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呐喊走近鲁迅

发布时间:2020-04-14 17:5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走进迅世界
——读《呐喊》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怀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中国文化的骨骼      富仁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宋明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北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将半个疆土弄丢了。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也弄丢了。大明朝开始时也够的,但就是骨架不硬朗,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接着满族人入关,不仅自成没做成皇帝,连明朝人很引以为自豪的江山又一次叫人夺了去。这究竟为什么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那文化的不少,也不少,就是没骨头。清朝在文化上亦不能说不繁荣,但那时的士大夫谁不明白,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有的,满肚子知识,就是没有骨头。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他们只是委曲求全。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想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朝,他们怎能驮得动,站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当然要首推迅。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骨髓。直至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更亲切、更重要了。我知道,对于多数人,纪念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但既然人们有时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为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迅!

                                                    选自:《前线》 200004

 

         现代文学著名作家茅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节选自茅盾《读<呐喊>》,原载1923 10 8 日《文学》报91 期。)

 

         当代著名学者欧梵说:“仅仅把迅各篇小说中的试验开列出来,就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的各篇又进行了各不相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乙己》和《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彷徨》诸篇中,他又扩展了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抒情的篇章中感情和心理撞击的份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处理(《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兄弟》)。对于业已熟悉迅小说的读者,我上面所列的种种技巧试验的名称只不过是一些简略的概括……”(节选自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一书)

 

 

                                            走近迅

——纪念迅先生诞生129年在蔺阳中学的讲座

罗大耳朵

 

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是925日,是迅先生诞生129年的日子。受克聪副校长的邀请,我利用这个宝贵而难得的机会,与老师们、同学们讲讲迅。今天早晨,我收到著名杂文家非(栋生)老师发来的,我把老师的《迅墓前》作为讲座的开头:老师到上海出差,拜谒迅墓,看到几个少年在玩滑板,尖叫并打闹,六七十个老少男女,在离迅静卧不到三米的地大跳其舞,服装五花八门,舞姿怪形异状,笑叫轻狂放肆。老师感叹:今后,是否要等到夜分才能来这里,在黑暗的静寂中去和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不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幸福的民族,但是有了英雄不知道去敬仰的民族将是不幸的民族。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迅呢?一是据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树人的说法,其实根据我对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调查,情况不是这样,很多老师和同学是喜欢迅的。当然阅读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甚至连迅的后人都不喜欢读。二是几年前北京版的高中教材,选进金庸的《雪山飞狐》,调整了迅篇目,结果媒体炒作,认为金庸把迅挤出教材。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只选了三篇文章,很多人认为是迅大撤退。其实不是这样的,迅还有不少作品调到了语文读本和选修课之中。

可能在很多同学心里,觉得迅的文章很难懂,认为迅是一个多疑、易怒、好骂、刻薄的作家。是这样吗?绝对不是。迅在他《这也是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无穷的远,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十五个字,多有境界。从这十五个字,可以看出迅是一个悲天悯人、有人间情怀、懂得大爱的人。

迅是中学语文教材上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初中8篇,高中8篇,高中读本上13篇。可以说,除迅外,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作家享有如此殊荣。一提及迅,他笔下的闰土、二嫂、祥林嫂、乙己、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记得迅的很多名言,关于希望,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文艺,迅都有第一流的见解。比如我在讲座的时候,想起的迅名言是: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我感到虚空。

     1881925日出生于,19361019日上午525分逝世,终年56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官排的顺序是郭茅巴老,其实,像梁实秋、从文、爱玲等成就也非常高。但迅是20世纪中国作家中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个最具原创性的伟大作家,用理群的话说,迅是与我们的民族联系得最紧密的作家。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在中学教材和高中读本中,我们要学迅的文章29篇。在2000年《亚洲刊》组织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呐喊》名列第一。在2006年由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华文世纪文学60家中,迅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但近十多年来,不乏反对迅的声音,像那个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朔,写了一本书叫《无知者无畏》,说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有上海大学一个叫红兵的年轻博士,写了一篇《写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悼词》,全盘否定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说什么迅太枯,巴金太嫩。有个叫山的作家,写了一本书《少不读迅,老不读适》,认为读适长学问,读迅长脾气。老实说,我不仅不赞同他们的说法,而且我还要批评他们的浅薄,他们连标新立异也谈不上,只能是哗众取宠。

