人自己之不见被重用是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是由于仕途有碍。这里词人是用非常委婉的笔法托喻出了自己不幸的仕途。
第四、五两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写出了荷花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不幸遭遇。从前面我们已经看出荷花所处的环境致使无人来采,但是理论上应该有能飞的蜂与蝶能飞过来吧。然而更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也不知荷花幽香与可爱,断然不来。无蜂蝶也可以看作是包含了过往游人在内的其他人的不出现,荷花于是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最后剩下莲子中心的苦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幽香在说明荷花高洁的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词人自己的品德,无蜂蝶可以理解为当权者没有看到自己的品德,对自己不欣赏的态度和事实。红衣脱尽芳心苦则显示出了词人的寂寞处境和芳华零落的悲苦心情。这里词人通过写荷花从盛开到凋败转而表达出了自己有才德却不被重用,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最后默默地死去的凄凉境况。这里词人将咏物、拟人、托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给合了词人的处境命运。
词的下片的前两句直接写景,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浦口的水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像是在迎接晚潮;流动的云彩,似乎还带着雨意,偶尔有几滴溅落在荷塘上。这是描绘夏秋之间傍晚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象,在暮色苍茫中带有郁闷的色彩,形象地烘托了红衣脱尽的荷花黯淡苦闷的心境。同时更深层次地暗示了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遭遇了太多的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似与骚人语一句,表面上看去是荷花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满怀感情地向骚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与心境。这一句是从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引申、生发而成,骚人指屈原,推而广之,可指一切怜爱荷花的诗人墨客。这一字,可以看出荷花之语是想象中的事情,并非真事。但正是这一举动却显示出了它的幽洁高雅,以此来象征词人自己的高尚情操。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可以看作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更深层次来说又可以看作是词人自己道出了心中的悲哀与苦闷。这里的嫁春风一语出自李贺的《南园》嫁与东风不用媒。而这里是词人直接饮用了韩偓的《寄恨》中莲花不肯嫁春风一句。因为大多数的花都是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是在夏日开放,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了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的个性和荷花那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表面上是写出了荷花的身份,其实是词人在写自己的身份。然而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无端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也反映出了词人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这其中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之意又隐含为命运所捉弄的暖叹,恨、悔、怨、暖,各种感情交融在一起,内涵显得更加丰富。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里词人将荷花、美人与词人自己融合在了一起,使咏物、拟人和自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词人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际命运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在出处问题上的严肃不苟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这种感情,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
我们从前面的第一节可以知道,古代文人习惯于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出处之节,以美女之不肯轻易嫁人来比贤士不肯随便出仕,所以有时也往往以美女因择夫过严而迟迟不能结婚以致耽误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来比贤士因择君、择官过严而迟迟不能任职以致耽误了建立功业的机会的痛苦。在这首词中,词人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充分体现了楚骚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特点。
第二,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中国文学史中,曾有无数的诗人词客题咏过梅花,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具体到宋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之所以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来解读,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咏梅的佳作,但是透过词的表面意思,两首词又分别不同地寄托了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是作者被贬到惠州,(今属广东)以后,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间的作品。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宋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和王懋的《野客丛书》都认为该词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到岭南惠州的侍妾王朝云所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人品的化身。通过词意也确实可以看出悼亡之意。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古代广东沿海是瘴气很重的地方),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就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么凤在岭南名叫倒挂子,属岭南珍禽,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以上数句,传神般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词的下阕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一句说明岭南的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容貌。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词人面对着这种美景,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词人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己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一样做同一类的梦了。这里的梨花梨花云”, “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句中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悼亡词借咏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给合到朝云身上来。我们从东坡的另一首词中可以看出朝云的容貌之美丽。他在《殢人娇赠朝云》一词中说到:朱唇筋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可见朝云的美丽容貌。当东坡南贬时,只有她不畏瘴疠,跟随着万里投荒,可见她不仅有美丽的容貌,更有美丽的心灵。上阕前两句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表面上是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实际上也是在写朝云。使得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词,言近旨远,给人以无限深思的余地。词人紧紧地把握住岭南梅花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多方面烘托出它的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单就写花来说就己经到了绝妙的境地,更妙的是这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同时也是词人的爱妾朝云的形象,把比兴的表现手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两句,点名了主题,凄然伤怀之情,溢于言外。岭南的梅花在这首词中获得了永久的生命,朝云也随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两种生命在这首小词中均获得了永生,使得这首词不愧为咏物词中极品。
