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马诗》
一、新课导入
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 二、初读古诗
(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 燕山 金络脑
(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1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
(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
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
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
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 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
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
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2.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片富有边疆站场特色的场景,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3.“大漠”“燕山”都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开篇前两句通过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沙如雪”极言大漠风沙之苍凉,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月似钩”即写出月亮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大漠苍苍、明月如钩的画面,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苍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2



基调。)
(三)领悟情感,深化主题
1.分析完前两句诗,找同学朗读后两句。 2.诗的题目《马诗》中的题眼在于?(马。)
3.既然这是一首写马的诗,后两句终于从马落笔。谁能翻译一下这两句诗?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通过理解和想象,简单描绘出你心中的这匹马。
(课件出示:佩戴着黄金打造的鞍具,器宇轩昂,任意驰骋疆场的高头骏马。) 5.从哪些词看出来的?“金络脑”“快走”等词语暗示出骏马轻盈矫健的风姿。 6.大家知道“金络脑”的意思吗?(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既然是用黄金打造的鞍具,可见其名贵之处,这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象征着马受到重用和地位显著。)
7.那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何当”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期望,并不是现实。)
8.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写“马”?他真的是在写“马”么?
(课件出示:作者以马自喻,借马以抒情,表面是在写马,实际是在写自己,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9.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不受重用,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结构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一二句; 第二部分:三、四句。
一、二句:写景,渲染环境气氛,为后文抒发的感情做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四句:抒情,照应前文,通过写“马”以抒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悲诉。 五、课文主旨
3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和愤懑,表达了诗人渴望受朝廷赏识,为国效力的美好期望。 六、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大漠 月似钩( shì yānyàn )山 金络脑( luòluó (二)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钩: 2.何当: 3.金络脑:
(三)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燕山月似钩。 2.何当金络脑,。 答案:
(一)mòsìyānluò
(二)1.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何当:何时将要。
3.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1.大漠沙如雪 2.快走踏清秋 七、总结拓展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古诗《马诗》,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认真学习了边塞诗这一题材,也了解了作者李贺的内心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次学习中有所收获!
4




九、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写景 抒情
以马自喻 以马抒情
第二课时 《石灰吟》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吟”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并举例说明。(课件出示:“吟”字)
1:唱,声调抑扬地念。比如,吟咏。 2:叹息,痛苦的声音。比如,呻吟。 3:鸣,叫。比如,吟叫。
那大家知道吗?吟,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板书) 二、掌握基础 (一)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校对正确的读音。 2.教师领读古诗。
3.学生齐读,并点名朗读。 (二)认识生字,理解注释。
1.学生自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焚烧 碎骨 2.再次朗读,理解注释。 1)等闲:平常。
5




2)浑:全,全然。 3)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三、古诗赏析
(一)分析诗的一、二句
1.诗的题目《石灰吟》中题眼是哪两个字?(石灰。)
2.既然这是一首描写石灰的古诗,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都是怎样描写的。 3.“千锤万凿出深山”这句中,“千”和“万”两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石灰开凿时困难重重,经历了千锤百炼。)
4.“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一句中“若等闲”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二)分析诗的三、四句 1.精读训练。
1)同桌之间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2)大家自由阅读诗的三、四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成语。
1)找出第三句中现在习惯用的一个成语。(课件出示:粉骨碎身。) 2)学生互相交流,点名同学解释“粉骨碎身”的意思。(课件出示:指身躯粉碎,牺牲性命。)
3.那么大家怎样理解作者如此描写,其中又蕴含了什么思想感情?(“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石灰开采焚烧的场景。
5.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单单只是在描写石灰吗?作者又有何言外之意呢?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不仅是在描写石灰,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借描写石灰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四、课文结构 全诗分为两部分:
6




第一部分:诗的一、二句,描写石灰开采过程的艰难和石灰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第二部分:诗的三、四句,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五、课文主旨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六、课堂练习
(一)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等闲: 2.浑: 3.清白:
(二)形近字组词。
捶( 焚( 烧( 碎( 锤( 梦( 浇( 粹( (三)把下列诗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一)1.平常。 2.全,全然。 3.指高尚的节操。
(二)竖排:捶打 锤子 焚香 做梦 烧菜 浇花 破碎 国粹
(三)1.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7




七、总结拓展
吟,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石灰吟》,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品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 托物言志

第三课时 《竹石》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谜底】竹子。 课件出示:竹子图片。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跟竹子有关的古诗。 竹石(板书)
二、流利朗读,夯实基础 (一)流利朗读
8




1.教师范读古诗,示范正确的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学生齐读,点名领读。 (二)学习生字、生词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郑燮 千磨万击 坚劲 (三)理解课后注释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任:任凭。 尔:你。
三、理解古诗,品味情感 (一)翻译古诗 1.自主翻译。
1)学生自行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点名回答。 2.教师做总结。
1)翻译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2)翻译诗的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思是: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3)翻译诗的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
诗的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
4)翻译诗的第四句“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的第四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二)分析感情
1.大家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些动词,描写得最为传神?
9




(“咬”字指的是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有活力,充分展示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字则突出表达了竹子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
2.“千磨万击”这个词中的“千”和“万”指的就“一千”或者“一万”吗? (并不是,这是虚指。) 3.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通过虚指数字,来突出竹子经历磨难之多,表现坚强勇敢的气概。) 4.大家体味诗人描写的竹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刚正不阿,坚定不移,清高正直,坚贞不屈等。) 5.诗人通过写竹子,主要是想写什么呢?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惧艰辛的气节。)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诗的一二句,描写竹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毅的特征。
第二部分:诗的三、四句,作者通过描写竹子来以此自喻,通过描写竹子不畏艰险,应对自然,来表达对坚贞不屈的品质和气节的追求。 五、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六、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败 坚劲 (二)照样子,写词语。 1.千磨万击(含有数字):、、 2.东张西望(表示方向):、、 (三)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咬定青山不放松,。 2.千磨万击还坚劲,。 答案:
10




(一)ng (二)1.千山万水 千差万别 千奇百怪 2.前仰后合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三)1.立根原在破岩中 2.任尔东西南北风 七、总结拓展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咏竹诗,大家还知道其余关于竹子的诗句吗?
1.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4.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5.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6.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通过对《竹石》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竹子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应对自然时不畏风险的崇高气节,希望同学们能过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此来鞭策自己。 九、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十、教学反思
11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个课时:《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风格各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语言轻松明快,简朴平实,十分的接地气且平民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在阅读古诗的同时,将人生哲理融入古诗主旨,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思路。我们应该学习三位诗人这种写作手法,将哲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寓小于大,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素质发展,这符合当代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培养人文教育贯彻始终,为这些新兴的力量打好人生的基础。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e43b70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8.html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