     我是特别赞同郁达夫对迅的评价的。郁达夫写了《怀迅》、《悼迅》等著名的文章,两三百个字,但很著名。郁达夫在《迅的伟大》中这样说:如果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迅。迅的小说,比这几千年来所有这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第一个话题,我们通过《朝花夕拾》,了解一下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我有一个看法,阅读《朝花夕拾》是走近迅的捷径。

     迅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在他的《朝花夕拾》中有生动的描述。《朝花夕拾》我前后读过十遍左右,我认为是现代散文中的极品。迅出生在城的一户官宦人家,祖父福清是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今天组织部培养的优大生,曾任金溪县知事。但后来祖父科场行贿,被捕入狱,家里用打点,从此家道中落。迅的父亲叫伯宜,秀才,闲居在家,思想颇为开通。父亲得了肺结核,吐血病倒,身为长子,年仅13岁的迅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除读书外,还要出入当铺和药房,领略了冷眼和侮蔑。

     15岁时,父亲病逝。17岁时,迅到求学,先读江南水师学堂,后读矿路学堂,相当于现在读职高。入学时迅参加县考五百多人中得了137名,成绩是中偏上,读了四年,毕业的时候是一等第三名,特优生。

     迅毕业后即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遇到他一生最好的朋友寿裳,他们经常讨论国民性,经常去参加演讲。两年后,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幻灯片事件,迅准备弃医从文。可以看出,迅是个有责任感和伟大抱负的时代青年,他是把自己的理想和肩负的时代责任结合在一起的。

迅回国后28岁,在杭浙师学校任教,教化学生理,一次搞实验,被学生捉弄,迅的手受伤。据说,迅是我国第一个教生理的中学教师。后来,到府中学堂任监学,相当于教导主任,兼教生物课。

     31岁的时候,好友寿裳向教育部长蔡元培推荐迅,蔡元培邀请迅到中华民国老临时政府的教育部任职。蔡元培是迅的恩人,迅到了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的会馆。

 

第二个话题,我介绍一下迅的婚恋。

     迅是个孝子,是个接受新式教育的人。迅在日本留学时,母亲瑞为他定下一门亲。1906年,也就是迅25岁的时候,奉母亲之命,回与安结婚。安29岁,缠小脚,认不得字,人谈不上漂亮。婚后四日,迅便与作人再赴东京。迅曾经无可奈地说过:安是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迅和安没有爱情,但从没歧视过安,没有和安离婚,一直负责安的生活。这在当时,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羽太信子是迅在日本认识的一位女性,迅把她介绍给弟弟,后来回国后,迅和作人成为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氏兄弟,一家人住在北京八道湾。可是在1923717日,却发生了著名的兄弟失和事件。作人第二天给迅写了一封绝交信: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氏兄弟,享誉文坛,兄弟失和,一直是个谜。郁达夫的说法最可信:羽太信子生活铺,迅曾批评说,我们用锄头在外找,家中有人在用汽车把拉出去。羽太信子不高兴,就跟作人吹枕头风,说迅的坏话,污蔑迅调戏她,造成了两兄弟的误会。根据迅的人品,迅和作人兄弟失和是羽太信子造谣造成的。

     广平是迅在北京女子师大学教书时的学生。广平是番禺人,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人并不漂亮,但极崇拜迅。迅南下大学大学的时候,广平也到了。1927年,迅与广平同船离开去上海,广平和迅生活在一起。这年迅46岁,广平29岁。两人相差17岁,不像振宁和翁帆相差54岁,振宁82岁,翁帆28岁。莫德16岁,嫁给34岁的亨利,生下一个叫蒙哥马利的儿子。这也完全不同于今天有的贪官和大款的包二奶现象。迅和广平的爱情,是纯洁而高尚的,也是伟大的。广平1929年生海婴时,难产,医生征求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海婴后来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在广电总局工作。

 

第三个话题,我介绍一下迅的论战。

     有人认为,迅好战。纵观迅一生,论敌确实很多,我择其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是章士钊。荫榆是我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女师大学潮,迅公开支持学生。章士钊是教育总长,因为迅支持请愿学生,章士钊开除了迅。迅通过打官司,胜诉。迅后来写了一系列文章,痛骂章士钊为落水狗,像《十四年的读经》,很有见地:古书实在太多,倘不是笨牛,读一点就可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后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像于丹所讲的《论语》和不少学校的国学热读经,他们宣扬的与民主社会背道而驰。

