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松文化

发布时间:2016-07-17 13:1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的松文化

李永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前言

京剧《沙家浜》的同期声

我们刚刚听到的是现代京剧《沙家浜》里边指导员郭建光的一段唱词,郭建光在这段唱词中,以泰山顶上一青松,号召新四军革命战士,要不怕敌人的摧残,不畏艰难困苦,保持坚强的革命斗志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郭建光为什么在这唱词里边要以青松作为形象、作为比喻,为什么不以其他的事物?因为他在这表达的是要求战士们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我们平常说,意志坚如钢,意志坚如钢铁,郭建光为什么不说要学那洪炉炼出的一块钢,而用青松作为比喻、作为号召,这就与我们中国人对松的情结,中华民族松的深厚的文化密切相关。

一、松文化形成的过程

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它遍布世界各大洲,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在形成深厚的松的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趣闻轶事,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这在古代的典籍里面有所记载。

(一)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到泰山去祭祀,忽然碰上大雨没有雨具,只好躲避在一棵茂密的松树之下,因为这棵松树遮风避雨有功,所以秦始皇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在古代先秦的时候,卿、大夫这都是官职,都是臣子,卿是第一等的臣子,大夫是第二等的臣子,也就是第二等的官职,这是一个故事。

再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到西天取经之前,他在灵岩寺,就是现在山东济南所属的长清县灵岩寺院,在出发之前,他在寺院里边,用手摸索地那松树的顶部,就发了一个誓愿,说我到西天取经,时间很长,我走了以后,树枝应该朝西生长,那么我要回来的时候,树枝应该调换一个方向,朝东生长。唐僧取经一去17年,他的弟子也记住了他这一句话,果然过了十几年以后,树枝忽然转了个方向,朝东生长了,他的弟子都纷纷议论说,师傅要回来了,果然不久唐僧就回来了,这是中国松文化里面的几个趣闻轶事。

(二)作家、艺术家集子中的松树

1.作家散文诗歌中的松树

翻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以及作家、艺术家的集子,就可以发现,在散文诗歌中,经常有描绘松树的诗句,或者时而有描绘松树的专篇。而凡是提到松树,总是流露出欣赏赞美的感情。

比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左思、陶渊明、王维、李白、刘禹锡、贾岛、孟郊、柳宗元、皮日休、李商隐、杜牧、司马光、苏轼、孔平仲、戴复古等人,这些大家多数都熟悉,在他们的诗篇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孀下杰”。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有风传雅韵,无雪赋幽姿”。还有孔平仲的“秀色媚山暖,孤标摩斗魁”,斗魁就是指天上的星星很高,这些诗句对松欣赏赞美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作为在专篇在南齐的时候,王锋就有《修柏赋》;唐代的李德裕有《金松赋》、谢偃有《高松赋》《高偃赋》、王勃有《涧底寒松赋》;宋代的徐铉有《松赋》、徐积有《大林赋》,还有一位无名氏作者有《幽松赋》;明代的刘基,著名的散文家,他有篇散文叫做《游松风阁记》,专门写松树的形状和松树,和风吹来的时候发出那种微妙的声音,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辞藻,对松树作了描绘和赞美。

2.画家笔下的松树

在古代的绘画中就更为突出,在流传至今的古画中,五代的巨然,宋代的郭熙、宋徽宗、夏圭、李嵩、刘松年,元代的吴镇、高克恭、黄缙、朱德润,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陆为、陆治、吴彬、王綦溪、董其昌,清代的王辉、恽寿平、张鹏冲等等,近当代的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何香凝、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这些著名的画家和国画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中,必然有苍松出现。

我们可以来看几幅画,这一幅是明代早期著名的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上边这一显著突出的部位是描绘的青松的形象,其他的山峦和山峰上,也有松树在内,这是一幅。

再有元代的大画家吴镇,他画的一幅山水画,松树也在很显著的位置出现。

这一位画家,是清代的恽寿平,他的这幅画里面,在山下这是苍松,在山顶上也是一棵苍松。刚才说的这是专门擅长画山水画的画家,他们的画面上必然要出现苍松。

这是明代唐寅,唐伯虎的一副山水画,唐伯虎本来是以画仕女人物画擅长,但是,他在这幅山水画里画了两棵挺拔、直立、茂密的苍松。

又比如齐白石,著名的国画大师,大家都熟悉,他是以画花卉鱼虫为擅长的。但是,他在这幅山水画里面,最显著的突出的位置,也画了青松。

还有这是何香凝革命老人,画的一幅山水画。何香凝本来是擅长画梅花、画老虎的,这幅画是她和她的儿子廖承志合作的,廖承志画的人物,何香凝画了苍松,送给了周总理。

至于那些一般的画家,无名氏的画家,他们在山水画里面,画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画面中,凡是有山有水,几乎是达到了无山不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而且,松在画面上,必然处于显著而突出的位置,或者是松的形象的本身就是这个画面的主体。

