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上海卷作文点评汇总

发布时间:2016-07-26 12:0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6高考上海作文

真题还原:

写作(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的作文题也有这种认知倾向。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是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与乡土社会的同质性不一样了。由于人与人生活的差异,人们特别有种冲动,想参与、观察他人不同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的过程,自己进行价值观表达的过程,这个现象是多元价值观在公共领域的不断交互。

专家点评

这个题目有写作空间,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话可说,但短时间内体现高度并不容易。越容易的评价越需要谨慎,比如网络上情绪化的评价很多,在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不负责任的评价可能对他人生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题目还隐含着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察。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而不是对他人生活的妄加评价,我们应该尽量不评价少评价他人,不做道德审判者。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

师点评与分析

曾参与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告诉记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评论,二是他人但是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看近几年的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一个特点是的色彩比较强。杨扬认为考题也体现了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发表意见。

不过杨扬认为,如能给考生多一些选择更好。个人觉得应该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本身对评价一事不感兴趣,就会有些为难。如果是我们高校出题,一般会出两个题目,让考生有选择余地。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其次,要怎么评价?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上看,陈嫣婧提出:抓住一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如能进一步讨论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两难性、矛盾性,甚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永恒命题,这就能写出水平。

观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感慨有四:

  ()稳中有变:依然是材料作文,但不再延续前几年二元对立的关系型命题形式,转而对现象进行评析思考。

  ()关注生:随着智能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彼此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随之而来的评价判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跃。以今年为例,从开年上海女晒年夜饭逃离江西凤凰男,到包贝尔婚礼扔伴娘,再至魏则西命陨莆田系,如果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则思考就会深入且有料,否则容易流于空谈。

  ()文体限制?打这个问号,原因有二,其一,题目要求谈“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明显偏重议论。其二,在要求中,没有了“文体不限”一条。就题目而言,这记叙文的难度很高。

  ()仍重思辨:这个题目乍看简单,门槛不高,到细细想来,“对他人生活的评价,”有的片面狭隘,有的全面宽容;而影响有正有负,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又都有波及。如何选好切入点论证,有见地而不偏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作文点评

  出场专家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今年我想换一个身份。如果我是一个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样。

  因为作文要统一命题,除了选拔需要同一个起点,同一把标尺之外,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学生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解码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考验。

  所谓信息接受能力就是读得懂“命题方要我说什么”。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要“我”说的是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题目的开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纯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评价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常常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今年的作文题来看,信息解码能力就是要考虑“命题方要我说的话题里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评价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甚至轻率,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些评价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影响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第三个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还是非常大的。没有故弄玄虚让人们思辨什么,但考生必须开动脑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讲信息传播能力,就是学生“怎么表达我想说的话”。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题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写的,一般的内容考生也不难讲,比如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信息很多,评价他人变得容易,有好有坏,等等。但是真的要写好却需要比较好的构思,想想怎么表达。在题干中有提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暗示考生不一定要说评价他人是对或者错,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思辨。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比较喜欢用“审题”来代替上述这三种能力。我觉得单纯从“审题”出发,会导致命题作文的作用狭窄化。高考是大家都重视的考试,对考题比较敏感,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高处立意比较好。今年的作文题,我觉得就是一道既从高处立意,又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出场专家

  语文特级教师 姚为洲老师

千呼万唤始出来

——点评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自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到2015年“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上海高考作文连续五年思辨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关系。此类题型,有人称之为“观点型”,有人称之为“命意型”,有人称之为“扩写型”;许多人认为,它们虽然具有思辨性,但都是命题者把思辨的结论交给考生阐述,而考生思辨的空间不大;而且经过连续五年的考试和训练,命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而,人们呼唤高考作文试题出现一种新的面目。

  本人从2013年开始呼吁。2015年撰文《回眸十年,放眼周边——评近年来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载《中文自修》2016年中高考升学指导特刊),列举2015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二卷、重庆卷、天津卷、安徽卷等作文试题后提出:“这些题,材料提供的是社会现象或事件,考生针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真正体现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而且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各抒己见,真正体现思辨的价值。”“今后的高考上海卷,会不会出现这种评论型材料式作文试题,甚至也连续来他几年,形成一个‘阶段’?我们拭目以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谈谈你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终于在今天面世!

