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95577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TM影像特征
摘要:川东褶皱带所在地区构造在TM影像上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本次构造解释以Landsat7TM为数据源,选择相关系数最小的TM7TM4TM1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进一步印证了川东褶皱带的“侏罗山”式褶皱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影像观察,对褶皱带所处地区的断裂构造及河流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了相关的地质现象。 关键词:川东褶皱带;TM影像;断裂;河流;
1 川东平行褶皱带的地质背景
川东褶皱带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西接四川盆地,东邻雪峰隆起带,北侧为秦岭造山带,向南延伸到滇黔桂交界区。该构造带宽约400km,长约600Km。整体上为北北东—北东向延伸、向北西凸出的由一系列背斜带和复向斜带相间而成弧形构造带。
1 川东褶皱带构造地质简图(引自胡召齐,等,2009
自西而东分为:万县复向斜带、方斗山高陡背斜带、石柱复向斜带、齐岳山高陡背斜带、利川复向斜带、中央背斜带、花果坪复向斜带、宜都—鹤峰背斜带、桑植—石门复向斜带9个构造单元(图1。其中前三者属上扬子川东褶皱带,其背斜带狭窄,由二叠系—三叠系
梳状高陡背斜组成,两翼发育走向近于平行的逆掩断层带,断层下盘存在较多的各式背斜、断鼻和断块等潜伏构造,其结构极为复杂复向斜则宽缓,核部为侏罗系—中三叠统巴东组,局部构造呈NE向斜列式展布,其构造样式较为简单;中间3个属中扬子湘鄂西褶皱带,其背斜带由震旦系—奥陶系构成宽大的高陡背斜,复向斜宽阔低缓,主要由二叠系—三叠系组成,局部构造多仍呈NE向斜列展布;后三者属中扬子湘西褶皱带,其背斜带较宽,多出露震旦系或基底岩石,向斜带则较窄,主要由二叠系—三叠系组成。
2 川东褶皱带构造地质剖面图(引自胡召齐,等,2009
“侏罗山式”褶皱是该区域变形构造样式的典型特征。齐岳山断裂带以西的隔档式褶皱,其褶皱构造样式的特点是向斜宽、背斜窄,向斜和背斜主要呈现为具有平底或平顶的箱状褶皱,一般向斜中心为侏罗系,而背斜核部大多数出露下一中三叠统,仅华蓥山中段背斜核部出露了下古生界地层;齐岳山断裂带以东的隔槽式褶皱带,其卷入地层主要为海相盖层,现为背斜宽、向斜窄的特征,各个背斜与向斜也以箱状褶皱为主。背斜核部多出露南华系一奥陶系,而向斜核部主要为中一下三叠统。一般认为西带隔档式褶皱主要受志留系滑脱层控制,而东带隔槽式褶皱则受海相盖层与变质基底之间的滑脱层。
由于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遂宁组(J3s(川东带向斜的核部),而白垩系不整合覆于其上,并零星分布于区内的小型断陷盆地中。这一主体构造格架形成于燕山期,且从东向西卷入的最新地层有由老变新的趋势(桑植—石门复向斜带最新地层为巴东组T2b,说明这一构造运动是由东向西逐渐发展的。
从区域构造演化上看,晋宁运动以后,本区作为扬子地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基底基本固结,并开始接受盖层沉积,此后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本区在海域沉积阶段始终是以持续下沉为主导的拗陷型台地。印支—燕山运动在区内的表现极为强烈,其中印支运动结束了区内持续海相沉积的历史,而燕山运动形成了区内主体的构造格架。[1-3] 2 数据与方法
研究区的遥感数据采用LANDSAT-7SLC-on卫星数字产品1999-2003影像轨道编号path=127row=39获取日期为2001312日。陆地资源5号卫星的数据格式为EOSAT FAST FORMAT,其已经过系统校正。
川东褶皱带TM影像由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1)该地区地区光照充足,无大面积云雾遮挡,影像清晰度很高,这为运用遥感影像进行地质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2所处区域小部分地区地表基本没有或少有植被覆盖,但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较广,这为我们在运用遥感图像来直接地探测岩石组等地质信息带来一定影响;3)川东褶皱带地区所包含的区域除弧型隆起外,大部分较为平坦,地形阴影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干扰较小。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将川东褶皱带的TM影像进行彩色合成。
图像彩色合成是将影像中若干个波段进行组合,以达到能够充分将不同地物特征更明显表现出来的目的。TM影像数据具有8波段(7个多光谱波段及一个全色波段,即波段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6bc17901f69e3143329471.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