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发布时间:2020-01-07 15:1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点面结合等。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 1B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错误,诗句犬上阶眠知地湿的意思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此时的小狗已经爬起,没有在睡觉。B错误。故选B

2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故答案为:⑴B

⑵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    这首词上片中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首词上片中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追逐 “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温诗中的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温诗中的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

【注释】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A. 无锡                                     B. 镇江                                     C. 南京                                     D. 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3)颈联是实写。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叙事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⑴B⑵B

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时积累。 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知京口在今天的镇江。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附诗歌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写色彩鲜明,“”“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D

⑵“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病来,病愈之后。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 1C

2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分析】(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快哉一词相合错。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故选C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黄花秋容晚节。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 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    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2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暮春厌倦仕途  思念故园

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

【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 1B

2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故选B。(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的欣喜与向往。据此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答内容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内容,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蓬松。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戍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欣喜与向往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B

2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B

2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注】《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 1B

2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D

2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分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cdb4c0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9.html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