这是一位叫林妹珠的女士,画的一幅东方红的画,送给周恩来周总理。旭日在东方升起,但是,最突出的形象,在最重要的位置,是这棵苍松。这是刚才讲的山水画。

那么在非山水画的绘画中,比如,庭院生活的画面中,是不是也有松树,回答也是肯定的。

画松在中国古代的画中,特别是山水画中,是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松不但在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名不见经传的民家作家艺术家的笔下,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普遍。比如在民间的雕刻之中,在故宫曾经珍藏有一件民间雕刻的艺术品,上面是用玉石刻的,一个高僧在山洞里面面壁修炼,洞门之外就是一棵高大的松树。

(三)当代领袖人物笔下的松树

在并非是专业作家和艺术家的当代的领袖人物中,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暮色苍茫看青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样著名的诗句,并且他以松树的坚定性,勉励共产党人,教育共产党人。

周恩来总理在《雨中的岚山》的诗句中,特别对松树描写了一笔,他生前又最喜爱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那幅画前与外宾合影。

陈毅元帅对松更有特殊的喜爱,有深厚的感情。他曾经发出了“青松恨不高千尺地”的呼声,另外在一首专门写松的诗篇中,就是《冬夜杂咏·青松》中写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现了不畏摧残打击、不惧艰难困苦、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和高洁超尘的道德情操。陈毅元帅这首诗写在1960年冬,1960年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么的,在国际上,西方的反华势力、苏联的反华势力和其他各国的一些反华势力,鼓噪、叫嚣、反华;在国内,我们碰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困难重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元帅用这首青松,抒发了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斗志和高尚的情操。陈毅元帅抒发的是不是仅仅是个人感情呢?当然,他的诗是他的个人感情,但是,又不仅仅是限于个人感情。在我看来,实际上这首诗描写青松所具有的品格精神,是表现了整个的共产党、表现了我们的国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所以这首诗一经发表,立即万口传诵,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确确实实对松柏有着浓厚的情结,并且形成了松的文化。

二、松文化的内涵

(一)松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核

那么这种松的情结、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是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审美价值,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了,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二)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1.高大挺拔的崇高美

松文化的鲜明内涵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那郁郁葱葱高耸如云的巨大的树冠,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

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就有“松柏丸丸,松桷有挺,松柏斯兑,松桷有写”等诗句,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

在古今的绘画中,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或在庭院、或是人在松下、或者是旁无人踪,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遮天蔽日,以显示其崇高之美。松树外观的高大,端直和超群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就是这样,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

2.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第二点,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花纷谢,草木凋零,唯有松树,枝叶青翠茂密不改,卓然挺立依旧,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是松柏并提并举的,因此,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

在《庄子》这部书中曾经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他对弟子们说道:“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后茂也”。孔子的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了起来。

他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

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也用来自我赞赏。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在《知己赋》中对朋友写到:“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筠是指竹子,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作者认为,非松树的坚贞美,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有侧重点不同,或者境界的不同。

东晋的陶渊明,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厌倦官场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爱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亲切之情。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节侧重点。

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满身斑鳞、疤结裂痕”,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昂首天外的姿态。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苍松挺拔而立、郁郁葱葱,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冷霜熬雪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抒写自己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幽静的山间林下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洁的个性和志趣。

在古代作家中,南朝齐朝的王锋在《修柏赋》有一段话极为精采,这篇作品描写柏的品格特性是“既殊祥而抗立,亦含贞而挺正,岂春日之自芳,必霜下而为盛,烈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虽坎壈而当年,庶后凋之可咏”。这段话虽然是对柏而言,可以说在松文化中,这篇赋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松的坚贞美做出的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刻的赞美和评价。

3.顽强不衰的生命美

第三点,顽强不衰的生命美。松树遍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它不择地而生长,无论在山颠石缝、平原丘陵,它都能茁壮成长;它不择时而发育,春夏秋冬、烈日酷寒,它都青葱苍翠、茂密如常;它不需要优良的条件、精心的护理,干旱抗得住、不会枯萎,水淹受得了、无需排水,而且越贫瘠险恶的逆境,它越能显出安身立命的本领,越显出的旺盛的生机。坚石裂缝中,很少有水分、营养,但是,松树能够脱颖而出生长得潇洒自然;悬崖陡壁一般的树木无法生存,而松树凌空横斜而出,而且枝干生长得轻巧自然。这些品格和特质,造就了它顽强不衰的生命美,也是它成为长寿树的内在的源泉。