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表面上也是在咏梅,而实质上是借咏梅来寓志,它意在言外,词人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可见这首词在主题上与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是截然不同的。
词的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作为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的梅花,如今竟然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际绝少、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了。所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梅花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也无人来欣赏。寂寞开无主一句,词人在这里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的景物之中了。紧接着写到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之时,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只有独自愁来显示出自己的凄凉,这里与上一句的寂寞相呼应。而且,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特别是更著这两个字,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但是,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它还是开放了,可见梅花的坚强性格。这里,词人在写时,是将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叠加在一起,共同烘托出了愁的境界。正如况周颐所说的那样: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也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达到了情景交汇的效果。
下阕,主要是抒情,词人托梅寄志。梅花在百花中开得最早,但是它却无意苦争春。特别是这个字,更是说出了群芳抵死拼命争春的惨剧,这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从词中可以看出,梅花并不是有意要去相争,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这里词人将写人与写物交织在了一起。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草木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实际上是在暗喻人事。特别是字,更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也表现出了陆游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这一处可以看作是梅花的第一种美德,写出了梅花与世无争的坦荡胸怀。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出了梅花的第二种品德,即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用梅花悲惨的命运铺垫了这首词的最高词境——“香如故。这里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当时词人自己的处境,当时词人正因为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他以群花来比喻当时官场中的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纵观整首词,词人熟练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借饱受摧残却花粉犹香的梅花来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却绝不媚俗的忠贞。表达了词人自己虽九死犹未悔
的自尊、自爱与自律和至死不渝的追求。
第三,来分析一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的美景来比喻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光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众里寻她千百度”: (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己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
从整体上来说,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他认为本词有寄托。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正是借那人,即那位女子的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孤高自赏,来表明词人自己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闲居的生活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情怀。整首词以这样冷清的境界作对比,和先前热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造成境界上强烈反差神话词境的同时,更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这首词在比兴的运用上,很有其独到之处。前人运用比兴,多是在抒情之中,或者记叙描写之中,以词的某一部分为兴辞。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作者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当时他正在贬谪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然是有寓意的,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表现了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句词中的,暗喻着人生的升沉、坎坷,己经超出了自然雨的含义。但这还只是取全篇中的一部分作为比兴的寄托物。《青玉案元夕》则是以整首词所构成的完整形象来暗含作者的寄托,从元夕盛况的描写,到那人的出现,句句写的是元夕寻人,形象本身是很完整的。作者从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举草木鸟兽以见义(孔颖达《毛诗正义》)是自《诗经》以来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辛弃疾以前的词人,多是举自然景物以见义,如上面所举的苏词,就是以烟雨见义。而《青玉案元夕》写的则是元夕之夜寻觅情人的事情,这里也许受了屈原寻宓妃佚女的影响,不过,却从屈原的神游世界,降落到了人世间。辛弃疾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件平常小事的描写,创造出涵盖万有(翁方纲《神韵论》)的境界,不仅扩大了比兴的范围,而且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在《青玉案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青玉案元夕》词涵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这首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结语
以上通过举例对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的分析,可以看出楚骚的比兴寄托手法在后代的文人创作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包括在词的形式上。宋词对这种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得宋词的艺术生命力更加强盛。后来的常州词派更是把这一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此外,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这一手法还进一步深化了词境,使得宋词的艺术水平更高一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9afd27bed5b9f3f90f1ca2.html

《简论“香草美人”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