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发布时间:2019-04-05 10:57: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穆斯林的葬礼》内容介绍及读后感两篇

一、内容介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信仰伊斯兰教的奇珍斋主人梁亦清为江远斋老板蒲寿昌雕制玉作《郑和航海图》,却功败垂成,命丧当场。梁家母女三人(白氏、梁君璧、梁冰玉)也被蒲寿昌逼迫赔偿,生活陷入绝境。梁亦清的徒弟韩子奇为了复仇毅然投到蒲寿昌门下,完成了师傅遗愿《郑和航海图》的玉作,并结识了英国玉器商人沙蒙·亨特。三年后,韩子奇还完债重返奇珍斋娶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为妻。韩子奇苦心经营十年,奇珍斋名冠京城玉器行。韩子奇从一个警察侦缉队长手中购得了当年号称玉魔的遗宅———“博雅宅,也像当年的玉魔一样醉心于寻访天下美玉,研究赏玩,其收藏极为丰厚。韩子奇32岁才得子,取名韩天星。为了庆祝天星满百天,韩子奇举办了一个览玉盛会,名震京城玉器行业,不仅博得玉王之美誉,而且彻底压倒了汇远斋老板蒲寿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自己收藏的宝玉,韩子奇带着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小姨子梁冰玉随沙蒙·亨特来到英国避难。而妻子梁君璧因恋家未能同去英国。在异国他乡,韩子奇与梁冰玉产生了爱情,私下结为夫妇,并生下一个女儿,取名韩新月。抗日战争结束,他们带着女儿回到了北京,回到博雅斋。梁冰玉不堪忍受姐姐梁君璧的羞辱,将不满3岁的女儿韩新月留在家中,又一个人远走异乡。

    解放后,韩子奇成了国家干部,还一直珍藏着他那批宝玉,别人却以为他在解放前就已破产了。此时,韩新月已经长大并且考上了北京大学,喜欢上他的班主任楚雁潮。韩新月纯洁美好的心灵、含蓄忧郁的气质也强烈地吸引着楚雁潮。他们互相倾慕,彼此相爱了。一次意外晕倒,新月被诊断得了一种致命的疾病———急性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期间,楚雁潮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韩新月,并向她吐露了深藏在心中许久的爱情,新月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从此,两颗炙热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楚雁潮的爱极大鼓舞了韩新月战胜病魔的信心,病情稳定后,新月出院参加了哥哥韩天星和好朋友陈淑彦的婚礼。韩子奇的太太,新月的现在妈妈梁君璧以楚雁潮不是穆斯林为由,力图阻止他和韩新月的爱情。妈妈梁君璧多年以来的冷酷、残忍、绝情使韩新月产生了怀疑,新月在对父亲韩子奇质问后得知自己并不是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并亲眼看到了亲生母亲梁冰玉离家时留给自己的一封信。

    韩新月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旧病复发,被送进了急救室。在楚雁潮急急奔向医院的路上,在飞雪漫天的清晨,新月没有等到她的老师恋人楚雁潮来到身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革开始了,韩家被红卫兵查抄,韩子奇珍藏的那批宝玉也难逃厄运。把自己的收藏视为命根子的韩子奇病倒了,在痛苦与忏悔中,他想起了师傅梁亦清,想起了他深爱的依然飘零他乡的梁冰玉,想起了比他早走一步的女儿韩新月。临终之际,在主的面前韩子奇终于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是一个汉人,并不是一个穆斯林。

    1979年夏天,在国外漂泊了33年的梁冰玉回到了北京博雅宅,她再没有见到朝思暮想的丈夫和女儿。阴历六月初五,是女儿韩新月的生日,在新月的坟前梁冰玉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楚雁潮)久久地伫立在一颗树旁,脸色沉郁,神情凄楚。

作者小传
  霍达,女,回族,北京人,1945年11月26日生。当代作家、电影剧作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霍达生于珠玉世家,有含英咀华之好,并雕章琢句之癖。幼读书,偏爱太史公、曹大家之春秋笔。及长,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探古寻源,尤工秦史。却又不以史家自居,而以史为文。

霍达之作,题材包括历史与现实,体裁涉猎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话剧剧本、散文,迄今已发表300万字,为海内外文坛所瞩目。其中《红尘》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万家忧乐》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鹊桥仙》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我不是猎人》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此外,代表作尚有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和电影、话剧剧本《秦皇父子》等。作品沉雄浑厚,凝炼典雅,兼具阳刚阴柔之美;构思精巧,立意深邃,独创亦史亦文之风。