  试题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试题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考生针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试题提示考生:“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因此,考生可以针对人们不尽相同的看法,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各抒己见,真正体现思辨的价值。

  完成这篇作文,考生在审题时,首先应当思考人们常常“评价他人的生活”,评价哪些人的生活?较多的是评价名人的生活,比如杨绛、杨振宁等人。

  其次,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有的人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评价,有的人过高地要求他人、甚至进行道德绑架。

  最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哪些看法?考生在思考过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之后,应当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

  出场专家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兴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乐燎原老师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也是有些出乎意料的,但题目宏观、大气,是一道颇具现实价值的好题。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现象可谓习见习闻,考生一般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道题的审题“门槛”并不太高。

  题目中“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何要评价他人?怎样评价他人?评价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考生可以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思考,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运思行文。

  另外,要特别注意提示语中要求写的是对个人“和”(不是“或”)社会的影响,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及材料选择时,这两个方面应该都要兼顾。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这里也隐含了对此现象的价值取向问题。譬如正面或负面、积极或消极、健康的或非健康的,对个人来说,甚至还有善意的或恶意的。考生可以就此谈自己的看法,题目的导向是很有价值的。

  “谈谈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考察学生对这种社会现象持怎样的态度、立场和方法,以及如何客观、公正、理性地做出评价尤为重要。从社会影响来说,应当坚持的弘扬和坚持的正面导向,传播正能量。

  这道作文题引导考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两者的和谐关系,有利于考生思考自己即将踏入社会的公民素养和责任担当,入题并不难。但同时另一方面,因考生的社会阅历还不深,对那些埋头读书,对社会关注较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考生来说,可能视野会狭隘,思路不一定能打开。

  如何营造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现代公民面前的现实问题。不仅仅是考生,对成人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反思与自省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道很有现实价值的题目。

  (更多名师点评和下水作文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我们将在后台更新)

微作文赏析

【微作文1

《城市的鸟》

城市的鸟喜欢叽叽喳喳

它们评论乡下的鸟

操着人类听不懂的鸟语

它们也评论一棵树

为什么这么矮

又这么高

夏天这么密

冬天又这么秃

它们有时候也评论它们自己中的某某鸟

叫声这么难听

长相这么丑陋

它们面前都摆了一面镜子

专门照别人脸上的雀斑

而照见自己的都是美容后的红颜

而我说呀

镜子最清楚

镜子不说话

可沉默是最强大的语言。

  作者:光明中学语文组 李新

【微作文2

  评价从来不需要资本。我可以一边死守着自己的荷包,一边敲击着键盘,斥责着首富们不对灾区群众慷慨挥金。我可以一边摸摸肚皮冒出一句“实在吃不下了,剩下的菜倒了吧”,一边义愤填膺,指责大学生乱砸熟透西瓜的行为是挥霍浪费。评价没有资本;可又有多少人,有资本可以承担评价带来的后果呢。

  作者:北京大学大一俞辰捷

【微作文3

语言的力量

  社会发展至今,我们依靠着权力的让渡和信任的维系,组成了高效有序的现代社会。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话语权的力量愈发注重。是否应该评价他人的生活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热点。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曾以独眼之画警醒世人,人之所以不完美是因为两只眼睛都看外界而不能自省;传媒巨头默多克也以指出存在的不足来作为媒体的重任。人类之所以可以成为万物之长,不是我们生来完美,而是因为我们懂得发现互相的错误。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使用语言的力量,学会发现不足,学会指出错误,来成就更好地自己。

  作者:苏州大学大一吴一凡

【微作文4

  对他人生活的评价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像他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来说一样,是模糊的。片面地评价他人的生活便是用自己的尺去量他人走的路,有太多的人在丈量他人的过程中也丢掉了自己。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去评价别人走得每一步,却没有想过自己要怎样踏下一步。我们都太容易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或是褒奖或是贬低,却没有想过单纯的评价毫无益处,唯有伴着思考和尊重才能对自身有益对社会无害。评价不能是辱骂,评价也不能是冷漠,评价是要将他人看作人镜以照自身。在社会的热点中保持看法;在他人的过错前留下一份尊重;在他人的成功前拥有一丝向往,这些才是现今社会没有达到却应该达到的。暴力地评价不是解决的方法,带有思考与尊重才是正道。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作者:上海中

材料作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 ★★★

材料作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86 更新时间:2016-6-9 16:34:04

2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以人为鉴知得失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作祟,二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东西.

