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0 11:3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二:《岳阳楼记》【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岳阳楼记》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1.赏析三、四段的景物描写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两种心情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写的能力,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内容

从课文中咱们知道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期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这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写,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师小结: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他们并不受外界阴晴、自己得失的影响,他们是谁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今天都仍有其积极意义.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我看同学们在给老师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来历?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知道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这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现在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现在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咱们先来研读一下第三段的“悲”.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什么样的天气?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总体给人一种凄凉、压抑、沉重的感觉.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压抑沉重的呢?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直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非常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非常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可以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刚才咱们通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感受到了沉重和压抑,那么亲眼见到这些景物的迁客骚人们,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非常惨淡的境遇.

师:你是由“迁客骚人”这个词本身来推测的,如果用文中的内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师:迁客骚人有这样的遭遇,他的情绪本来就很敏感.同学们想一下咱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你看柳宗元看到周边凄凉的景象,他有怎样的反应呀?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非常值得表扬的一点就是,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联系到他们的遭遇来分析他们的一些情感.但是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咱们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句子,这样回答不够完整,不够饱满,而且顺序也不太清楚,其实这段咱们在表达式上,可以按照很清晰的头绪去说,(和学生一起分析)先是描写的景象,所见,然后是所思,最后是有所感,按这个顺序答就清楚多了.你能按顺序来整理一下答案吗?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可以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通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内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其实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中,作者是刻意地把沉重的气氛进行了夸张和渲染,同学们看看他是怎样渲染的?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师:风是阴冷的,浪是浑浊的,用这两个词来渲染,不但使日月无光,山岳潜形,还让商旅寸步难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这些景物呢?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来描写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轻松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么判断出要读出轻松、喜悦来?

(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轻松喜悦呢?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现在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现在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通过前后的一个对比,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对比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轻松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师: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就有人不这样,外界阴晴、自己得失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是谁呢?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么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你翻译的时候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用互文的解释方法,这和咱们以前讲的哪一句的方法一样呀?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可以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子.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师:昨天同学的提问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问的特别的有价值.两位同学同时提到了“忧”和“悲”是不是前后矛盾?前边说不悲,后又说忧,“忧”和“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情绪有共通之处.其实还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语“乐”、“喜”,我把这个问题完善一下,“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能用“忧”、“乐”二字代替“悲”“喜”吗?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内容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可以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这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来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可以结合作品谈一谈.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非常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一定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写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必须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写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对文章内容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812ed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7.html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