我国古今的文人画士和民间无名作者,对松树的这种生命美赞美不已。唐代的诗人的孟郊称赞“青松多寿色”;徐铉称赞青松“虚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大雪之后浓郁的青翠之色,越加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另一诗人称赞松“叶劲髯须张,皮古鳞甲皱”,这样的诗句赞誉松树,苍老的外表掩盖不住它旺盛的生机。

东晋文人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这部书里边,说“大岭堰盖之松,大谷倒挂之柏,皆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这一段话对松柏持久不率的生命美做了高度的赞扬。

在画家的作品中,或者画松孤生于山颠石缝;或者画松斜长于峭壁悬崖;或者画松长于平原山岗,参天而立、郁郁葱葱;或者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明代的一位画家画的那棵满身疤结裂痕的高大的老松。

在画家的命意中都是既在赞美松的崇高美、坚贞美,也在赞美它的生命美。至于画家将高标洁美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的松鹤延年图、松鹤统通长图、松鹤遐寿图等等,是屡见不鲜。

民间常称老当益壮之人为不老松,为人祝寿或者称颂高龄老人,以松为祝词更是必不可少。比如“松龄岁长春”、“翠柏苍松耐寒岁,人如松柏岁常新”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寿比南山松不老”这样的句子更是普遍使用,尽人皆知。

松树的生命美,在我们民族松文化的审美内涵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4.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第四点,千姿百态的形态美。我们常见的树木中,似乎还没有哪种树木像松树那样多姿多彩,那么高大挺拔。那高大挺拔茂密的松树,给人以崇高庄严和旺盛的美感;那山颠石缝中,潇洒自如的孤松令人惊叹;那绝壁凌空枝干横生斜出、灵巧自然,或者是倒挂下垂的险生之松,令人驻足留恋、赞叹不已;那枝叶层叠,像灵芝草那样舒展团簇的,像云霞那样流动蜷曲的松树也令人赏心悦目;那枝干蜷曲偃卧,状如盘龙的松树令人视为奇观;那温琬玉立的美人松(在我们中国东北吉林长白山一带,就也美人松),呈现出绰约的美姿。

根据松的不同形态,人们又将松称为迎客松、送客松、倒挂松、棋枰松(即棋盘松)、蒲团松、卧龙松、龙爪松、连理松等等。松树的这种多种多样的美姿美态,博得了我国人民的普遍喜爱,文人学识赞美它,山水画家更是几乎普遍收入画中,并且精心摩研,苦心孤诣描绘它突出它。除上面的崇高美、坚贞美、美学属性格外,更重要的在画家的意念中,就是因为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使他们着迷,令他们陶醉。

中国古代松文化的实质和内核,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赞美。松树的品格特性,显示的内在美和形态美,鼓舞着人们对自己的品德做自我修养、对人格理想强烈追求。

松文化中松的形象,则蕴含着、灌注着人的学识、修养、理想、情操在内,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松的崇高美好的品格特性,和人对松怀有的人文观念,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反复不断地转化,终于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松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松成为中国作家艺术家,永恒表现的题材。

三、答观众问

问:李老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您刚才讲了很多松的文化,请问在音乐中,有哪些乐曲和松有关?这是的一个问题。另外在松竹梅岁寒三友中,请问这个提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而且这个三友是指松竹梅三者互为朋友,还是指以人们为朋友呢?

答:我知道有一首古曲是琴曲叫《风入松》,这是表现松的形象和松的声音、松的品格和情操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同时也是宋词词牌的曲子、元曲曲牌的曲子,在近代的京剧里边,也有《风入松》这个曲牌。因为松文化在音乐里边的表现不是太多。

第二个问题问得好,在唐代一直到明代之前,以松以竹以梅还是以其他的事物为友,并没有固定化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提法。比如白居易就是一位以琴酒诗为友,另一个唐代的作家诗人叫元结,他是以云山松竹琴酒为友,宋代的苏轼以梅竹石为友,所以说在明代之前,没有松竹梅三者为友这个并提的提法,一直到了明代才开始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明代的一个作家叫做冯应京他说松竹梅为三友,还有明代的一个画家叫程敏政,他曾经作了岁寒三友图,图面上画的就是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元明之间有个杂剧,在这个杂剧里面,曾经说的冬天风霜大雪、万花调令、草木枯萎,惟有那松竹梅岁寒三友,所以,岁寒三友这个提法,定型化下来,被社会普遍接受,是从明代才开始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1f12987fd5360cbb1adbad.html

《中国的松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