古代的大部分帝王,对待忠心耿耿进谏的忠臣,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残暴.就连一代明君唐太宗,有时也对逆龙鳞的魏征恨得咬牙切齿.我们普通人呢?一听到反对意见,轻则脸红脖子粗,怒目相向,重则拍案而起,反唇相讥,甚至拳脚相加,由“文斗”到了“武斗”.这就难怪,想听意见,却只能听到赞歌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多通俗,又是多深刻的话呀!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群众路线”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的的意见.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是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每天我们都要照镜子,看看我们穿着是否得体,脸上是否有灰尘.那么,我们道德上的灰尘怎么发现?我们思想上的不足怎样找到?我们创意上的失误怎样避免?不难,别人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参考立意:

①评价无处不在,评价优劣都有,要正确看待,说的对的我们照着做,说的不对的我们引以为戒,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②他人的中肯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掌握社会规则,赢得社会的认可。我们虽然很累但依然会把公交车上的位置让给老人,因为我们期望在别人眼里是礼貌的,有教养的;到一个新班级上学,我们会注意新同学的一言一行,模仿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免懵然无知中触犯众怒。

③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总是会让人患得患失,是不自信的表现。特别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会让一个人无所适从,情绪低落。人,不管何时都要做到自信而不自负。

④可以几种观点兼而有之,少于侧重即可。也可以从如何评价他人,或看待被评价的他人方面来考虑。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与语文教育的内在脉络有些疏离

解放周一: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您怎么解?

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话题,不同角度有不同观点。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高度类似,大家又处在“熟人关系”中,你必然会关心、顾及周围这些“亲朋”干了什么,生活怎样。

在宗法社会的权力体系中,话语权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权威性,需要对他人的生活劝诫、教导,换言之,需要用语言去治理社会。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还与人群的组织结构有关。即使如日本,现代化比较早,但今天的日本人也依然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女性对孩子、对丈夫,如果有些不符合主流的言行,照样会引起议论。

解放周一:根本上说,人是群居动物,哪有可能不评价别人的生活。

梁永安:确实如此。当然,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中国,有其针对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快。而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在城市里,人的自由被放大了,传统的熟人纽带断裂了。

过去的熟人社会里,你议论别人,一般知道前因后果,知道他从小到大的各种事情,你评价人,是真的对这个人、这件事进行评价。但在陌生的城市里,人的流动非常快,人与人并不了解,对陌生人的评价依据少了,议论别人生活的合理性降低了。

更何况,许多人已经不是真评价,不管真相,仅仅只是随口一说,图个心里痛快、情绪发泄而已,更多是一种自我释放、自娱自乐。

解放周一:在互联网上尤其如此。

梁永安:是的,传统的劝诫带有一种责任,而网络上的评价往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反而是被评价的人太当真,期待大家真实的关切,有时候会受不了,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这种后果,评价者依然没有半点责任。两者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解放周一: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是不是难了些?

梁永安:我一直觉得,语文的作文题,需要和平时的语文教育相关联。

高中生的写作培养,一是语文性,比如段落组词;一是人文性,丰富心灵、情怀。而这道作文题更像一个社会话题,甚至是新闻评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没那么深,如此有强烈社会性的题目,我个人感觉并不适合高中生来写。即使他们写了,也写不真切,较难谈到本质,多半还是会用“套路”来应对。

解放周一:可能大家看国外的高考作文题,比如法国的:“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觉得比较有内涵。

梁永安:我看到美国小学生的作业,就是讨论伊拉克战争,法国也类似。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指望小学生能理解战争,而是借此培养思维能力。

欧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培育人的表达能力,提倡有个性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如果你从小不会表达,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容易成为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这可能是来自古希腊传统中培养公民的教育理念。

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传统文学、诗歌、散文等等,可以从这些资源里,选取适合的题目,把学生在语文性和人文性上多年的积累通过作文题释放出来。

我们考研出题也是,文学专业的考研题目,尽量让学生把中外文学史里学到的东西释放出来,不太可能考社会学话题。

现在高考的作文题天马行空,不容易猜到这点很好,但我觉得,与初高中语文教育的内在脉络还是有些疏离。

把写作能力压在语文上很不正常

解放周一:您有高考命题和阅卷的经验,同时又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鲍鹏山教授曾发表演讲认为,比起法国,中国语文教育过于“低幼化”。您怎么看?

张度(化名,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他们哲学科目的题。在法国,哲学是必修课,高中会考必须考,而哲学科目充满思辨色彩,会出这样的题并不奇怪。

法国哲学考试前,会指定8本哲学书,题目范围在这8本书里,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学生必须熟读这8本原著。文学考试也是如此,给出几本小说,考试范围就在这几本小说里。

但这个范围很大,材料浩如烟海。最后的考题都是论述,没有选择题,你不可能采取题海战术,除了认真读原著,没有其他路可走。

总之,他们注重考的是灵活的思维能力。

解放周一:是否思辨类的作文题更好呢?

