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古代文论的第三次网上视频活动。内容是讲宋元明清及近代文论重点难点问题。
1.应该怎样理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并且说愈穷则愈工穷者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思想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如何理解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从他对一些作家、作品的批评看,她认为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因而她反对以诗的粗疏格律破坏词的音乐美。
3.简述严羽对宋诗学古的批评。
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他批评苏轼学韩愈,时流于议论,涉于理路;黄庭坚、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失于逞才斗奇;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批评了这些倾向,主张要有(审美判断力)方可言辨,方可分出前人诗歌的高下,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张主要要学习汉、魏、晋、盛唐之诗,在熟参各家高手之作后,逐渐悟入,从而掌握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4.结合严羽对孟浩然诗和韩愈诗的比较,谈谈你怎样理解严羽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提出了妙悟说。 2)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妙悟说。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3)从严羽对孟浩然和韩愈诗歌的比较看,他的所谓妙悟就是诗人对诗歌即兴生情,即情命笔的一种创作才能,这种才能来自于诗人的对诗歌创作的的本领,与诗人的学力无关。孟浩然因为得高深,而韩愈则常常靠学问、才学写诗,得浅,所以孟诗远高于韩诗。
5.怎样理解严羽的 兴趣说?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提出了兴趣说。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 兴趣这种审美特征。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之中;反之,直接说理、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4兴趣在古典诗论里的发展,它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直接的关系,都是指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6.怎样理解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说。 所谓别材就是说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别的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是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他说孟浩然诗高出韩愈诗,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一个最显豁的注脚。
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是指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审美趣味。这种便是兴趣、兴致,就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就是盛唐诗歌所在多有的理在其中、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理性、议论。
严羽以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不良倾向,其理论基础就是妙悟兴趣 7.简述严羽诗论对后代有巨大影响。
严羽诗论对后代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以禅喻诗,开了后世诗论以禅喻诗的先声,后世许多诗论家都有以禅喻诗的论述;其次,他的兴趣说继承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说,影响了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另外,他的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论述,是对古代诗歌的总结,但又没有严格的内涵界定,给后人造成了自由发挥的
余地。这一方面有益于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探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后代诗论里复古思想的蔓廷。
8.什么是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的提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对后世有何影响? 1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2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并且认为,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3)李贽生活的明代后期正是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盛行的时候,复古派强调复古模拟,不能表达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李贽提倡童心正与复古派的理论观点相对立,起到了反对复古模拟风气的作用。
4)李贽的童心说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也间接地影响了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9.试析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内涵。
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看法见于他的《序小修诗》。他大声疾呼的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性灵说。
明代弘治、嘉靖年间,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提出了复古的诗文主张,整个文坛笼罩着剿袭摹拟的风气,袁宏道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出性灵说与之相抗的。
袁宏道的所谓性灵就是真性情、真感情,亦即李贽的所谓童心、真心。袁宏道认为,诗歌应当从自己的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不应当剿袭、摹拟古人成规、格套。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袁宏道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对后来袁枚、王国维等人的诗歌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10.试析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的比较及其意义。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

在这种比较中,金圣叹肯定了小说作品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理论。 11.简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观点?
金圣叹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他还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物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他举了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阮小二、焦挺等都属于粗卤型人物的不同之处为例以证明之。就是说,《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在个性中具有共性,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12.请简要分析王夫之的现量说。
因明学中,现量是指离开名义种类概念,不离开事物个别形态的知觉经验。王夫之在其研究佛教唯识宗的著作《相宗络索》中这样解释现量:现量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王夫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诗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中说的即兴。其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简而言之,似乎可以这样说: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13.什么是王土禛的神韵说?
神韵一词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评价,指的是人的风神韵致,后被引入诗论,大体上指自然神到,风神飘逸的一种诗歌境界。王土禛继承前人的诗论和画论思想,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诗的艺术传统,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土禛神韵说的内涵:(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
而又不可捉摸。(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 14.王士禛引用王维画雪中芭蕉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样的理论问题?
王士禛说: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带经堂诗话》卷三录自《池北偶谈》)可见他引用王维画雪中芭蕉事只是说明古人诗画创作中兴会神到的艺术境界。所谓兴会神到,就是说诗人、画家在创作时感情抒发中突然涌现在胸中的意象、物象世界。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感情服务,完全可能突破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突破现实自然的真实。自然界可能没有雪中的芭蕉,王维在创作中为了抒发某种感情,兴会而神到,雪中芭蕉就是自然的、合理的、不可取代的意象。这也是王士禛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神韵说的一种体现。 15.试简析王士禛的妙悟
能够创作出具有神韵之境的作品,王士禛称之为妙悟在他看来是把握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妙悟之境是王土禛诗学被认为是最高的境界,达到了妙悟之境就是创作达到了自由境界。 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创作一般都要经过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在必然王国阶段,创作主体(作者)常要依旁前人的法则,而一旦妙悟,进入自由王国,主体就把握了艺术的真谛,就不必依旁古人,可以自由创作,而又无比地符合艺术规律,这就是诗歌创作的化境。王士禛的所谓妙悟,就是指诗歌创作进入自由王国的化境
达到了妙悟的化境,主体就无需有意安排创作过程,而要靠兴会兴会指的是主体的性情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之下产生的灵感,所谓偶然欲书忽自有之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每有制作,伫兴而就,创作完全是偶然的触发,不必作刻意的安排了。 16.什么是沈德潜的格调说?
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主张从格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到沈德潜则提出了格调说。什么是他的格调呢?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但沈德潜在体裁和音节外,又主张蕴藉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他的格调还应该包含有益于教化的内容因素。 17.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18.请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的境界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从以上引文,可见他强调”“二者之重要。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9.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人间词话》有具体的说明,有以下几点:(1 “境界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 (2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3 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界说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意义:(1)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2)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 20.简析王国维的不隔的理论观点:

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一个内容,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还提出了不隔的观点,主张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应该不隔
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21.什么是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王国维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3f8e3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9.html

《同学们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