    第二类是源、志摩、梁实秋、顾颉刚等著名文人。文人相轻和派系矛盾,源、志摩对迅冷嘲热讽,源造谣说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的著作,顾颉刚也到处传播,你说迅如不反感。有人认为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过分了,其实先是梁实秋含沙射影地污蔑迅领卢布,意思是私通共产党,这在当时是杀头的罪。梁实秋还以迅个子矮而挖苦迅,迅是161,梁实秋说迅和萧伯纳相比,个子不配,文字也不配。梁实秋攻击迅,显得狠毒而显小家子气。著名画家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认为迅先生的样子,长得真好看,迅先生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好玩的人。

    第三类是左联的人。扬、田汉、懋庸等人。立三曾请迅用真名写一篇骂介的文章,迅没有答应。迅读了毛泽东的词,说有山大气。瞿秋白、雪峰是迅的朋友,迅曾对雪峰说过,你们胜利了,最先要杀的就是我。扬被迅成为奴隶总管,田汉、懋庸等也批判过迅,所以迅作了回击。

    有人认为迅多疑、易怒、刻薄、好战,真的如此吗?我并不因为自己喜欢迅,因此把迅看做十全十美。但我们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听一面之辞,也不要断章取义。在我看来,很多反对迅的人,其实是没有读过迅多少作品的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依我个人的经验,读迅作品越多,越喜欢迅,越崇敬迅。

     迅在论战中很有智慧,迅说自己是绥惠略夫式的独战,是夏瑜氏的革命者,为了群众,结果被群众抛弃。迅主要采用两种战术:一是所谓壕堑战,二是所谓横着站。迅给霁云的信说:最可怕的确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友……为了防后,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给田汉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给萧军萧红的信这样说: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人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

     我喜欢迅,喜欢他的悲悯和厚重,喜欢他的深刻和独立,喜欢他一个都不宽恕的战斗精神。他写于逝世前44天《死》: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一文——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关于纪念的事。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第四个话题,介绍迅与青年。

      一是迅与他的学生,和珍、广平、高长虹、省三。

       省三是北大的一名学生,迅曾教过他。他参加学潮被北大开除,到迅家吃住,还大大咧咧地说,我的鞋破了,你帮我提去补补。迅听了二话没说,就给他提去补好后提回来。唐师曾曾有一篇文章写北大季羡林先生为报到新生看守行的事,我认为迅为省三补鞋更为感人。

      二是迅与文学青年。柔、殷夫牺牲后,迅为他们编遗著。作家沙汀、艾芜也得到迅的教诲。萧军、萧红更是得到迅的帮助和提携。

     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萧红的《回忆迅先生》。这篇文章我从2000年的《收获》上读过,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中读过。从选修课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上又认真地读了一遍。

     这篇回忆性文章,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显得很繁琐,好像是流水账,但却成了众多纪念迅先生文字里的精品,为什么?一个原因是迅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很多人不了解生活中真实的迅,而萧红在文章中有很多鲜活的细节,因此吸引读者。这就像我们有的追星族喜欢德华、杰伦一样,对偶像的衣食住行身高体重星座爱好烂熟于心,耳熟能详。第二个原因是萧红和迅一家走得很近,是迅家的常客,是迅的忘年交,萧红对迅非常尊敬,迅逝世后,萧红写这样一篇回忆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的真挚感情,这种真挚感情自然也会感染读者。在萧红笔下,迅是一个爱笑、慈善、喜欢抽烟、关心他人、善待孩子、工作勤奋、意志顽强的老人,是一个生活化、人性化的迅,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迅,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睿智而又平和的迅,一个人间的迅。文章中,迅对女性穿衣颜色的见解、迅讲踢鬼的故事、迅工作的情景、海婴喊爸爸的情景,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文章最后几行:又过了三个月。19361017日,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迅先生就像他平时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作者惜墨如金,不忍细说,渗透了萧红对迅的情感。这是我阅读过的数千篇作品中最精彩、最经典的结尾之一。

    下面,我讲迅与语文学习的话题,迅是白话文的真正大师,不像文怀沙、余秋雨、于丹、悟本、一这些骗人的大师。中学生为什么要阅读迅,用理群和庆东话说,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是现代中国语文的第一高手。

     比如读书、写作,迅有其独到的认识。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迅引起非议的还有一句著名的话。迅在著名的《青年必读书》说了14个字: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并补充理由: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不是。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据调查,现在的小学生,83%写过撒谎作文。而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满分作文之类,绝大部分容空洞、辞藻华丽、矫揉造作。迅在《作文秘诀》说:现在竟还有人写信来问我作文的秘诀,其实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12个字而已。