二、《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两篇

生命的哀歌读《穆斯林的葬礼》

是在无意之间看到的一本书,是在无意之间体味到的悲哀。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所深深吸引。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最终归结到了一起,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见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为谁而息?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仍在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是非常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却由此而来。我在韩子奇说要投向仇人的时候就闻见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流泪了。从头到尾,我捧着书,我一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这样被一本书感动了。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在我看来她既然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又为何会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现我读完之后绝对做不到豁然放开。这样的一本书,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 我一直记着那段描述,有时我在许多地方找到类似的语段,就如余华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就像一位秃顶老人的荒凉,昔日散发着蓬勃绿色的山村和鸟鸣一起销声匿迹了,粗糙的泥土,在阳光下闪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的远处让我的父辈们看得心里发虚。”是啊,许多事情已经过去,再找回来的不过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鸣出的绝唱罢了。《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是想哭的冲动和无限的感动。读罢之余,我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就可以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礼》,它唯一可以教会我们的,就是那一份纯真的感动。

  哀歌为谁而唱?

  哀歌为你我而鸣!

心灵的史诗   绝美的回唱
                                    ――读《穆斯林的葬礼》   

上大学时,在室友的强力推荐下看了这本书,也是在无意间体味到的悲哀。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所深深吸引。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通篇人物比较喜欢的是竟然是梁冰玉。很喜欢她敢作敢当,一开始敢贸然跟着奇哥哥逃到英国,然后可以摆脱心理障爱勇敢的主动追求爱情,后来终于认识到韩子奇的软弱和家人的冷酷无情时也可以毅然放下一切,独自远走他乡!我觉得她是所有人物中最独立,最坚强,最有尊严的一个人。   

  她说――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

 在和韩子奇交锋的那一段,她的心理活动和言语给我很深的印象:

    ―― 不必说了,过去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只想告诉你:我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既不是你的、更不是君璧的附属品,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摆布的旗子!女人也有尊严,女人也有人格,女人不是男人钱袋里的钞票,可以随意取,随意花;女人不是男人身上的衣裳,想穿就穿,想脱就脱,不用了还可以存在箱子里!……我不能为了让你在这个家庭、在这个社会像“人”而不把我自己当人!…… 十年了,我怎么没有认识你?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是多么艰难?……   

梁冰玉不再流泪,没有泪水的眼睛更加清亮了;她不再痛苦,痛苦都已经过去了。十年认识了一个人,三十年懂得了人生,这不也是付出的岁月换取的收获吗?她比过去更聪明了一些了,她不再糊涂了!  
  纵然我对她不是全盘的喜欢,但是她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强烈的尊严深深的打动了我。   

  还有,对于新月的一句话还是觉得颇有感触:人与人是平等的。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回回而自认为低人一等,她坚信人都是同样高贵的,没有等级。同样的感觉,在与一个回回的谈话中体现了,当我们说到他的民族时,我时刻都能感受到他在捍卫自己的民族,没有丝毫的不敬。她坚信:也许,有些人注定一生苦难。但是,奋斗与自强,始终会赢得尊敬和爱慕的。

  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引用诗歌、书信和伊斯兰经文,并用极具感情、极富诗意的语言加以连接,融合交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咏叹、一首引人深思的生命绝唱。当以“玉”和“月”贯穿全文的两根红线最终交织的那一刹那,一切都真相大白,韩新月走向了死亡。在这之前,作者已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与铺陈,然后到了最后一刻,却突然变得如此的简洁,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音希声。读者甚至作者自己,心中积聚了许久的情感,突然间如排山倒海般奔涌而出,摧肝裂胆、痛彻心扉。眼泪,早已止不住的滚滚而下。情感、道德乃至人生观,就在这样的感情迸发中,得到了一次的净化与升华。轻轻地合上书,心底依旧不胜唏嘘。

  《穆斯林的葬礼》给人留下的,是想哭的冲动和无限的感动。读罢之余,我对自己说: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就可以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礼》,它唯一可以教会我们的,就是那一份纯真的感动。   

  最后,以霍达在书中引用的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诗作尾: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      

              守法、守礼、道貌岸然,      

              它除了利益,什么都看不见,     

              永远为思想铸下铁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f407f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c.html

《穆斯林的葬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