张度: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语文。而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除了语文,其他学科都不写作文。

比如说历史学科,一些大学本科生,文本的阐释能力、表达能力很差。他们拿到史料,无法自己提炼出一个问题,无法从不同维度阐释。这是因为我们对中学教育的定位偏低,中学里只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其他科目那里几乎不培养。

语文可以不出思辨类的题目,文学继续保持抒情的一面,但政治题和历史题不妨像法国那么出。我们政治和历史的高考本来就有论述题,只是不够长,分为几道,还不如取消小题目,就论述一道大题目来得更好。

别把对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察光压在语文上,这是不正常的。

解放周一:许多人以为,逻辑能力应由理科来培养。

张度:文科不强化这种能力,是我们认识的误区。

处理多种材料,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性,怎样从中整理出问题、线索,理解进而思辨,这更应该是文科培养的。

现在的中学教育,学生从来没有系统读过一本完整的原著,即使是高中,都没要求学生去读一本原著。上海学生PISA考试全世界第一,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长文本阅读”这一项,我们得分很低,这已经暴露出我们的缺陷。

解放周一:即使是思维能力的考试,国人也有能力研究出套路,并且找到小窍门去应对。

张度:套路不可怕,有考试就有套路。只要在套路中,学会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那也没什么不好。

法国出思想家不是偶然,与他们从小注重思辨和逻辑能力大有关系。法国人的文本阐释能力很强,常常能微言大义。

而现在,我们一直提倡创新。创新型人才怎么来?想象力和思辨力就更为重要了。

评价他人,也是自己进行价值观的表达

解放周一:您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何评价?

章友德(上海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每一位命题者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可以说,高考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

比如有的省份作文题考“虚拟与现实”,这是当下风投关注的热点,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产可能因为虚拟现实而改变,后工业社会可能已经悄然来临。

上海的作文题也有这种认知倾向。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是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与乡土社会的同质性不一样了。由于人与人生活的差异,人们特别有种冲动,想参与、观察他人不同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的过程,自己进行价值观表达的过程,这个现象是多元价值观在公共领域的不断交互。

解放周一:您认为这适合作为高考题吗?

章友德:什么样的考题,反映了出题人心目中想要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引导学生去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1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提倡我们把学校和社会连在一起。学校课堂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教师讲课本,那是19世纪的教育理念。当代的教育,是要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的变迁。

解放周一:但是很难完全做到。

章友德:做不到,所以心向往之。

我感觉,作文命题者的理念,不是语文知识的再现,而是测试中学语文教育能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和超越,学生需要有课堂之外的视野和人文关怀。

命题者希望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去感受生活,这是一种为了更好生活的教育理念。

解放周一:一场考试中的一个科目里的一道题,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集体关注?

章友德:首先是激发了大家对高考的集体回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作文题吐槽,其实吐槽的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个高考。

现在互联网上的网友,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大多经历过高考。其中还可以分成两拨人,一拨是通过高考过上了理想生活,一拨是高考没能改变命运,他们的吐槽又是不一样的。

高考是什么?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件人生大事,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中转站。所以它本身就不限于教育范围,它更是“人生的成年礼”。

一场高考,包含着家人的期待,自己的期待,若干年的奋斗,最终表现在此一举。因而通过互联网,无数经历过高考的不同代际的人,都会围绕高考这个话题,借机自我抒发。

而高考的其他科目和题目都不足以构成公共话题,只有作文,分值大、门槛低,谁都能说上几句,最终成为谈论高考的工具。

解放周一:尤其在网络时代,这种全民共议一个话题的现象被放大了。

章友德:没有互联网,很多事物都是单向的。现在有了互动,你的吐糟引发我的吐糟,你的感慨引发我人生更大的感慨。高考又是大部分网民经历过的全民事件,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适合共同吐槽。

大家借着作文来抒发对教育的见解,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总之就是借作文题来说自己想说的话。

解放周一:那么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演变,您觉得有规律可循吗?

章友德:我还记得1982年我的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文题带有时代的特征,过去作文题更多的是道德期待和价值倡导。而今天的作文题更多讲的是选择——面对多元的社会,我们如何去选择。

解放周一: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和价值观的迷茫阶段,选择题似乎更难写?

章友德:是的,作文不再是过去那种有标准答案和方向的题目。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文明的进步。每个人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的生活,不是以我的兴趣作为所有人的兴趣。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是这个时代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让个人的主体性凸显。那么在一个可选择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选择;在迷茫的时代,更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E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bf849231b765ce0408149c.html

《2016高考上海卷作文点评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