     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提出八点建议: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我谈谈关于迅和读者的关系。迅的一句话曾深深地打动我:我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来放在我手里,那上还带着体温。我读迅文章的时候,这句话曾无数次感动过我。

    新教材上迅篇目作了调整,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结果媒体大做文章,说什么金庸把迅赶出了教材。这些其实是不实之词。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萧让的一篇文章:《迅走开了,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好极了。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迅?迅的认识非常深刻,迅批判的东西在今天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迅批判的中国人缺少诚与爱,而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诈捐门就印证了这点。迅批判的人一阔,脸就变,郭德纲的徒弟打人,明明不对,郭德纲却称赞其是民族英雄,还用不文明的语言辱骂记者。有人说,郭德纲是自己把自己骂下舞台。庆东是北大的一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这件事的时候,也突破了社会底线,加冕郭德纲为人民艺术家、民族英雄,引起社会的批评。迅对京剧有独到看法,梅兰芳是京剧的大师,但迅认为男人演女人毕竟是不自然的事。汤一介先生也不喜欢京剧。今天有很多观众的小,他们有喜欢的权利,不过,我们也有批评的权利,小的表演的确缺少品位。迅指出过,中国流行瞒和骗,中国人特别喜欢作假。舟子是一位科学打假英雄,他勇敢地揭露过很多科学家的造假,今年829日,遭到凶手袭击,目前北京警已破案,幕后指使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肖传国。

     同学们,我今天的讲座就要结束了。我引用三个人对迅的感悟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

     一个是著名作家映真,他这样写道: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本破旧的小说集,终于成为我最亲近、最深刻的老师。我于是才知道中国的贫穷、愚昧、落后;我于是也知道,应该全心全意爱这样的。迅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就,至今没有一位作家赶得上他。从迅的文字,我理解了现代的、苦难的中国。

     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黎湘萍研究员,他这样认为:像我这样只能从相片上看到他的形象,除了阅读他的文字,还想在他的伟大著作和平凡的写真中找到一种平衡:这位身材矮小,留着平头和日式子,爱抽烟,喜欢穿中式衣服的世界性文化伟人,说起言来是什么样的?他讲国语时有什么口音?他走路的姿态,与亲戚或各类朋友聊天时的不同情景,在社交场合应酬与在家里放松的不同神态……是否如那些曾亲承謦欬的回忆文章所说的那样?为此我曾独自去这个报仇雪恨之乡,瞻仰大禹陵,参观陆游的园,秋瑾的故居,然后走进迅的三味书屋。听人讲的言和普通话,到虚拟的乙己经常光临的咸亨酒店吃一两碟茴香豆,喝几两黄酒——这些细枝末节,看来都与迅的文本无关,也与启蒙大义” 无关,但我却自以为是在用心去寻找和感受产生迅文本的语境,我试图想象迅作为一个与他呼吸的空气,他生长的土地和人民的亲缘关系。对我来说,走近迅,不仅是从字面上解读迅,也是还原迅这个人实感从而深入他的心的过程。

     一个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著名迅研究专家,北京师大学的富仁教授,他在《中国文化的骨骼》说过: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当然要首推迅。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骨髓。直至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更亲切、更重要了。我也就趁这个机会,为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迅!

     几年前,我读完了《迅全集》,我受到迅的影响,因为说好话的人太多了,我以批评的式向朋友致敬。我用了几年的时间,编写高中选修课教材《走近迅》上下册,上册是迅作品,下册是迅导读。我眼里的迅,是一个孝子,一个好兄长,一个好丈夫,一个勤奋的榜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特别真诚的人,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独立的思想家,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大师。和契诃夫类似,迅本来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他放下手术刀,却拿起了灵魂的解剖刀,为中国人看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爱国有两种式:一种是歌颂、拥护,另一种是批判、直谏。两种都是忠诚,我们更需要第二种忠诚。我爱迅,超过人们爱宋祖英、迅、杰伦。我的书柜上摆满迅的书籍,我的床头总是放有迅的作品,我在迅的文字中和迅相遇,我在迅的作品中收获思想、智慧和快乐,迅给我无穷的启示。我爱迅,就像幽迷上了褒姒,就像罗纳尔多爱足球。迅是常读常新的,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试图通过反复阅读的式走近迅,面朝文本,春暖花开。我在迅的作品中感受迅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我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阅读迅,走近迅!

  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a6c84f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e.html

《名著阅读呐喊走近鲁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