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发布时间:2011-12-07 10:14: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魏晋南北朝史

一、参考文献

(一)古籍

1.《三国志》与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1982年。

参见教材第383页有关介绍。历代学者对《三国志》进行考订、研究的有关著作,基本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研究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可以参考(清)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历代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考订、研究著作,基本收录于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晋书》 中华书局,1974年。历代学者对《晋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为补《表》、《志》,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

3.《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书》 中华书局,1974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5.《南齐书》 中华书局,1972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6.《梁书》 中华书局,1973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7.《陈书》 中华书局,1987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8.《南史》 中华书局,1974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9.《北史》 中华书局,1975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0.《魏书》 中华书局,1974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1.《北齐书》 中华书局,1972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2.《周书》 中华书局,1971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3.《隋书》 中华书局,1973年。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隋唐五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4.《建康实录》 (唐)许嵩撰,中华书局,1986年。

15.《十六国春秋》 (清)汤球辑补,商务印书馆,1958年。

16.《荆楚岁时记》 南朝宗懔著,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1999年。

17.《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8.《洛阳伽蓝记》 参见教材第384页第三自然节有关介绍。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9.《颜氏家训》 隋颜之推撰,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20.《抱朴子》 东晋葛洪撰。分内篇、外篇,内篇主要记载道家神仙方药鬼怪养生延年之说,外篇主要保存了三国吴、两晋时期思想文化、社会资料。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1997年。

21.《齐民要术》 参见教材第388389页有关介绍。

(二)考古资料

1.墓葬

数量众多,参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2.简牍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建筑工人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走马楼街发现一批古井,考古工作者在随后的清理过程中在编号为J22中出土简牍10万余片。出土简牍按照质地和形制大致可以分为大木简、木牍、竹简、木楬(jie),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嘉禾(三国吴孙权年号,232238年)吏民田家莂(佃田租税券书)、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签牌、缴纳各种赋税与出入仓库(关邸阁)的簿籍等。这批竹简引起了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出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著。主要有《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文物出版社,1999年;《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考证》,《文物》1999年第5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新探》,《文物》1999年第9期;高敏在《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5期)、《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文物》2000年第10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发表了王素、罗新等人撰写的研究论文;这批简的主要内容有:

①大木简

嘉禾吏民田家莂:嘉禾四年(235)、五年长沙临湘乡丘佃户缴纳米、钱、布的券书,“别”、“莂”、“萆(bei)”都是指将一式两份或三份的券书剖开的意思。《释名·释书契》:“莂,别也,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 “别”、“莂”存在区别:它们指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券书。在“标题简”中,“别”可能是指竹简,是小吏百姓分别缴纳租米、税米、布匹、钱的券书;“莂”则特指“都莂”,是将分别记载缴纳米、布匹、钱这三种竹别券书汇总在一起制成的合同券书,质材使用较为经久耐用的衫木。“都莂”书写内容是首先书写佃户的基本情况、租佃的土地的旱熟数目以及缴纳的米的情况,如果缴的米有租米、税米的区别,而且不是一次同时缴纳,要分成两笔进行统计,但书写时可能一同写入;其次记录缴纳的布匹的情况;再次书写缴纳的钱的情况;最后是田户曹史校对核实之后的署名。2141枚,形制比较特别。一般简长约50cm,宽约34cm,厚约05cm,但《田家莂》券书最长的是562cm,最短的是422cm,最宽的55cm,最窄者12cm,最厚者15cm,最薄者01cm,每简文字少者十余字,多者达270余字。

②木牍:官文书

A 司法文书:研究孙吴法律制度的珍贵材料。

B 举荐版:是当时推荐人才的文书;《三国志》记载孙吴官吏选举方式有官吏与州郡举荐等。

C 案查文书:基层官吏按照上级的指示对某些人、事进行调查后写的报告类文书。

③竹简

A 黄籍:户口簿籍。《太平御览》卷606引《晋令》曰:“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走马楼竹简各种户口簿籍长度皆符合吴尺一尺二寸之制。户籍是按照平民与小吏居住的乡里合在一起登记造册的,户籍记载户主及妻子、儿女、姓名、年龄、疾病伤残等情况,奴婢附于户下,记录其名字、身高等情况。还有一种簿籍除了记载家庭中的基本情况内外,还在末尾记载应征缴的口算钱份额、疾病伤残与复除情况。

