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发布时间:2022-12-04 02:42: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 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9071368年)是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时期。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全面繁荣,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盛行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新儒学——理学产生、发展;火药武器、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
考点解读
1.政治上:掌握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等制度的基本含义、作用。 2.经济上:掌握均田制的含义、作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成就和特点。
3.思想文化上: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艺术成就。

高考真题探究
考点探究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中央和地方官制
【例题1 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 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BC项不符合唐代史实。 【答案】
A 【例题2 2013·山东)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项。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退出权力中心;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三省六部制:是自魏晋以来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作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三省分别是: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还可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二府三司制”: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3)行省制: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2.重点理解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以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易错提醒
1)不同时期统治者对三省六部制进行调整:宋代在三省六部制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了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权力于六部。
2郡县制和行省制解决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实力强弱无法调和的矛盾,正是通过设立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多级中间集权点的形式,使得地方政府的势力既不会太强而威胁中央统治,也不至于太弱而无力替中央进行统治。 4.热点链接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鉴往知来,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嬗变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点探究二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选官、监察制度
【例题1 2013·福建)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 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项表述错误;A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被作者否定的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例题2 2013·全国大纲)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服从中央。题干材料说明中央集权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CD项与题干不符。故选A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e825947f1922791788e844.html

《第2讲 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