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2-06-03 20:45: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代边塞诗赏析

摘要:边塞诗派形成于盛唐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内容丰富,其中有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有边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边塞和中土各类人物的交往和情感沟通。其创作主题有边塞生活的经历,也有身居中土的体验感受。古代边塞距离京师遥远,那里荒芜人烟,但又奇异无比,这使得边塞诗的艺术世界更加别开生面,丰富多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诗可谓诗派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高适

唐朝于618年有李渊建立,经过其子李世明也就是唐太宗的治理后,渐渐走向强盛。唐朝继承了北朝的历史积淀,许多文人文武兼备,具有比较全面的才能。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使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同时,它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早在边塞诗派成型以前,一些初唐文人已经创造出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主要有骆宾王,陈子昂等。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他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在同时期文人中,骆宾王的边塞诗最多,是唐代第一位有较大成就的边塞诗人。骆宾王多次投身边塞。在他从军之前,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但屡屡不得志。年近半百,一起西域充军改变了骆宾王的人生轨迹,为他实现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一首《咏怀古意上裴侍郎》,道出了他的心声,诗的前半部分追述自己宦官浮沉的经历及感慨,后半部分描写边塞的军旅生活,表白自己的心志。

骆宾王在边塞虽然以建功立业激励自己,但他对故土京师的怀念却无法割舍,不时出现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的结尾写道:“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之心断绝,夜夜泣胡笳。”这几句诗是他盼归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把自己比作顺水漂泊,居无定所的木梗,因不能返回故土而无比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思乡之情日益强烈,尤其是看到同事还乡而自己仍然滞留边塞,更加感慨万千。诗人诗歌的选材上往往取景于黄昏或夜晚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使得他的边塞诗弥漫着苍茫的气氛,给人以迷离之感。

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集大成之是陈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梓州谢洪(今属四川)人。他曾前后两次随军出塞,每次都有诗篇流传下来。和骆宾王相比,陈子昂的同类作品有更大的思想深度和深为深刻的内容。骆宾王主要从个人角度创作,而陈子昂主要从国家命运着眼,经常借古讽今。从骆宾王到陈子昂,初唐边塞诗大大地发展丰富了,虽然还未形成独立流派,但已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盛唐时期出现了一批边塞诗人,唐代边塞诗派正式形成,他们为盛唐诗坛增添了不少光彩。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主要有高适、岑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人。高适多次投身边塞,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广为流传的有《塞上》、《营州歌》、《蓟门(五首)》、《自蓟北归》等。“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这是《蓟门(五首)》其一。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老军不被将军重视,无由建功的哀痛。头发都熬白了依旧飘零塞外,悲苦万分。勋庸今已矣五字含义尤其丰富,更增添悲凉。这位老人曾今满怀希望,赴边杀敌立功,而今年以老迈,还不曾见过守将,更别提委以重用,建立功名已成飘影,绝望之极。

曾参(约717-770),南阳人,唐代边塞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与高适齐名。他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显著,在唐代边塞诗中最有艺术魅力。

曾参先后两次西北军幕供职,他的边塞诗都是在那里创作的。他两次出塞,两阶段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同的。首次出塞,由于对边地的荒芜一无所知,加上和节度使的关系比较疏远,所以,第一次出塞,他的情绪低落,这个时期的诗篇多流露出精神上的苦闷和思想情绪。第二次的情况完全不同,经过前次的磨练,他已经习惯了军旅生活。另外,他和节度使的关系融洽、和谐。这些都使得他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他的两次出塞,使得他对军功的歌颂经历了一个由虚到实的转变,同时他对边塞战争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第二次初赛时所写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流血牺牲,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然而,他不是用感伤的态度看待这一切,而是以对方的人亡城空来凸显唐军的强大,他使用欣赏的眼光来描写战争,和前期同类作品相比,诗人的战争观念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心灵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大大加强。

高、岑齐名,风格相近。高適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適对刀马生涯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与高適不同的是,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更为突出,更为强烈;而艺术风格上,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基调,悲壮之中带着峭拔。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沃土,军旅生活、边塞风物、西域风情,在他的笔下顿显神奇瑰丽,喷涌出诗情,流动着气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是岑诗的特点。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凸现了这一特色。特别是第二次出塞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情逸发,大气磅礴,纵横捭阖,舒卷自如。尤令人称绝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以梨花盛开写边塞雪景,翻奇出新,出人意表,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塞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形成于开元、天宝年间的唐代边塞诗派,其领袖和主将是高适、曾参二人。除此之外,这个时期还有许多文人也创作了数量不等的边塞诗,他们也是边塞诗的成员。主要有以下几位:王翰,王之涣,崔颖,王昌龄,李颖等。盛唐创作边塞诗的各位文人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多有交往,确实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古代的边塞经常是战场,也是各民族进行融合的重要场地。唐代边塞诗是在名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诗中出现的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名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民族融合使边塞战地风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并由此构成这类诗的基本意蕴。唐代边塞诗在描写战地风光时,对许多事物都赋予战争色彩,把它们和兵器战具等联系起来,可称为景物描写的军事化倾向,主要有以下手法:把兵器战具和有关景物相互确证,或是把自然景物比作兵器战具,或是把兵器战具比作自然景物。唐代边塞诗在描写战地风光时,把兵器和自然景物联系起来,或是展现彼此之间的作用方式。其中出现的自然景物,既是诗人熟悉的对象,又有不少陌生事物。由于诗人把兵器和自然景物相沟通,这就使得许多原本是陌生的异域风物也变得熟悉起来,开始对它们产生亲切感。

边塞,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偏僻的荒芜的,有一种疏远和陌生的感觉。然而,对我来说却是熟悉的,因为从小我就对边塞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有关于战场的点点滴滴,豪迈悲壮。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每当看那些古代关于战场的历史时,又使我内心激荡。他们,文武全才,是他们,让大唐变得强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b0ac6fa45177232f60a2a7.html

《唐诗宋词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