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文内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


《再别康桥》清爽隽永的诗如音乐,节奏温柔委婉,伴着情感起伏跳动。徐志摩用他含羞草般的触觉去感知爱情。这浪漫随不能成为现实,但却能如康桥般静静流淌。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康桥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安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犹如西天的云彩。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当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绝无仅有。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唯恐有两个缘由。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妙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需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加价值。其次,康桥是英国剑桥高校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学问之美、才智之美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志向的象征。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当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
112

验、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安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以弥平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示意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化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示意出心境的不安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志向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心情,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忱衰退、志向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予着诗人多少美妙的回忆,多少甜蜜的幻想,多少青春的岁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华蜜,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句话,康桥是诗人学问启蒙和精神承认的地方。由此,再别康桥,那种惆怅迷惘之感,那种孤寂凄然之情,油然萌动于其心而难以解脱。
212

所以,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的战旗下宣扬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见特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击过封建军阀统治、吐露过对劳动大众的情感和对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诗人,在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和布尔乔亚的懦弱性的暴露,那种学问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人们是可以体会和理解的。沉醉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裂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再别康桥》艺术美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中意象众多,皆显明明丽。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建了优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诗人为了创建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剧烈的色调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312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精彩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别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优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方奇异生疏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示意性。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美丽,安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沉没了你的灵性。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方手法的原委。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这些比方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识的事物,比方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簇新感。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静静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方关系却唤起生疏化的簇新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就比方而言,过有生疏化显示诗人的创建力,但却造成喻意晦涩难懂;于熟识化当然能明白易懂,但一个好比方被反复运用后也会丢失审美的簇新感。本诗的比方多处于生疏与熟识之间,这是最佳的审美临界点。本诗的象征性意象也值得留意。所谓象征,通常是指甲事物按时
412

乙事物,甲事物因具有审美的感性特征而被留意,乙事物则不在文本中出现而须读者体会、索解。这也就是修辞学上的借喻或隐喻手法。本诗中,西天中的云彩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征性意象,示意着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色调绚丽。彩虹似的梦,彩虹处于想象而非眼前实景,梦是含义丰富的意象,整个意象组合的隐喻内涵则是诗人的志向与愿望。
闻一多主见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在诗中也有独到的体现。建筑美其实是比方性说法,意诗行排列相识的整齐匀整。本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其中第一、三行都比其次、四行出头一字,而其次、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着是建筑美诗歌试验的一种标本。音乐没是指诗歌节奏的匀整和韵律的和谐。本诗每行基本上都保持三个音节,即有三个停顿(三个章节之间的小停顿和一行诗结束后的稍长停顿,形成全诗的统一节奏。诗中的其次、四行押韵,每节诗自换一韵,具有一种抒情小调似的旋律感,与全诗温柔的情感基调相吻合。第一节与最终一节诗在内容上呼应,在形式上对称,在韵律上合拍,给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美感。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512


要真正理解诗歌,莫过于吟诵。一个朗诵者,除了自身音色条件,朗诵技巧需进行熬炼外,分析作品同样非常重要,只有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全部发掘出来,才能将作品朗诵地传神,所以,我将从一个朗诵者的角度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以下简称《再》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纵观全诗,我们不难发觉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而这种眷恋有至少三方面的缘由。其一,正是康桥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的其心中的诗人天命,徐志摩对这个也是确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艺、传统道德等思想都为康桥思想文化所制约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经是康桥文化的产物和标本,所以其对康桥的情感必定是深厚的;其三,在剑桥高校,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说正是在这时,徐志摩才真正起先写诗。康桥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妙回忆,如今徐志摩故地重游,自然是心绪万千,所以从朗诵的角度看,全诗的节奏应当是舒缓的,抒情的。
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再》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美丽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之音,又
612

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诗的第一节,前两句旋律上带有微小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是整个《再》乐章的小提琴拨弦部分,是作者飘逸的风度音乐化,我个人认为,这三句应当采纳说话式朗诵方式,就像是与老友道别,又不知何时再能重来的留恋和无奈的感觉。用完可能低沉的声音把诗人那种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地远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的感情朗诵出来。
其次至第六节,描写的是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帘,在这五节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诗人又在其次节中放入了两个暗喻,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是将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润可人;其次个是将澄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使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作者与康桥俨然成为一对情侣,诗人极其所能赞美它,也不能赞美其万分之一,因此从其次节至第四节,作者的感情不断升华,此时应当是《再》的小提琴满弓奏,我们在朗诵
712

这三节时,可以尽可能地舒缓,轻松,稍有起伏当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作为一个小高潮处理,这句是作者对康桥情感的干脆表露,是作者甘心为康桥付出一切的热情情感。
第五节应当被重点赏析,这节中,诗人翻出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几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这一节是诗人全诗的感情爆发点,面对如此美妙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为只有歌声才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但是他又忽然哑口了。
第六节里,诗人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这样的康桥不允许他放歌,这样的景致不答应他放歌,诗人欲歌而不能歌,一如诗人想留而不能留的冲突心境,让人扼腕,此时的缄默而无言,又赛过多少情语呢?这两节诗是最考验朗诵者功底的,也是这首诗之所以折服万千读者的缘由所在,我个人比较喜爱徐涛朗诵的《再》,他将壮美的星辉斑斓里升调昂扬上去,如同长号圆号与大鼓齐鸣,又将放歌二字急转下落,加之其沧桑的喉音,是一种群响毕绝,唯有大提琴一个半弓的绝妙,我称之为天籁。
812

最终一节以三个静静的与首节起回环效应,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需赘言,既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诗人的诗到此结束了,但是,其情未绝,仍旧在康桥的上空徘徊,朗诵这收尾节时,我们同样也要达到绕梁三日的效果。
全诗一挥而就,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用茅盾的话说: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思想,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已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
再次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对诗的艺术主见,即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每一个诗行,每一节诗我们都能发觉这三美的存在,而事实上,这三美组成的诗的确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不愧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912


更多相关文章举荐阅读:
1.走进《再别康桥》的背景故事
2.《再别康桥》意境分析
3.莱芜版再别康桥
4.“再”读《再别康桥》
5.《再别康桥》徐志摩点评
1012


6.《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7.再别康桥原文英文
8.思南方言版再别康桥
9.再别康桥扩写
10.再别康桥原文配图
1112

再别康桥几年级再别康桥课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2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ef4af2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bc.html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