B 缴纳各种赋税的券书编联而成的簿籍:这种券书一式两份,左券顶端冠以“出”字,右券冠以“入”字,左券由缴纳者保存作为凭证,右券由官府编联成册保存。据统计,这批竹简包括了征收钱、布、米、豆、皮等物品,其名目种类之繁多,闻所未闻。略举数例:征收的钱中有户税钱、口算钱、具钱、寿钱、枪钱、酒租钱、米租钱、市租钱等;米有税中白米、税连年米、旧米、熟米、盐米、杂米等;皮有调鹿皮、羊皮、水牛皮等。

C 官府调查统计的簿籍:按户征收钱物的簿籍、调查居住乡间的州郡县吏家属状况的簿籍。

这批竹简为研究三国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租调、户籍、司法、职官等问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3.墓志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三)近现代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论著

1.著作

[]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63年;《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三国两晋南北朝(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荷兰] 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

[]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2.论文

许抗生:《略论魏晋玄学》,《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刘玉林:《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童超:《近年来关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讨论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7期;《论西晋土地、田赋、劳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特点》,《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苏)伊留舍奇金:《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社会等级结构和阶级结构》,《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2期。

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安群:《十年来国内门阀世族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2期。

汤用彤:《汉魏学术变迁与魏晋玄学的产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杨泓:《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6期。

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祝总斌:《略论晋律之“儒家化”》,《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

黄烈:《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黎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对复客制与世袭领兵制的再探讨》,《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刘驰:《从崔、卢二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

周绍贤:《魏晋玄学风盛是否对儒学有影响》,《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武建国:《论均田制土地授受方式:兼论均田制实施范围》,《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曹永年:《早期拓拔鲜卑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的建立》,《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曹文柱:《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周国林:《西晋田租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0期。

刘汉东:《魏晋南北朝文化:历史与传统的转折》,《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谢重光:《晋唐寺院的商业和借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杨光辉:《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王晓毅:《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陈长琦:《魏晋南朝的资品与官品》,《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梁满仓:《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2期。

张旭华:《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魏晋时期的上品与起家官品》,《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马植杰:《论曹魏屯田制的创始时间及有关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高敏:《再论关于曹魏屯田制的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北魏三长制与均田制的实行年代问题辨析》,《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试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胡宝国:《对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的再探讨》,《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日)谷川道雄:《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56期。

(美)司各特·皮尔斯:《近十五年来西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9期。

刘安志:《建国以来关于西晋占田课田制的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

侯旭东:《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吴廷缪:《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范家伟:《复肉刑议与汉魏思想之转变》,《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1期。

栾贵川:《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新论》,《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景有泉:《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5期;《近年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8期。

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严耀中:《魏晋南北朝时的占卜谶言与佛教》,《史林》2000年第4期。

田昌五:《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兼评陈寅恪的士族说》,《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张兴成:《西晋王国职官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李书吉:《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性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卿:《〈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性质与内容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周双林:《二十世纪利用碑铭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4期。

陶新华:《论魏晋南朝地方政权的军事化》,《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张齐明:《〈改葬崇宪太后诏〉与六朝皇室风水信仰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张荣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杨际平:《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调”:兼谈户调制的起源》,《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李伯重:《东晋南朝江东的文化融合》,《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刘昭瑞:《“老鬼”与南北朝时期老子的神化》,《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张荣强:《长沙东牌楼东汉“户籍简”补说》,《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阎步克:《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高敏:《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所见孙吴的屯田制度》,《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二、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 ★门阀制度 曹魏屯田制 ★西晋占田制 八王之乱 元嘉之治

检籍 太康之治 侯景之乱★寒人掌机要 ★侨立郡县 太武灭佛 宗主督护

★三长制 ★府兵制 ★北魏均田制 周武帝灭佛 ★玄学 范缜  《神灭论》

《抱朴子》 陶弘景 寇谦之 《水经注》 骈文 《文心雕龙》 《齐民要术》

法显

(二)问答题

1、三国为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而采取的经济、政治措施。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形成、鼎盛、衰落过程。

3、西晋统一后采取的经济、政治措施。

4、后赵、前秦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实施的措施。

5、东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6、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的历程。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与意义。

8、北齐、北周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

10、结合相关史实,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24ce2bb4daa58da0114a0e.html

《魏晋南北朝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